解读苏州的古典与现代元素
2020-09-10杨莹莹
杨莹莹
【摘要】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苏州都是一座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城市。本文从苏州的历史出发,选取最具苏州代表的元素,如园林、小桥流水、摩天大楼、高新区等元素来解读苏州的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 苏州;古典;现代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51-02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吴郡志》说:“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广为传诵的谚语道出了姑苏城的繁荣与富庶。追溯古代苏州城的历史,可以查到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时期。厚重的历史凸显出姑苏城在古代漫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可替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曾经的辉煌给现代的苏州留下了古典的美好,如:小桥流水、姑苏寒山寺、苏州园林、虎丘、评弹、十里山塘、苏绣、昆曲。深厚的文化并没有影响到现代苏州的发展。2012年9月,苏州因“秋裤楼” 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撇开造型的奇特,体现的是苏州这座城市的抱负。流连于现代苏州,你可以看见它正在走向国际化。
一、苏州的历史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历史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传统文化发达、园林风景秀美的城市,被誉为“人间天堂”。
公元前514年,当时伍子胥奉吴王之命建阖闾城,这是古代苏州建城之发端。秦汉之际,苏州为会稽之地,原属吴地,故改名为吴县。由于汉承秦制,吴县在东汉永建时期,改为吴郡。東汉末年,三国争雄,孙权当权吴地,此时的苏州与吴兴、会稽并称“三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苏州”真正得名始于隋朝开皇年间,隋灭陈之后,将吴州改为“苏州”,这是因城西的姑苏山而得名。武则天时期,苏州分成吴县长洲县,此后,苏州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文化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唐末藩镇割据,八次易手,遭祸不浅。宋政和三年,苏州升为平江府。南宋期间,金朝的完颜宗弼将军夺取平江,烧杀掳掠,这次兵祸,损失惨重。南宋立国江南,此时很多名人士大夫喜居吴中。在此期间,苏州富甲于天下。元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军破苏州,围攻近一年,战祸亦复不轻。明初,太祖恨吴人附张氏,赋税特重,并多次迫迁富民赴临濠。宣德年间,周忱、况钟屡请减免,户部均不肯执行。正统元年,方有所改。明以吴县、长洲为苏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复分长洲县设元和县,自此一城遂有三县。辛亥革命后,并三县为一,只设吴县。解放后为苏州市。
二、苏州的古典元素
(一)历史水街区对现代苏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街道系统-水陆并行双棋盘道路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河街与陆街并行共同作为城市的边界,将苏州划分成一块块方格状居住生活区,水巷和陆巷作为居民区内部的边界又将街区划分成一个个小方块,整座城市因此而呈现棋盘方格网状 。从山塘街的布局我们就能管窥到姑苏古城的风貌-小桥、流水、人家。而这种城市布局方式,也深深影响到现代苏州的布局。
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青石板临水巷路,都有着美丽的传说,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的山塘街,由白居易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所建,曾被曹雪芹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如今的山塘街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走出了一条古韵盎然、风雅喧嚣的风情之路。每天到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来此品味古典姑苏的温婉。
不完全统计苏州城内大小桥不下360座,这么一个数据足以冠以“江南水乡”的名号,由于苏州城内很多主街区都是以水相连,即使现代化的苏州,你还能听到“来,来,来,坐手摇船,看小桥流水人家”的船家号子。换言之,苏州以水为名。
(二)园林设计风格遍布苏州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私家园林是苏州最著名的城市意象标志,有园林之首——拙政园,还有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等等,这些园林都名声斐然。其实整个苏州古城区就是一座大的园林,处处有着园林的风雅之韵。最有特色的意象元素便要数那公交车站,古典亭台式的风格,那朱红的柱子、清水的砖墙、什锦的洞门、雕花的漏窗、斜倚的美人靠、古韵的楹联匾额,处处是那风韵之情,恐怕除了这姑苏城,放置在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融入其中。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是苏州的另一标志,虽然现在的苏州老房子已经越来越少了,但在古城区新建的街区都沿用了这种风格,虽然在园区和新区有着许多的高楼大厦,但是在色彩上基本传承了灰色系列,使整个城市的建筑意象有着连续性和可读性。
(三)历史文化景点——虎丘、寒山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苏州不仅仅有虎丘、寒山寺这两个景点,其实上文所说的山塘街、园林也是景点。准确地说,虎丘和寒山寺这两种景观对现代苏州的城市布局产生的影响甚微,而只能说这些是苏州另一种文化符号。其作用不像园林风格和水街区的布局对苏州布局影响深入。
(四)昆曲、评弹
苏州是昆曲和评弹的发源地。一个是文人绅商的“阳春白雪”,一个是市井小民的“下里巴人”。但这两种戏剧艺术形式都体现着苏州城的风雅气脉。
据说二三十年代的苏州市区,大街小巷、小镇水乡布满了书场。城里城外,人口总共二十万,茶馆书场却有一百五十家,几乎每家书场都是茶馆,每家茶馆必有书场。听众中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其中也不乏一些文人雅士,吴湖帆先生就为“光裕书会”题写过“光前裕后”的匾额。时至今日,不唯听客中有文士,演员中也不乏高人。虽是现在的苏州城,但曾经影子一直没有褪去。
三、苏州现代的意向元素
(一)现代建筑林立——以“东方之门”为例
把地标性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很多城市经由之路。世界的最高楼,迪拜、台湾、纽约、上海、巴黎等等。由楼联想起城市的名字,这是很多建筑师追求的目标。标新立异总能赢得“意向”的青睐。苏州也不例外。2012年9月,苏州金鸡湖湖畔的东方之门因其外形设计与“秋裤”易发生联想,而成为舆论的焦点。该建筑由国际排名前列的多家著名设计单位竞标,并由英国RMJM公司中标,是一座双塔连体门式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苏州古城门。
这座摩天大楼不仅代表着苏州的新大门,而且也是世界看中国的新大门。 这座伟岸而优雅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苏州工业园区CBD轴线的末端,东临星港街及波光粼粼的金鸡湖,西面为国际大厦及世纪金融大厦。这座摩天大楼有着独特的构造,整个楼是双子塔结构,但在顶部双子塔合二为一,构成一张弓或是一扇门的形状。虽外形奇特引来诸多非议,但这也体现了苏州走向国际化的决心。
(二)中新合作工业园区的建设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1994年开展的合作项目。作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经济中心上海的毗邻地区,苏州也跨起了自己走向世界的步伐。
已走过26年的苏州工业园区,正在进行艰难的蝶变,稳步走过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走进苏州工业园区,有两条路对比鲜明。一条是北部的老路——苏虹路;另一条是南部的新路——仁爱路。如果说世界500强企业云集的苏虹路,已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制造业的代名词,那么,仁爱路就是今日园区创新型经济的新标志。在这条路上,居然汇聚了22所中外著名高等院校。而仁爱路所在的这个25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更可称之为苏州工业园区的“智库”,不仅集中了多所高等院校,还有中国国内首屈一指的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创意产业园、生物产业园、苏州纳米城等创业创新载体。
(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
据最新统计在苏州取得“工作签证”的外国人达到1.4万人,这其中不包括他们的亲属和子女。在苏州对外汉语机构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人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列举这一数据,主要为了说明在苏州的外国人作为一股苏州新生的建设力量不可小视。他们大多是跨国公司的老板或职工,他们来苏州工作和苏州推行的人才引进政策“海鸥计划”分不开。工业园区需要大量的人才,这必然会导致现在苏州人口生态的变化。
(四)风格多样的城市生活
在工业园区的写字楼里,有很多关于周末和晚宴的派對信息,有的是自发组织非盈利的,有的是商家举办的。这些派对信息,有专门做成日语版的、英文版的,还有韩文的,大多是关于一个特定的时间(晚上)发起的讨论活动,抑或是音乐的、政治的、文学的等等,可谓样式多样,这些活动为生活在苏州城的外国人提供了休闲栖居之所。
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苏州市外来人口逐渐增多,很多都是单身男女,为了解决单身男女寻找对象的烦恼,苏州市经常会出现相亲大会,样式五花八门。
四、总结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展现的是一个秋夜的江南水乡的画面。行走在现在苏州大街小巷,寄身于小桥流水人家和私家园林,听到婉转幽怨的昆曲评弹,联想到的是诗意风雅的斑斓画面,但你也会被眼前林立的高楼大厦所震撼。恍惚之间,这座古城的历史和新生——古典和现代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顾永红.一座水城的文明沉淀——苏州历史水街区及其历史变迁考察[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2).
[2]王国平.苏州史纲[M].古吴轩出版社,2009.
[3]陈建军.历史与变迁:苏州旅行社业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