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高校社团平台下培育少数民族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
2020-09-10李柏林曲志菁
摘要:本文以社团平台为载体,将民族院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分析高校社团平台的现状和特点,结合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與文化实践,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积极探求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团建设
民族工作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一环。民族高校需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高度认识民族工作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研究、系统阐述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的精神实质,推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宣传的核心,而社团作为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其对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和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团的理论阐释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指向,也是民族院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出了具体部署和要求,为新时代民族高校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高校社团的界析
关于高校社团的界定,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社团是高校大学生在相同志趣、共同诉求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章程自愿组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是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它能拓展学生的交际平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锻炼自我,成为新时代优秀人才。社团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社团文化和精神内核,形成了特殊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管理制度和发展理念,沉淀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因而在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引领、人格塑造、匡正价值观念、素质养成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如何运用“高校学生社团”平台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使其在培育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担当起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者,担当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的责任,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高民族高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点。
二、民族高校社团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
为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精神,各民族高校都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教育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多措并举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但根据前期调研的数据表明,目前在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中,高校社团的作用效果不显著,团校职能有待于增强,指导与管理作用发挥不充分,且易忽视青年学生的意见和需求,谋划工作时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且团工作思想政治引领作用较弱,团的工作与育人工作结合不紧密,未能较好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三、社团平台下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
(一)培育群体意识薄弱
在前期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所做的调查问卷中,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民生政治不太满意,对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不太满意,对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历史认知较弱,在价值观方面较为保守,综合来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较为薄弱。且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概念,当下随着信息的获取方式多样化、便捷化,各种社会思潮涌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易削弱部分高校民族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
(二)培育资源整合不足
根据前期数据调查,目前在各民族高校社团平台中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宣传资源、教育平台资源普遍较为分散,且人力资源、媒介资源相互联动不足,互联网社交媒体技术、高校社团平台与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没有实现完全接轨,学生作为培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的实践中社会实践活动载体未实现最大化宣传教育功能,致使校内外培育资源之间的融合度不高,基于社团平台下的培育资源融入程度就自然受到局限了。
四、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高校社团管理
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社团,负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台维护和专项活动,辅之规范合理的社团运行制度和机制,健全社团纳新制度、经费管理办法、社团活动申请流程等,让社团活动走向制度化道路,实现社团内部系统优化。坚持以培养使用相结合模式,注重对社团负责人的培训以及社团考评机制,同时加强各高校之间的社团合作与交流,拓宽和创新社团工作思路,最大化实现社团思政教育功能。
(二)强化培育资源整合
构建并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网络阵地建设,加强网络阵地意识形态工作监测力度,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培育平台,例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社团专项栏目等。通过社团深入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快推进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依靠社团专人负责进行流动式与线上云端分享,拓宽资源共享渠道,建立高校各具特色的民族工作新型智库平台,强化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与相关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三)完善合力育人体系
推进社团平台下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协同机制。稳固提升团校职能,根据工作实际合理设置和调整工作机构,明确不同层级团组织的功能和职责定位。推动团内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领域配置和使用,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优势。同时将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纳入至教师职称评定中,也纳入到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考核指标中,完善社团平台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育人体系建设。
五、参考文献
[1]胡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杨胜才,余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1):31-33.
[3]蒋朝莉,平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J].理论观察,2019(01):36-38.
[4]卢韦昆. 广西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5]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06):1-14+123.
大连民族大学,辽宁 大连 李柏林 曲志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