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20-09-10罗娜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研究”(PZ194011)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从以物质保障为主开始转向以物质保障为基础、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发展型资助。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现状分析,探求构建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育人;国内外研究
“十三五”期间,教育部门强调要“坚决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针和中央提出的‘扶贫先扶智’思想,扎实推进教育扶贫,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这说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从以物质保障为主开始转向以物质保障为基础、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发展型资助。资助工作的重点更加强调“资助”和“育人”的全面结合,最终促使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
一、国内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有关于资助育人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成果大多集中在了资助制度和资助体系等层面。随着在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到贫困生的个人发展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总体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贫困生群体的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职院校中的特殊群体,也是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主要对象,有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研究拓展到了思想和心理层面,这就需要发挥出高职院校育人的功能。马静研究认为,高校贫困生不仅仅表面存在经济困难的问题,同时还伴随着思想困惑、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1]。徐惠忠、程显毅研究认为,贫困大学生整体上在心理素质、可迁移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面都低于非贫困生[2]。
2.关于贫困生资助政策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贫困生群体的资助政策大多从历史发展、道德教育等角度开展研究。如张民选在研究中将我国高校资助政策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助学金阶段,第二阶段是1983年之后的人民奖学金阶段[3]。牛彦绍研究认为,我国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总历史发展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77-1988年国家经济建设时期,第二时期是1999-2002年的高等教育高速发展阶段,第三时期是2003年至今的多目标服务时期[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和普及化,截止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已经构建了奖学金(含国家奖学金)、学生贷款(含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多元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
3.关于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于资助育人的研究成果逐步丰富起来,提出了诸多资助育人的模式。吕玉研究认为,当前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要突破传统的“救济型资助”模式,继而转向“发展型资助”模式发展,高校专门负责资助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明确重点,各司其职,促进高校资助工作向“发展型资助”转变[5]。史凌芳提出的“扶困·励志·强能”资助中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是以经济救济为基本,以精神扶助为支撑,以能力帮扶為核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立体式资助”[6]。
4. 关于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有关于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资助育人的实施效果以及如何改善资助育人效果的层面上。
第一,关于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施效果研究。关于资助育人实施的效果,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不应该只停留在经济帮助的层面,同时还应该积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变化。钱春霞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层面研究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认为高校在实际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其价值定位更突出工具理性,忽视精神需求,致使贫困大学生资助偏离了“现实的人”这一主题[7]。蔡路、刘运显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普遍存在 “重资助、轻育人”现象,要深入挖掘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资助育人的多重价值[8]。
第二,关于改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效果的研究。马从兵认为,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根本在于如何协调处理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9]。关于如何提高学生资助的有效性,杨红波针对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现状,提出建立完善以能力资助为目的的资助体系和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升资助品质和资助绩效[10]。姜沛民研究指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要进一步的 “规范业务、打造平台,不断增强资助育人实效”,将资助育人与学生的就业创业及人文教育相结合[11]。
二、国外高校资助问题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于高校资助的相关研究较为系统,并且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通过翻阅查找资料后,可以将国外高校资助相关的研究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大学生资助理论发展研究
瑞典教育家胡森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的资助概念,即“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 [12]。美国大学生资助问题的著名学者布鲁斯·约翰斯通教授在研究中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对学生资助的内容进行了阐述[13]。除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之外,西奥多·威廉·舒尔茨所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也是大学生资助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増长的驱动力,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为是对教育的投资[14]。
2.关于国外大学生资助模式研究
胡森和波斯尔思韦特在研究中系统分析了西方国家的资助模式,有减免学费的模式、政府出资资助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模式、向大学生提供助学金的模式等[15]。总体而言,国外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主要有三种模式:“体现资助资金来源多元化的美国混合资助模式、国家免收学生学费,并有权申请获得贷款保证生活的瑞士模式、国家支付学费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的英国模式”。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和人文等因素的差异,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侧重点不同。
3.关于大学生贷款的研究
约翰斯通、埃里森等根据英国的助学贷款模式,分析探讨了学生贷款改革、利息补贴等问题,政策的变化对学生贷款成本会造成影响[16]。Darolia和Rajeev在研究中发现,随着学生贷款债务和违约率也来越高,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公共资金来保护学生平等的获得高等教育的权利,并分析了具体的改善对策[17]。Hauser和 Daniel C 以502位大学生为案例探讨了毕业工资路径的还款模拟,对当下美国主要的大学生贷款偿还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指出了公共贷款成本和还款负担之间存在内在的权衡[18]。
三、分析总结
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学术界许多学者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资助体系以及贫困生的生活思想动态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果。但是,如何将资助政策与育人相结合,构建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可以从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这一新视角出发开展研究,将发展型资助的内涵简要的划分为四个维度,即经济帮扶、能力培养、心理关怀和道德养成,围绕发展型资助的管理目标、协调“四位一体”的多维度的资助体系、完善管理的运行机制、建强发展型资助队伍的四个方面优化发展型资助的育人效果,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马静.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价值分析[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5):119-122.
[2] 徐惠忠、程显毅.高校学生资助提升育人绩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J]. 中国成人教育,2015,(1):55.
[3] 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63.
[4] 牛彦绍.中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目标分析[J].河南教育,2005(Z1):78-79.
[5] 吕玉.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8,(02):60.
[6] 史凌芳.“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思考阴[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9.
[7] 钱春霞. 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 教育评论,2016,(7):31.
[8] 蔡路,刘运显. 试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33.
[9] 马从兵.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合谈高校资助育人的实效性[J]. 高等农业教育,2014,(12):45-47.
[10] 杨红波.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效性探讨[J]. 思想教育研究,2014(7)2014,(7):70-73.
[11] 姜沛民. 育人为本,需求导向,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效[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2):45.
[12] 涂元玲.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及启示——评《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人类学》[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06):25.
[13] 布鲁斯·约翰斯通. 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 沈红,李红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2.
[14] 西奥多·威廉·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13.
[15] 托斯顿·胡森、T·内維尔·波斯尔思韦特主编.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236-242.
[16] Johnston, Alison. Student Loan Reform, Interest Subsidies and Costly Technicalities:Lessons from the UK Experience[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013:167-178.
[17] Darolia, Rajeev. Messengers of Bad News or Bad Apples? Student Debt and College Accountability[J]. Education Finance and Policy,2015(09):277-299.
[18] Hauser, Daniel C. Public Costs, Relative Subsidies, and Repayment Burdens of Federal US StudentLoan Plans: Lessons for Reform[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16,(03):89-107.
罗娜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