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
2020-09-10黄秀梅
黄秀梅
摘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教师精选课堂活动、展开创新引导、丰富活动形式、延伸活动长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文章就如何提升“参与式”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实践性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参与式 教学实践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所说的就是教学做要合一,其中,“教”就是要具有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数学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应得到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丰富活力,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参与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学科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要求。精选参与机会、创新参与活动、优化参与引导、拓宽参与训练,教师要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出发,对课堂活动设计展开创新探索,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情境,在深入参与活动中成长,提高其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感知能力、实践能力。
一、提供参与机会,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属于自然科学,学生需要在亲身经历中建立学科认知。在教学时,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之中形成学习体悟。摆一摆、拼一拼、想一想、连一连等,都带有实践操作意味,学生对这些活动都比较熟悉,自然能够顺利参与其中,并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形成体验。教师要注意对这些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筛选,以提升活动的切合性,以及训练的价值度。
二、创新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有选择性,这是由学生学习个性不同决定的。学生有不同兴趣取向,教师对此需要有充分的了解,为学生准备更多适合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演绎活动、观察活动、实验活动、调查活动、争辩活动等,都具有调度作用。教师要注意对这些活动进行权衡思考,在整合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提升教学适合度。学生在活动中需要动手、动脑,甚至还要进行互动操作,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有重要帮助。
在《认识角》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多个角,并用量角器测量,标出这些角的度数。然后给学生讲授角的分类标准:角度小于90°的为锐角、等于90°的为直角、大于90°的为钝角、等于180°的为平角、等于360°的为周角。学生对自己画出的角进行分类操作,对角的分类有了一定认知。教师继续给出布设:利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出题,一个人操作,共同测量验证。学生依据教师的设计展开学习操作活动,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教师给学生角的分类标准,要求学生自行画出更多角,为学生提供参与操作的机会。学生在画角、量角的过程中,对角的种类和测量都有了一定认识。学生对比较简单的操作活动有更大参与兴趣,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了对应的设计,学生积极回馈,学习效果显著。
三、优化参与引导,培养学生感知能力
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时,大多是因为兴趣所致,一旦兴趣不再,活动便失去了价值。因此,教师需要对数学活动进行创新设计,提升活动的吸引力。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教师还要为学生布设一些参与任务,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入活动之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在数学活动执行过程中,教师不妨与学生一起参与数学活动,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感知的品质。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相关内容时,教师先为学生投放了平行线:我们已经熟悉了平行线的画法,如果将两组平行线相交,可以围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并把你想到的图形画出来。学生开始进入操作阶段,先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然后再画另外一组平行线,使之围成一个图形。教师巡视班级,对学生具体操作情况进行实时观察,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学生画出图形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介绍图形的特征。学生对自己画出的图形进行观察和讨论,很快就有了收获,并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出来:这是一个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大小也是一致的。教师对学生操作表现给出评价,对介绍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节课中,教师不是让学生直接画出平行四边形,而是用两组平行线进行交互得到平行四边形,给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机会。学生在具体操作和观察中,非常自然地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也为具体讲述做好铺垫。学生学习认知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为学生准备参与机会时,需要有更准确的判断,以便为学生带来最佳学习操作点、思考点。
四、拓展参与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设计数学课堂训练时,教师要注意增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实验设计生活化、数学案例分析多元化、数学训练设计立体化,都可以形成丰富参与契机,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做出科学调整,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参与动机,让学生在不断体验学习中提高学科能力。
学生对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有趋同性,教师对此需要有充分认知,以提升教学活动设计的适合性。例如,教学《统计》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布设一个调查任务:设计一个小表格,分发给你身边的人,让他们自行填写每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制作一个条形统计图,对不同年龄段人的每分钟脉博跳动次数进行直观展示。学生听说要做生活化调查,自然有积极参与的意向,纷纷行动起来,设计调查表,对调查数据進行梳理归结,然后设置统计图。经过一番实践操作,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统计图的制作任务。课堂展示阶段,教师要求学生自行解读统计图。学生展示介绍后,教师针对学生介绍存在的共性问题,给出了意见。教师利用一个生活调查活动,将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在数据收集、整合、分析、归结、制作等操作过程中,对条形统计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果这些内容都由教师制作和展示,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地学习,难以形成更有效的认知。教师对学习训练进行无限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参与数学学习,其学习认知带有实践味道,自然能够获得最为丰富的感知体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更多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机会,对有效提升学生学科认知能力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比较简单,对一些实践性活动有特殊感觉,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实,为其设计更多参与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学科认知,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董宝良,喻本伐,周洪宇.陶行知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王丽娟.基于主体参与式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J ].名师在线,2018(09):39-41.
[3]吕万春.例谈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J ].学苑教育,2019(07):5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核心问题引领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Fjjgzx18-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