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比较研究

2020-09-10朱斌

体育风尚 2020年12期
关键词:能力素质体育院校体育教师

朱斌

摘要:我国现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体育作为国家综合力量的体现,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象征,作为国家的软力量,迫切的需要进一步发展"体育强国"是我国新时期体育工作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国要力争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相应地,高等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能够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相同、稳定和协调发展,其基本表现就是:能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能够与当今时代相匹配、有竞争的、具有思想的教师。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比较

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虽然发展较大,但输送的人才与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超级国家,也是文化教育的输出国,拥有全球最好的教师队伍;日本是亚洲发达国家,也是一个教育强国,其独特的教育体制和方法,为世界公认。同时,日本和美国也是体育大国,对他们的高等体育学校体育老师的能力素养培养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本文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现状、国内外高校体育院系的体育教师能力培养系统进行系统分析,从中吸取一些有价值的培育方式和思路,从而提高我国体育老师的能力素质。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和文献检索,对国内外高校体育教师的培养体系及我国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二)问卷调查法

本文以随机抽样方式,根据研究内容,通过在现场发布问卷与电话邮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对问卷分别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

(三)满意度测量法CSD(customer satisfaction degree)

满意度等于感受/预期,要研究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现状,需从教师自身和学生的满意度来进行分析。如果学生对教师素质能力的感受高于预期,就会感到满意;如果学生对教师素质能力的感受基本等于预期,就会感到一般;如果学生对教师素质能力的感受低于预期,就会产生不满意,极端情况下还会投诉。

通常来讲,学生对教师期望值的高低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对其评价,但期望值一旦提升,就很难降下来。可能有些教师的表现并不一定有多优异,但某些学生也会在这时候感受到比较满意,因为这些学生还没经历过更高质的授课体验,难以形成对比。测量学生满意度应该与衡量教师满意度结合起来。如果教师自身满意度偏低,教师也很难做到主动去思考,究竟怎样教授才能让学生更满意。本研究采用了五段式满意指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四)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软件对相关问题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我国学校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现状

(1)我国学校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总体满意度较好,社会和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也得到快速提升,体育教师的整体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同样地,体育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又促进了学校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前行。

(2)我国学校体育教师大部分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其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相对较完善,然而随着学历水平的不断提升,部分教师专项运动技术没能相对应跟上,技能水平仍需加强。对体育教师而言,其专业技能水平是立足之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3)我国学校体育教师的毕业院校录取门槛较高,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其科研能力整体水平较高,近年来,学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成绩和科研意识迅速提高,但高质量的成果较少,较难,仍需进一步提高。只有体育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加大体育科研成果转化和体育产业化,才能让体育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国外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美国

与我国教育相比,美国的全国课程标准没有得到统一,这是由于其教育制度的高度权威所决定。一般来说,美国高校会把体育学、体育医学、体育生理学等自然科学作为其体育专业核心课程的代表,因此,美国大学的体育學院对自然科学课程给予高度关注。

而在课程方面的设置,美国体育师范专业也高度重视理论课程,其总的课程中理论课就占了总学分的80%以上。发展到现在,其大学体育专业技术科更是已经将技能形成与发展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而不只是强调运动本身。

如今,美国高校的体育专业已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其中有700多所大学提供体育本科课程,有285所大学开设了体育学硕士课程,开设体育学博士课程的大学达到85所。伴随着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美国大学体育学院除了以培训教师为主的传统体育专业之外,还增开了体育科学、休闲体育、业余运动、体育管理和体育素质等多个专业。在美国高校看来,体育应该多元化发展,高水平竞技运动和休闲健身体育都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对塑造和发展大学生自身的身体、个性、智力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他们学习、成长和娱乐的必经途径。

(二)日本

日本教育界自20世纪以来,进行了第三次重大改革,其核心内容为:(1)通过严格规范教师许可证考试,提高教师入职门槛;(2)加强在职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经济收入,倡导社会尊师重教;(3)扩宽教师知识面,注重培养教师专业能力。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上,日本学者认识到,体育学院的课程如果要适应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变化,不能只是为培养传统教师而设立,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没有照搬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而是将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增加了一些体育选修课程的比例,同时,提高了体育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表现出日本对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两手抓,并驾齐驱的指导思想。从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总体情况来看,日本高校体育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化教育,所开设的课程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同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实习能力的培养。日本高校体育专业培养的目标也是多元化发展,日本体育专业除了培养教师、教练员这些常规专业人才以外,还专门针对社会中警务人员、公务员、一般公司企业职员等职业培养体育人才,这也极大的推动了日本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日本十分重视法制,教育管理部门为了能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创造学习条件,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

四、国内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国,历史源远流长,也演化出很多体育项目,如摔跤、龙舟、舞狮、射箭、马术、蹴鞠等,也不乏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运动如武术,这些都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较晚,直到19世纪末,近代体育的内容陆续传入我国,也使国内的体育活动变得更加的充实和丰富,但由于当时旧中国贫穷落后,还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体育活动仅仅限制在极少数人有条件参加,不能大范围开展。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相关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以体育科、系的形式进行。我国的体育的发展并没有历史和完善的系统的来支撑,直到1903年,我国才初次颁布学校体育教育,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全国真正通晓、了解体育课的人不多,多数只知道体育能强健身体,抵御外敌,甚至有的直接把军事化训练模式生搬硬套变成体育课。建国后,国内体育逐渐恢复,并得到快速发展。1949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接着,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52年成立。此后,各级体委机构也相继建立。

从内在因素看,处于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对培训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褒贬不同。目前,我国的高等体育教育只是强调思想教育,而其专业基础学科缺乏自然学科的相关知识,缺乏整体性、大局性、自由性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等创新内容。

从外在因素看,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体育教师的地位往往相较于其他学科比较低,这也大大打击了人们对此的兴趣,并且在课程和学科的设置方面,体育专业中自然学科占比仍较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高等体育教育方面后续乏力。

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师资队伍仍主要由各体育院校培养,虽说我国开设的体育教育专业能够系统地培养具有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体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学校教育规律的体育人才,但随着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逐年变小,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体育专业人士的普遍关注,同时,这也制约了体育教育职业的自身发展。

五、启示

(1)与日本、美国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教育相比,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育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造成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力较差。应逐步增加自然学科在体育院系中学科及课程设置中的占比,不断加大对体育专业的资金投入。通过改革创新,结合我国国情,走出自己的高校体育发展路径。

(2)高校体育专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困难,针对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变化,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調整与设计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明确我国学校体育教师培养的具体规格;重视在职体育教师的职业再教育培训,提高教师体育专业化素质;优化体育教师队伍,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建立健全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

(4)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体育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我国高校应抓住这发展良好的机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体育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潘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0.

[2]王鑫.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0.

[3]万来红,孙竞波.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1):87–100.

[4]王富乙.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分析研究[J].运动,2018(19):107–108.

[5]张潇丹,张媛媛.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系)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6):169–170.

[6]黄卫忠.中美日高等体育院校(系)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5):230–231.

猜你喜欢

能力素质体育院校体育教师
体育院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锻造适应院校任职教育发展的教员队伍
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升问题研究
高职高专学生制度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