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语文“灵动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20-09-10孙树慧
孙树慧
摘要:自新课标教育理念被应用到一线教学后,小学语文课堂的变化越来越丰富,各类新式的教学手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小学语文教师也在不断提升教育的活性,以打造“灵动课堂”。为了使“灵动课堂”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常态,文章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提出了打造“灵动课堂”的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灵动课堂”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涉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引导,可帮助学生均衡地发展各项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学方法与课堂模式对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应以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为工作原则,以真心打造“灵动课堂”,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灵动课堂”的概述
在《说文解字》中,“灵动”一词被解释为“灵气、灵活”,而“灵动课堂”也可以被解释为“有灵气的灵活课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对比“灵动课堂”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较为相似,都是追求自然、开放的课堂,倡导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学习探索,打造有生命的课堂。因此,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理念,使用灵动的教学手段打造灵动的课堂,还学生一片自由学习的天地。
二、运用“灵动课堂”发展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活化基础知识
尽管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已有显著成效,在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仍然易陷入机械化教学的误区。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必须通过引导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这种手段一旦过度,就会产生反作用,变成单纯的死记硬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在帮助基础知识薄弱的小学生进行语言构建与运用时,教师要尽量将知识点“活化”,即把平面的知识变得立体,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多元呈现知识的内涵,增强教学的影响力,使小学生在短时间完成知识学习,高效地进行基础知识储备。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许多学生在跟随注音朗读课文后,对词语与语句的含义难以产生完整的想象,教师若不能加以引导,这部分学生的生字词学习就很容易陷入机械背诵的泥淖。因此,教师可通过一些手段赋予生字词生命,使之变得灵动。例如,在学习“孩子们就乘着風纷纷出发”时,就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双手模仿飞行的动作,感受“飞”字的含义,并想象春风拂面的景象。通过这种方式,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过程较以往会更加灵动,学生在使用汉语进行表达时,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取最适宜的词语,从而提升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
2.运用动态情境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培养。如今,情境教学法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得到运用,这种高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方法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活跃度。但教师往往只为学生呈现一幅或数幅关联不大的情境,让学生在对应的情境中解决特定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探究不同问题时,思维很容易出现断层。为了实现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使情境“动起来”,赋予课堂“灵气”,打造“灵动课堂”,教师应注重课堂情境的整体性,随教学的推进动态调整情境内容。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完整的乡村情境,并随着课文描写的顺序,转换场所,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实现“灵动课堂”。首先,教师可将准备好的乡村景象图片展示在电子白板上,带领学生阅读开篇的两个段落,在图片中的房屋围墙与屋顶上画上藤蔓瓜果与花卉,或是让学生自告奋勇地到电子白板上绘画,让学生亲眼看到课文中“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是什么景象。随后,教师再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并在图画中加入小鸡、雄鸡、小河,配以鸡鸣声与潺潺水声的背景音,让学生想象自己正从房屋的前门走到后院,亲历动态游览路线。在课文剩下的几个段落里,教师也采取在原有情境中变动元素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课文内容,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转场”,继而形成连贯的思考,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3.灵活导入素材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审美借鉴与创造维度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通常集中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这无可厚非,但有时也会稍显单调。为了打造“灵动课堂”,教师可以适当扩大课堂鉴赏范围,让学生在更为丰富的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创造互动。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一文时,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之美,还要带领学生领略京剧的艺术之美。在“灵动课堂”中,本篇课文的审美与创造部分还可打破固有的模式,结合课外学习素材转变教学方式。在阅读了课文第一部分“马鞭”之后,学生大致了解了京剧表演中“虚”与“实”的奇妙搭配,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部分京剧道具,并为学生选取一段京剧故事,让学生利用有限的素材设计桥段中的“虚实搭配”,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课文内容。
4.引导灵动探究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强,能够快速吸收并转化外界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传达的文化信息极为重要。若想让小学生具备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在拥有文化视野的同时具备文化自信,就要在“灵动课堂”上启发学生自觉吸收本民族文化。比如,在完成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拓展学习范围,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诗人的其他作品,使课上与课下成为整体,发挥“灵动课堂”的作用。
“灵动课堂”的打造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灵活利用各类教学资源,遵循陶行知教育理念,依照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整体流程进行综合设计。在打造小学语文“灵动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然后使用情境创设与课外学习素材导入等手段提升学生能力,最后通过探究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龙新萍.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J].中国教师,2014(06).
[2]齐文辉.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王岚.核心素养:从顶层设计到课程推进[ J].江苏教育,20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