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政支出结构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2020-09-10王君珩

环球市场 2020年8期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摘要:以城乡收入差距为代表的贫富分化问题是阻碍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财政支出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但是不同的财政支出项目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不同,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得财政收入再分配的职能得以更好的发挥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1997-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衡量了不同的财政支出项目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教科文卫支出、城乡社区支出的增加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会扩大收入差距;支农支出的影响不显著,发挥作用有限。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一、引言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增大,以城乡收入差距为代表的贫富分化的问题愈加凸显。我国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在城乡、区域、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不平等的问题是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其中财政支出作为其中重要的政策手段,在调控居民收入分配上面具有其独特性,是其他政策不可替代的。此外,不同的财政支出项目和支出力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也不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财政支出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在研究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这一领域,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支出总量的提高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或者其作用具有阶段性。程开明(2008)认为具有明显城市偏向的财政支出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孙文杰和薛幸(2016)认为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可能为正“U”或倒“U”型。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同财政支出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且学者们在各项财政支出发挥的效应上存在较大争论。在基础建设支出方面,陆铭和陈钊(2004)的研究表明基建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重要作用。而田新民等(2009)指出,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偏向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支农支出方面,王少平和欧阳志刚(2007)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在农业和农村人力资本上的投资;而李燕凌和欧阳万福(2011)的研究表明,当前县乡政府的财政支农支出缺乏个性化公共服务的提供,无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在教科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冉光和和唐文(2007)以及程名望等(2014)强调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减贫和缩小收入差距具有双重利好作用,基础教育对于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明显;雷根强和蔡翔(2012)指出社会保障支出、教科文卫支出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偏向,会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陈听和蔡秋宇(2016)研究广西的状况,结果表明医疗卫生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影响,而教育、社保与就业支出则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模型设置如卞:

其中,i=1,2,3…21,t=1,2,3…31,n=1,2,3…6,i、t分别代表时间和地区,代表常数项,代表解释变量的系数矩阵,X代表各控制变量,代表控制变量的系数矩阵,代表随机扰动项。URIG是城乡收入比,EDU是“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AGR是“支农支出”占比,SSE是“社会保障支出”占比,ADMI是“行政管理支出”占比,URC是“城乡社区支出”占比。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PGDP)”、“城镇化水平(URB)”、“财政分权(FD)”、“地方政府竞争(COUP)”、“经济结构(ECS)”、“对外开放程度(OPEN)”。

由于2007年进行了财政收支分类改革,财政支出分类由经济分类改为功能分类,故一些指标难以进行前后对接,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和可衡量性,本文选取了“教科文卫支出(EDU)”、“社会保障支出(SSE)”、“支农支出(AGR)”、“行政管理支出(ADMI)”和“城乡社区支出(URC)”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财政支出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社保支出、支农支出的处理方法参考了(刘吕古,2015)。

本文选取了1997-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年度数据,以上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网。

(二)全国层面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首先从全国层面对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采取的计量软件为STATA13。(见表1)

(三)回归结果分析

1.教科文卫支出的影响:教科文卫支出的增加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影响效果较大。众所周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医疗卫生设施的健全则对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支农支出的影响:支农支出的增加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影响不显著。近些年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等指导方針,重视支农支出的投入,但是支农支出存在着“使用效率低下”、“资金使用分散”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农支出中行政事业费占比较大,生产性支出占比较少,在科技、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对农民补贴的投入不足。

3.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支出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保障人民生活、调节收入分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而言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较低;其次,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支出中“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占比较高,“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占比较低;第三,城乡间、地区间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较窄,社保支出具有一定的城镇偏向性。

4.行政管理支出的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合理的行政管理支出可以保障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都存在着“支出规模较大”、“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出效率低下”等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国坚持“深化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压缩“三公”经费,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绝对额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其次,与其他支出相比,行政管理支出的受益范围有限,对收入差距的调节能力较弱,故较大数额的行政管理支出会挤占其他民生支出的空间,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5.城乡社区支出的影响:城乡社区支出的增加会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社区是城镇化浪潮下的产物,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城乡社区支出”中“城乡社区公共事务建设”占主要地位,即以基础设施建设性支出为主,基础设施作为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对提高居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三、政策建议

第一,重视教科文卫投入,科技投入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医疗投入,加快基层医疗建设。第二,加快城乡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优质社区。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社保差距。加强社保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社保制度覆盖面。第四,加强财政支农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大支农支出投入力度,注意资金分配。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完善监管体制。最后,要优化支农资金结构,做到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程开明.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偏向政策影响城乡差距的PanelData证据[J].经济学家,2008(03):28-36.

[2]孙文杰,薛幸.财政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变[J].当代经济科学,2016(02):69-78.

[3]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06):50-58.

[4]田新民,王少国,杨永恒.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21109(7):107-118.

[5]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究,2007(10):44-55.

[6]李燕凌,欧阳万福.县乡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1(10):110-122.

[7]冉光和,唐文.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8):75-77.

[8]程名望,JinYanhong,盖庆恩,史清华.农村减贫:应该更关注教育还是健康?--基于收入增长和差距缩小双重视角的实证[J].经济研究,2014(10):130-144.

[9]雷根强,蔡翔.初次分配扭曲、财政支出城市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一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3)·

[10]陈昕,蔡秋宇.地方財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广西14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17):92-96.

[11]刘吕吉,张凤.基于福利性财政支出的城乡收入差距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06):12-21.

作者简介:王君珩(1996-),女,汉族,湖北荆门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贫困,收入分配,地方政府债务。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学专业。

猜你喜欢

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