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中的语言形式

2020-09-10邹建芬

黑河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形式美构图空间

邹建芬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绘画中的语言形式有很多种。本文结合个人的学习实践,从绘画构图中的规律、法则和技巧说起,通过对画面的构图、空间结构、视觉心理、画面布局等几方面的归纳,探讨了东西方绘画中画家对画面的布局和构图的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从而进一步诠释了绘画中的语言形式。

[关键词]构图;空间;视知觉;形式美

一、构图

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对画面各种形式的语言,即布局、形态、比例、空间、色块、体积、线条等,在有限的平面上进行结构经营。构图是绘画作品中各种艺术语言整体的组织方式,是根据画家的创意把自然界中的具体形态和形象,如人、景、物,通过提炼、加工,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在限定的画幅之中。构图必须有一个视觉中心,或者必须确立画面的宾主关系和“趣味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画家的着力点。元朝汤垕在《画鉴》中指出:“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一幅绘画作品不能“喧宾夺主”或“宾主不分”。当观赏一幅绘画作品时,首先通观全画,对整体产生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视线停留在某处,仔细地欣赏,最后移动视线逐渐读遍全画。画面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往往是画面的视觉中心。画面构图要有松有紧、有张有驰,紧凑而不淤塞,松弛而不松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12个门徒交头接耳,各自的表白和询问,形成几组小的人物活动场景,然而基督却是唯一的焦点,是各条线索的中心。明确中心人物就可以理出人物关系的条理以及画面结构的条理。

构图是创作的关键所在,它决定着作品的性质与感染力,是联系作品思想、主题、情感的纽带。不同作品要找到与其内容相适应的构图形式,才能达到和谐与完美。无论是具象绘画还是抽象绘画都离不开形、色、质等要素。画幅有大、小、宽、狭之分;形状有方、圆、横、竖之分;载体又有油画、国画、水彩、版画、连环画之分。构图时要认真考虑,精心选择,以适应主题思想的表达和技法的运用。最常用的构图形状是黄金律画幅——1:1.618比例构成的矩形画幅,这是古希腊实验美学派毕达哥拉斯通过大量实验证实的。生活中的电影银幕、电视机、书本等的形状大都运用此比例。还有6:4、3:5的矩形也都可以归结成黄金比例。

二、点、线、面、色与视觉心理

绘画的形式语言离不开点、线、面、色、形、体等要素,这些都是构图中的基本要素。点是绘画形式语言中最小的单位。有人认为它是小的、细微的符号。几何学认为“点只有其位置,而无其面积”,但在造型艺术上其有可视性,我们看得见的点也具有面的性质和形态。如夜空中的星星、大海中的孤舟本身都有一定的面积,具有相应的形态,但在广阔的环境中会使人感到它如同一个点。点的形态使人产生小巧、集中、凝集、闪动的视觉心理。点在大面积色彩对比衬托下极其醒目而且闪耀,正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点的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多角、水滴形及不规则形等。点的不同形状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中国画的画家以书法入画,对点的用笔早有深入的研究。晋代书法家卫夫人作《笔阵图》云:“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突入崩也。”这是对点的形态、重量感、运动感、方向性及用笔的形象表述。宋朝米芾父子即以点的画来表现江南迷蒙云烟和苍郁的山丘。画家们总结出各种点法:圆笔点、侧笔点、破笔点、泥里拔针点、醒目点、糊涂点、错杂纷乱点……在构图中配合随意,变化复杂,起到变化、平衡、接气、活泼、醒神、收势等作用。《芥子园画谱》把点归纳为3种,即介子点、个字点、菊花点;西方印象派画家毕沙罗、西涅克、梵高等人用点彩画法表现阳光闪动的空气感和炽烈的激动情绪,产生了生动的视觉效果。

在视觉艺术中,線也有位置、长度和体积。线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如水波纹、闪电、电线、飘带、枝条、屋漏痕……线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绘画或设计上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线具有冷静而坚强的视感,具有轻盈、流畅、优美等特性。中外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创造了各自的造型线条,从线条中可以看出画家的性格、画风、认知、修养和能力,如中国国画的“十八描”等。

面在构图中占有面积、位置和空间;面与面之间有大小、体量感觉的不同;面的有机组合构成“体”,使视觉产生深度空间。例如,蒋跃的水彩画《似水流年》,把最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两个人处理成黑白分明的几个块面。版画也常常追求这种明确的黑白分布。不同的色相会给人某种情绪的感染,这就是色彩的特性。生理特点和社会生活经验使我们对各种色彩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反应。郭熙在《临泉高致》中曾谈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天惨淡而如睡。”这就是一种色彩感情的联想和反射。经过漫漫冬日,一旦春天来临,人们踏青于野外,看到青草禾苗的嫩绿,内心会感到振奋;到了夏天,自然界又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浓艳的色彩感受;秋天,秋高气爽,“万类霜天竞自由”;冬天,万物萧瑟,色彩褪尽,则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受。闻一多在诗歌《色彩》中写到“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这就是色彩的感情因素。

三、空间结构(透视)与视知觉

1.视知觉感受光线的强弱

光是十分有效的造型手段,可以利用光来强调主要的表现对象,在画面上形成一个视觉中心,用光来塑造立体感觉,形成三度空间。

2.视知觉感受距离

远处的物体与近处的物体呈现出远处模糊、近处清晰的现象,同样大小和颜色的旗帜,近处的色感强烈、远处的虚弱,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看到的只是灰色。法国点彩派在画布上直接用纯色作点子的画法,如画一片绿草地不用混合的绿色,而用黄、蓝的纯色点子,远看如同闪耀着光的绿草地。这正是利用了视觉空间融合的原理。我们在作画过程中常常退远看检查其效果,也正是有意识地应用这种空间融合的视觉原理。

3.视知觉感受视觉对比与刺激强度

一个灰色图形在黑色背景中显得亮些,在红色背景中微带红色,这是图形经过对比后在视觉上产生的补色效果。绘画作品的许多不同效果都是靠对比和增加强度呈现出来的。如穿横条衣裤使身段显得胖,穿竖条衣裤使身段显得长;同一距离的物体雨后显得近,雾天显得远;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显得大,正午时分显得小;电风扇快速运转时,叶片好似在倒转……空间意识赋予画面以力量、生命、纵深和意境,使平面的画面产生纵深感,从而让静态的绘画艺术获得较强的生命力。

四、黑白灰布局与形式美

绘画构图中,若除去其他因素,黑白灰的分布也是一张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有时我们会说某一张画画“灰”了,或画“花”了,往往是说黑白灰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一幅画的黑白灰构成有三个方面:一是光线照射。受光面为“亮”,形成“白”,背光面为“暗”,形成“黑”,其余为过渡的“灰”色。二是固有色相。即自身形成的黑白灰关系,如黑头发和白脸颊、明亮的天空和深重的山峦等。三是主观安排。画家以自己的创作意图进行黑白灰的分布和设计,有意识地组织画面,使画面布局符合美学原理。所以,我们在考虑黑白灰的色块布局时,既要尊重客观表现对象的内在特性,又要有意安排和主观强调。

画面是否鲜明、强烈在于黑白两色的确立。无论是以亮调子为主的画面,还是以暗调子为主的画面,都要有最亮和最深的“两极”。画面是否丰富、谐调在于灰面,灰色是一种性格温和的调子,起到调节、丰富画面的作用。为了丰富构图,黑白灰往往是交错布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交错在面积上是有主次和重点之别的。黑与白的色块和位置相同,容易导致画面呆滞和沉闷。大面积的黑要留些小面积的白在其中,使之生动、透气。在构图的时候,要依照整个画面的韵律和节奏,把黑白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盘设计,求得对比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方能达到具有形式美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伊恩·罗伯茨.构图的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2]格雷格·艾伯特.构图的秘密[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形式美构图空间
创享空间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