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应急物资管理风险分析和应对

2020-09-10贾昱晞

中国医院 2020年9期
关键词:医用物资应急

■ 贾昱晞 周 君 邱 杰

1 背景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各城市、各医院均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医院在应对疫情时,应急物资管理是重中之重,对于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市某大型三级综合医院的防控工作,总结在该类公共卫生事情中,应急物资管理存在的风险,以及可以实施的风险应对措施。

2 应急物资管理风险分析

2.1 应急物资来源风险分析

2.1.1 外部环境角度的风险分析。(1)应急物资产能不足风险。疫情初期,国内医用防护口罩产能不足,考虑到4小时更换一次的院感要求,以及武汉等地抗疫前线的口罩消耗增长速度,应急物资的首要来源风险是供需不匹配。在未复工复产时,防护服、护目镜等应急物资更是处于短缺状态。随着全面复工复产,应急物资的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但在保障防疫需求的基础上,还不能做到全面满足应急物资储备的目的。可见,应急物资产能不足的风险依然存在,对采购工作带来较大困难。(2)物流运输无法保障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期特殊,正值物流企业放假、快递停运,加之疫情发生后控制人员流动、实施交通管制,导致物流运输无法保障。在该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往往无法保证稳定、及时的物流运输,导致应急物资的采购不到位,甚至延迟,进而可能耽误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2.1.2 医院内部环境角度的风险分析。(1)多货源管理能力不足的风险。常规物资入院需经过申请、准入、遴选、采购等步骤,涉及多个管理部门,流程完备但周期较长。由于存在上述外部环境风险,常规流程并不适用应急物资采购。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第一线,应急物资需要最大程度满足医疗需求,因此拓展货源渠道不可避免,由此引出多货源管理能力不足的风险。应急物资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采购、接受捐赠、上级单位支持等途径。市场上应急物资的厂家品牌、规格型号众多,产品资质真伪难辨,级别难以鉴定,质量良莠不齐,价格异常波动。此时如果疏忽对应急物资的审核,如不能快速准确判断应急物资是否可以用于医用防护,会增加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2)需求预测准确性的风险。在防疫工作初期,由于疫情变化迅速、缺乏经验做法、历史数据较少等原因,快速准确地预测应急物资的需求难度较大,对应急物资管理部门的专业性提出了高要求。需求预测一方面要求采购部门掌握前线的防疫工作动态,根据疫情防控进展实时动态调整;一方面根据复工复产进度,进行应急物资的短期和长期需求分析,指导采购部门下一步的采购方向。如果不能较好地预测应急物资的需求量,很容易形成盲目采购的恐慌,进而加剧应急物资市场的混乱,也不利于医院自身的成本控制和应急物资储备。

2.2 应急物资使用风险分析

2.2.1 应急物资角度。(1)应急物资的分类风险。应急物资多货源、多品规,使用前需专业鉴定其是否属于医用应急物资,而且医用应急物资应进一步明确紧急级别。应急物资的分类风险:一方面,鉴定医用和非医用应急物资需要临床科室(如感染科、急诊、检验科等)和职能处室(如医务处、院感办等)通力协作;另一方面,应急物资紧急级别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如物资需求量、采购周期、供应商供货能力等,缺少指导性标准。应急物资的科学分类,考验着医院的统筹安排能力、各部门的协作沟通能力、鉴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2)应急物资的信息风险。应急物资的信息风险包括信息泄露风险和信息更新延迟风险。医疗机构不同于其他机构,医院参与了疫情防控的全过程,掌握着国家重要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这些信息一旦泄露被不良人士利用,不仅干扰防疫工作的开展,甚至造成民众恐慌。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大量采购应急物资,频繁出入库,涉及不同防护级别、不同品牌型号、各种使用效期。在尚未建立完善的应急信息系统时,这些信息更新如不及时,会影响应急物资的库存管理、合理使用、科学采购等多个方面。

2.2.2 使用人员角度。(1)领用模式变化的风险。非疫情状态下,各科室的库管员依照本科室的物资消耗速度,实行规律性请领,医院库房按照科室请领数量进行发放。这种“科室领多少、库房发多少”的工作模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并不可行,不利于在库存紧张的情况下统筹全院科室的应急物资配置。从应急物资使用的角度,领用模式的变化风险在于需要快速制定符合疫情的发放制度,短期内改变领用模式并推广全院,严格执行的同时做好解释工作。疫情期间应急物资的领用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管理人员根据防疫工作进展情况动态调整。(2)物资配置不当的风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除了防护口罩等统一配置物资外,还有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防护面罩等非统一配置物资。对于不同岗位的在院人员,其应急物资的配置有所不同。隔离病区工作人员、标本采集和实验室人员、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其他非诊疗区域工作人员,按照接触病毒的风险,应当给予不同的防护物资配置。一旦物资领用人及审批人没有正确申领,应急物资管理人员没有合理控制发放,科室及部门使用人员没有节约物资,则会造成物资配置不当的风险,引发医院感染事件。

3 应急物资管理风险应对

3.1 应急物资来源风险应对

3.1.1 弥补产能不足和物流风险。(1)制定应急物资采购流程。制定应急物资采购流程、建立完善的物资应急采购管理机制,需要界定应急物资概念、范围和采购原则。应急物资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所必需的保障性物资[1]。此次疫情期间,通过与发热门诊、急诊科、感染科、检验科等疫情防控重点科室沟通,考虑援鄂医疗队的需求,明确应急防护物资目录(表1)。安排专人实时统计更新应急物资采购清单,掌握每种物资的品牌、型号、金额,注重质量保障,积极控制成本。应急物资采购原则:简化审批流程,灵活采购形式,减少直接接触,保障物资质量,尽快安排到货。(2)多种方式拓宽物资货源。疫情前期,适当储备可供一段时间使用的重点防护类物资,为应急物资采购赢得缓冲时间。在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时间,医院成立“物资应急保障管理小组”,器材处作为小组主要成员,成立“应急小分队”,全面统筹医院疫情期间医疗物资保障供应。疫情期间物资紧缺,将采购途径由常规院内供应商,扩展到生产商、电商等线下线上、国内国外多种途径。同时积极寻求其他货源途径,如接受协和基金会等慈善机构和社会捐赠,必要时积极向上级单位申请支援调拨。

3.1.2 审核鉴定降低货源风险。由于疫情期间货源紧张,市场上各种应急物资良莠不齐,需要强调对物资的资质审核及标准对照鉴定。国内医用防护类物资的资质审核要求:(1)生产厂家提供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2)供应商提供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以及生产厂家的相关授权;(3)相关物资需有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医疗器械备案证。非医用防护类物资的资质审核要求:(1)生产厂家提供营业执照;(2)供应商提供营业执照和生产厂家的相关授权;(3)相关物资最好有检测报告。应急物资来源多样,品目繁多,为保证大量海外捐赠的医用防护类应急物资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器材处协同医务处、院感办、实验室、护理部等部门,参照《医用防护物品国内标准及国外标准》,对防护物资进行鉴定。对符合标准的,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对物资分级、分类管理;不符合医用标准的,及时调拨至非临床部门使用。

3.1.3 科学方法预测物资需求。随着疫情发展,需要掌握不同防疫阶段应急物资的需求变化。应急物资需求预测包括2个阶段:第1阶段为应急响应初期的物资需求紧急预测;第2阶段为应急响应中后期物资需求的实时深度挖掘。第1阶段,疫情初期,为快速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以保证满足全院对应急物资的需求,器材处调研了全院科室及职能部门的口罩情况,具体包括截至调研日的库存量、未来日均值班人数、未来日均总用量。同时,结合院内供应链系统数据,统计出疫情初期领用量、去年同期领用量、去年月均用量。考虑历史消耗量数据和疫情期间物资需求的增长,结合时间序列分析,作为疫情初期物资需求量的参考。第2阶段,随着防疫工作进展,为提高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建立需求量预测模型:需求量=(发放数量平均值+样本期内安全库存值)×疫情系数。疫情系数=复工情况的物资需求量均值÷现有情况下物资需求量均值,即在复工情况下,物资需求膨胀倍数[2]。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等多部门沟通,综合考虑门诊量、出诊医师数、床位使用率,剔除异常值,预测出不同复工情况下,各种防护物资的需求量。

表1 应急物资采购目录

3.2 应急物资使用风险应对

3.2.1 制定应急物资分级标准。在制定应急物资分级标准时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现有库存数、物资需求量、物资补货周期等,将全院防疫物资分为Ⅰ级和Ⅱ级,实现物资“精准发放”(表2)。

3.2.2 物资使用信息监测管理。在疫情期间,开展物资信息的监测管理工作,与应急物资有关的所有信息的收集、上报和发布都要严格统一,除医院信息管理责任部门外,任何个人和科室不得擅自接待新闻媒体,无权发布事件信息。建立疫情防控时期的物资台账,记录每日物资的出入库变化情况,便于对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第1步,应急物资到货后须仔细核对数量,查验质量。验收后统一保管,并登记《应急物资入库信息表》,包括入库日期、物品名称、型号、生产厂家、存储位置等信息。加强入库管理,防止应急物资被盗用、挪用、流失。第2步,应急物资的发放。登记《应急物资出库信息表》,包括物品名称、数量、入库表序号、领用科室、库管员等信息。每日统计使用情况。定期监测物资申领情况,发现异常申领,及时和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和反馈。第3步,每日盘点应急物资库存,登记《应急物资实时库存信息表》。如遇物品储备不足或临床需求量激增,尽快安排补货。开源节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表2 应急物资分级标准

3.2.3 建立应急物资控发制度。疫情期间,物资领用模式发生变化,根据应急物资分级标准,对于Ⅰ级物资和Ⅱ级物资实行不同的控发制度。区别在于,Ⅰ级物资的控发,由科室提交申领并经第一负责人审批后,增加院感办和器材处联合审核控发的环节,审核后予以发放。Ⅱ级物资的控发由器材处负责审核。对于医疗相关物资,如医疗垃圾桶、医疗垃圾袋、标本密封袋等,虽不属于防护类物资,但疫情期间使用量激增,应有效整合全院物资库存,制定应急物资调配方案。

3.2.4 依据指引合理配置及使用。应急物资的配置可参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中相关要求,合理申领及使用。(1)医用外科口罩:全院诊疗区域使用。(2)医用防护口罩:发热门诊、隔离区,以及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使用。一般4小时更换1次。(3)乳胶检查手套:在发热门诊、隔离区等使用,禁止戴手套离开诊疗区域。(4)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区等区域,以及可能出现喷溅的操作时使用,禁止戴着护目镜/防护面罩离开诊疗区域。护目镜和防护面罩无需同时使用。(5)隔离衣和防护服:在发热门诊等区域使用普通隔离衣,在隔离区域使用防护服,禁止穿着离开上述区域。制定应急物资使用监管制度,成立院级监管小组,严格登记,抽查监督。监管各使用部门是否建立应急物资领取及使用制度,明确责任人;是否建立应急物资使用台账。抽查各使用部门是否落实合理使用措施、妥善存储,避免物资浪费;物资领取、使用数量与库存数量账目是否相符等。

4 结语

疫情尚未结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防控工作不能松懈。为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形成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1)科学开展医疗应急物资储备,预留过渡期物资量,为应急物资采购和疫情前期的防控工作争取时间;(2)完善应急供应商目录,签署应急采购协议[3],将应急物资供应商纳入应急储备体系,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力量;(3)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应急物资的信息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及常规办公软件,利用信息系统将更高效、准确地实现管理目标。

猜你喜欢

医用物资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75%医用酒精
75%医用酒精
被偷的救援物资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