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如何看待和应对网络舆情

2020-09-09王霞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网络舆情话语权

王霞

摘 要:网络传播为主阵地的媒体时代,人们对很多事情是非曲直的判断,往往会被网络上流行的意见所左右。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及时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价值判断,已经成为当下最迫切的意识形态建设任务。第一时间介入舆情事件的发端,勇于且善于开“第一腔”,以权威精准的信息争取大多数民意的理解和支持,将是有效掌控网络舆情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网络舆情;话语权;阵地战;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0-0-02

网络传播在今天已经成为影響巨大的新型媒介手段,网络舆论已经渗透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有时甚至左右某些事件的进程和结局。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互动性、快捷性在带来海量信息,丰富和扩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似真似假、是非不分甚至黑白颠倒的描述,或者使得原本影响较少的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偏离本身的轨迹,扩散成另外性质的舆论热点。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经转移到网络传播,人们对很多事情是非曲直的判断,往往会被网络上最流行的意见所左右,甚至牵着鼻子走。因此,要在网络时代正确地引领社会民意,及时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把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和引导置于意识形态战线重中之重的位置。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及效应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首先要对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其效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网络传播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公共事件不再神秘,变得人人皆可参与

在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信息的编辑和发布掌握在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手中,人们只能单向度的接受,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者。但在网络传播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类网络传播手段成为发布者,转发者,以及及时的评论者。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把传统的“一对多”的单向沟通转变为“多对多”的多项交流。就某一个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不同立场的人们可以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建议和价值判断。这种现象媒体学者称之为“众声喧哗”。结果是,各不相同的主张要么在辩论中逐渐形成一种主流意见,要么在碰撞中更加碎片化,引发舆论波动。

(二)舆论多元化,大V和网红影响社会大众的判断力

网络传播人人参与、人人自主,由于各自的生活阅历,受教育的程度或者出于利益关系考虑,各类群体对同一事件的看法相去甚远,甚至恶语相向,网络舆情呈现出各说各话,各执己见的杂乱局面。但另一方面,在众声喧哗的同时,一些善于演说或者善于表演的“意见领袖”“超级大V”“超级网红”却获得了巨大的话语资源,一呼百应,极大地牵引社会大众的判断力。

(三)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舆论战线的主阵地,网络舆情左右社会进程

网络媒体强大的开放性、个人化特征,使之成为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通道,也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近年来诸多的热点事件往往就是网络媒体推波助澜爆发出来的。在“人人都可为记者”的网络传播时代,如果我们善用网络传播,就能在突发事件的处置方面先人一步,夺得主动权,如果僵化迟缓,就会因为网络媒体巨大的草根性、野蛮性,自发性以及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暗中捣乱,极易形成负面的破坏性的舆论风暴,进而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应对网络舆情应把握的原则

正是基于上述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当前形势下处理网络舆情必须做到闻风而动,迅速反应,主动作为。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应对网络舆情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坦诚面对,从容应对原则

从近年来的舆情事件分析,尽管网民中夹杂着一些故意制造麻烦者和别有用心的人,但大多数网民还是普通老百姓,大多数普通网民通过网络传播传达他们的心声、意见甚至是批评,如果不是涉及基本的政治原则和价值导向,不直接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则普通网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事实上在今天的信息社会,网络正日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沟通群众,倾听群众声音的重要渠道,也是接受群众监督的新途径。因此,对于网络舆论尤其是有点刺耳的意见,不要简单地压制,而是要实事求是地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一些关键细节,然后再来反思和总结我们工作的成败得失。网民反映的情况属实,确实是我们工作中的失误或者不到位造成的,则努力整改,亡羊补牢。如果网民反映的问题有偏差,则向群众说明真实的情况,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不能将网络舆论视为异己的力量,视为我们的对立面,恰恰相反,我们要把网络舆论阵地视为展现党委政府为民服务的诚意和风采的大舞台,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胸怀,坦诚面对,从容应对。

(二)预案原则,争取“第一腔”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近几年负面的舆情事件看,一些舆情事件之所以最后酿成舆情风暴,在于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主体被舆情被动地拖着走。舆情事件刚爆发的时候,社会关注度并不高,也并非不可收拾,但是责任部门没有高度重视,也没有仔细分析舆情背后的社会心态,更没有充分估计舆情后面可能有操纵的势力,这些势力会故意引导舆论往社会大众痛恨的方向走,故意断章取义、混淆是非,夸大某些细节,故意去刺痛社会的神经,最后达到引发社会思想混乱,社会情绪过激的目的。

因此,在信息传播速度以几何级数计算的今天,对待网络舆情务必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从一开始就要对舆情事件可能引发的思想动荡有充分的估计,对舆情可能发展的走向有清醒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操作性强的应对预案。一般来说,网络空间受众容易受第一时间信息影响,应对网络舆情必须讲究时机,在材料准备充足和事实依据确凿的情况下,要勇于且善于开“第一腔”,以坦诚的态度及时披露事实真相,避免受众因虚假信息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这样我们才能应对自如,切实把不良信息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权威、精准原则

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民族风俗、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网民的话语立场和价值判断很难做到客观理性,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洗脑附和,人云亦云比比皆是。当今国内网络舆论场明显充斥大量泛政治化、泛道德化、泛娱乐化的情绪化表达。这些乱象的背后固然跟网民的素养和判断能力有关,也与权威准确的信息缺席有关。

应该看到,目前确实有一些敌对势力专门盯着党风建设中一些瑕疵,党员队伍中的堕落分子以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做文章,久而久之,网络舆论场上形成了一种“审丑”的恶劣风气,加之一些“超级大V”兴风作浪,不少网民会被所谓“多数人的意见”或者“意见领袖”牵着鼻子走,不假思索的盲从、信服、随大流。在网络世界里,这样缺乏分析,不进行独立思考的“愤青”“喷子”并不鲜见,极大地破坏了网络世界理性的舆论生态。在这样短兵相接、正面厮杀的舆论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让科学数据说话,让权威专家说话,让职能部门说话,让事实真相说话,使虚假的、夸大的、人为编造的恶劣信息无所遁形。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到善用媒体,切不可对网络恶劣舆论无动于衷、反应迟钝,甚至采取视而不见的鸵鸟政策。正面的舆论不去占领阵地,负面的舆论必然大行其道,这二者之间往往没有调和的余地。

(四)争取大多数原则

一段时间以来,“草根”这个网络用词非常流行,很多网民以草根自居。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网络舆论大众化、参与性强的特征。或者换句话说,网络舆论既包含广大群众真实的心声,也夹杂着一些别有用心、浑水摸鱼的阴暗言论。打好网络舆情的主动仗、阻击战、阵地战,也要讲究策略,需要分清敌我双方的阵营,通过真诚回应网民的关切,积极为广大网民释疑解惑,从而争取最大的民意支持。这就是网络舆情应对的大多数原则。

首先要有真诚倾听的姿态,从善如流的心态。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把网络作为反映情况、表达意见的渠道和场所,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则应该充分重视这些网络舆论,不能因为网络是虚拟空间而轻视漠视,而应该视为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建议的新渠道、新方式,俯下身子平等、耐心地了解、收集群众的所想所愿,及时表明党委政府的态度和即将采取的措施,让网民有表达被尊重、诉求有回应的主人翁感,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的融洽感、和谐感。

其次,要有必要的包容心。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受个人掌握的资料和信息的充分程度,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的制约,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分析的深度不一定很准确,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对,甚至可能是偏见和错误的言论,对这些不准确的观点和声音,只要不是恶意地攻击以及蓄意地煽风点火,只要不违背政治原则和法律法规,应该尽量保持包容心和耐心。引导网络舆情,既要旗帜鲜明地表明基本原则和态度,也要细致地、耐心地讲究引导策略和引导艺术,把握好分寸,增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广大网民在愉悦的氛围中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齐中祥.舆情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2015.

[3]刘鹏飞.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4]刘鹏飞.指尖上的“政”能量——如何运营政務微博与微信[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5]骆正林.舆论传播与社会治理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网络舆情话语权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