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

2020-09-09姚羚羚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认知效应教学

姚羚羚

摘 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接受知识并参加考核。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教育界先后经历了诸如“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及“社会认知学习”等不同教育理论带来的巨大影响。其中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亦称“社会建构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加入“社会”概念。其主张之一是,通过友善的互动,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社会情感关系。而教学过程中“情感纽带”的建立,往往离不开教师“非言语沟通”的能力。然而这一人际互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能力常出于多种原因被忽视。事实上,人们普遍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诸如教师的言语表达、知识储备及科研能力等较为明显、易于衡量的因素上面。后者不可谓不重要,但是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非言语沟通能力,不仅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还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文将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非言语沟通能力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师生间建立“目光锁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目光锁定;效应;教学;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1-0-02

一、“目光锁定”的定义

目光锁定(eye contact)指的是沟通过程中,交际双方不仅仅把目光“投向”彼此,而且相互有“眼神交流”。它是一个动态的,双向的过程。

首先,目光锁定是一个动态过程。建立目光锁定的前提是,沟通双方者有交流的意愿,以致发言者在目光扫视的过程中,观察到接收者同样的沟通欲望之后,建立“目光锁定”。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有教师不认同或不习惯把目光投向学生群体,或者虽有单方“投射”过程,却并不在意之后“锁定”的建立,仅以“扫视”学习者整体以维持课堂秩序。而学生则有的把目光定位于教师面部、身形方位,更加侧重于“聆听”授课内容,抑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假装聆听。把这一过程定性为“动态-锁定”,是因为它涵盖了“寻找-定位-短暂锁定”三个步骤,更加符合有效人际沟通的实际过程。

其次,目光锁定是双向的。如果教师专注于知识及技能的“外发”,学生仅仅“倾听、记录”,而少有双向交流意愿,那么全过程是“单向的”,“被动的”,交际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目光锁定”的目的

在正常高效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交际单方有“中断”交流的意愿,通常使用长时间的目光转向;哪怕不改变目光方向,“目光焦距”也不在另一方的眼部位置。这时交际活动即便持续进行,但是几乎可以判断接下来的过程为“无效交际”了。

“目光锁定”由师生双方共同建立。教师讲授过程中,如果存在措辞含混、概念不清、或内容无趣或难度过大等问题,从学生的眼睛里是能得到及时反馈的。如果教师能够捕捉到学生“交际质量欠佳”的反馈,就会据此及时调整交际策略,而不是单方面自顾自讲课,造成时间及精力的浪费。

从学生角度来讲,学习者应该学会调节“目光”方向,控制目光锁定的时长,来对教师的讲授进行“无言的回馈”。这样做不仅能够给教师以鼓励,还能助其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同时也能够借此表达自身的“语轮转换”的交际愿望,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另外,这一目视行为也会促使教学双方集中精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三、“目光锁定”的重要性

英文“educate”一词本身涵盖了“e用眼看”“d传递引导”“u个体”“c重要”“a实体”“t人类活动”“e(再次)看”等信息,因而可以解读为“把学生的心智引向外界重要知识上”。这里两个“e”的存在,强调了“读书”、“观察”和“观测”的重要性,师生有效交流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者“觀察、关注、观测”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婴儿的眼睛对周围环境中看向他的另一双眼睛极为敏感。这不仅说明人类天生具有主动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及欲望,而且也印证了母婴联结的强大纽带在最初哺乳活动中通过亲子间的眼神交换、言语互动及肌肤接触时即已建立。后期与他人的“目光锁定”也被证实具有“注意力唤起”及“辅助认知过程”的效应。虽然学习过程中,与他人“目光锁定”不是必要条件,但无疑,如果这一条件作为辅助因素的话,将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Senju等人(2009)发文称,大脑皮质下的“杏仁体”参与评估显著的视觉注视,并能够调节由此引起的情感唤起。似乎人们对看向自己的目光有“第六感”,经过短暂的定性判断,将直接调动接下来的“逃避、迎合或战斗”机制。

当然,由于成长环境因素,教师及学生对目光交流的认知及使用因人而异,但人们通常对他人“善意”的目光注视是心存喜悦的,接下来的“目光锁定”概率也会大大增加。考虑到联结建立后,认知效率、情感依存的强化,之后教学效果的提升应该是必然的。

四、“目光锁定”的运用

当然“目光锁定”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方式,不能滥用。考虑到它的双向性,一味地看向他人的眼睛大多会造成不适或误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要注意目光的合适程度,因为如果教师长时间的与学生目光相对,那么学生心理就可能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他们会本能的认为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引发了教师的情绪,会担心下一步教师就对自己进行批评,而对于教师来说,学生长时间的将视线投入到自己的视线当中,会让自己觉得学生并不礼貌,如此就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发生的事情发生,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中文里对“看”这一过程的描述多而繁杂。意图、方式、时长、方向等因素都在考虑之中。单“看”字本身的音调描述,第一声和第四声就截然不同。第四声的看多指“看过去”,第一声的看多指“监管”。可以想见,在教学中,如果“监管”的成分多,势必会引发学生的“逃避或抵触”情绪。而简单的“看过去”,意图不甚明确,效果也不能和“目光锁定”相比。

具体操作上,教育者只要秉持“我关心你的状态及反应、接受你的及时反馈并欢迎和我沟通”的原则,建立“目光锁定”应该不会有难度。当然,我们也该鼓励学生及时向教育者反映真实的想法(身体不适、没听懂、无聊)。这时,学生必须要事先与教师建立“目光锁定”,因为相比较于消极怠学、举手示意或直接插话,目光锁定无疑来得礼貌、有效得多。

再者,在对“目光锁定”进行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完全负起教育的责任来,毫无疑问,“目光锁定”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定效果,有利于师生之间的非语言沟通,但如果教师不对其进行重视,不通过各种方式保证对“目光锁定”进行应用的效果,也就无法诠释“目光锁定”的价值。具体地说,对“目光锁定”的应用应建立在教师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因为运用“目光锁定”的最终目的也是在保证非语言沟通质量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进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可以尝试以教师期望效应与“目光锁定”的运用进行搭配,所谓教师期望效应主要就是指,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认为学生能积极的听讲,那么学生就很可能因为教师的期望而真的出现进步,而教师与学生的非语言沟通、互动效果也能够通过“目光锁定”得到体现,因此教师应对“目光锁定”以及教师期望效应进行深入的了解,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创设出创新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其可行性。

有研究认为,人类存在多种不同的情绪,而在这些情绪当中最强烈的情绪就是被其他人关注,被其他人重视,这种关注与重视的体现能够需要目光的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都希望教师对自己进行关注,如果从教师的眼神中学生读到了欣赏、赞许的情绪,那么也就相当于教师期望效应在实际情况中发生了作用,有利于学生在现实中的进步,如果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视中发现教师对自己投来的目光充满了嫌弃,充满了不屑甚至鄙夷,那么学生也就会自暴自弃,甚至还会产生对教师的恶意以及抵觸感。再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当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不学无术,不够听话懂事,学习不够认真投入,那么他们就会在眼神中有所显露,如果将这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按照教师的期望方向进行发展,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进步。所以,教师必须要从心底里重视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平和、公平的对待学生,有些时候,教师的一个柔和、温暖的眼神就能够感化学生,让学生为达成教师的良好期望而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必须要端正自身的态度,在业余时间内加强学习,明确“目光锁定”的相关知识,加强对“目光锁定”及非语言沟通的认知,对教学方式进行升华。教师还有必要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客观看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毫无疑问,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但这种天赋往往集中在不同的事情上,对于一些知识来说,有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就有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有十分聪明的学生就有思维相对较为缓慢的学生,这一切都由先天决定,个人根本无力抗拒,所以教师不能够只关注优秀的学生,而是应该公平的对待所有学生,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间接确保教学质量,完善非语言沟通的过程。

五、结语

人际沟通是双方面的,教学过程当然不在例外。“目光锁定”在沟通伊始及后续的认知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既高效,又符合会话的礼貌原则。尤其是在目前,人际交往多经由屏幕,教育过程本身也不把这一“非言语沟通能力”作为重要的考量。如果这一与生俱来的能力渐渐退化,将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

[1]Terhi M. Helminen , Suvi M. Kaasinen, Jari K. Hietanen.眼神交流与唤醒: 刺激持续时间的影响[J].生理心理学,2011(88):124-130.

[2]Senju, A., Johnson, M.H.,眼睛接触效应:机制与发展[J].认知科学的趋势,2009(13): 127-134.

猜你喜欢

认知效应教学
画与理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