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0-09-09李卫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新时代

李卫

摘 要:当代大学生既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和享有者,更应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和守护者。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形势,积极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就显得十分必要而重要了。因此,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将长安关学作为透視的一扇窗口,寻求长安关学精神与大学生奋斗精神的会通之道,进而以学校为平台、以教师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媒体为抓手,协同推进对长安关学精神的感悟与践行,最终探究出新时代推动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崭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长安关学;奋斗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1-00-02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1],这是总书记对作为时代新人的当代大学生所做的殷切期盼。作为奋斗者和追梦人,当代大学生立足于西安,更应当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发挥张载关学的作用,在进一步明晰新时代奋斗精神价值意蕴和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的基础上,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将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构建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奋斗精神,既是时代的现实性要求,也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迫切性需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教育学生“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2],而在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也具体指出,“需要青年一代充分发挥作用,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接续奋斗”[3]。这就把奋斗精神的培养列入到了青年发展的战略当中。

因此,立足新时代,着力从构建新的培育路径入手去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是有着深刻时代内涵的。这突出表现在三大方面:首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习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明“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4]。这是关乎人才成长与国家长远发展的现实性要求。其次,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难得的人生机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5],因而作为时代青年,要自觉用奋斗的意识、信念、本领和实践把奋斗这条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走好。最后,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诉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讲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6]可见,在大学这个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不懈奋斗精神,更成为时代之责。

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及问题

处于新时代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整体精神面貌上呈现出的是同所处时代相符的状态。但当前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奋斗精神弱化甚至缺失的问题,诸如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奋斗动力缺失、理想信念模糊、奋斗意志薄弱、人生态度消极等。

就当前存在的问题而言,归结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第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当前客观存在的诸如“奋斗过时论”“奋斗无望论”,混淆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同时,客观存在的部分大学生重功利轻价值、重个人利益轻社会责任、重攀比铺张轻勤俭节约等,都是在认知上存在偏差的典型体现。第二,责任担当意识淡化。当代大学生限于成长环境,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利己主义”特征表现明显,常陷入个人主义甚或利益之争当中,而日益缺乏责任与担当。第三,奋斗拼搏动力不足。习总书记曾殷切希冀,“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7]。然而,部分大学生却因奋斗精神的淡化而与此相去甚远,受到亚文化的侵蚀,日趋“佛系”而“慢作为”甚至“不作为”,致使奋斗动力不足,拼搏意识淡薄。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和社会的美好持续发展。

三、基于长安关学的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

(一)长安关学的精神内涵

“关学”作为提升陕西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肇端于北宋张载而延续到清末刘古愚,再传其余脉至今。长安关学即作为“关学”在长安地区的一支流脉,在其长久的历史孕育与发展中,一直在传承、发展、流变,并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而在搜集与整理相关关学资料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李复、萧维斗、冯从吾等人为主的长安籍关学学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在学习、传承关学的基础上,又进行着积极的创造性转化。这些长安籍关学学人或积极入世、学以致用,或笃志励操、修身养性,或创办书院、著述讲学。在其成长、求学、为官、讲学、做人等生命历程中逐步总结、凝练出长安关学精神的意旨与内涵,这就是“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笃志励操”的人格追求和“书院讲学”的躬行实践。

(二)基于长安关学的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

1.以学校为平台,加强对长安关学地域文化的关注和宣传

从内部联动来讲,在学校层面推动成立各二级学院、各党团支部及各班级和宿舍的上下互通组织体系,以该组织体系的协同配合为基础,紧扣长安关学和奋斗精神的主题,展开系列主题活动,进而在加强长安关学的宣传与加深对长安关学的关注基础上,体悟长安关学精神并从中汲取奋斗的营养。从外部联通来讲,借助已经成立的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等实体机构,开展院校合作,通过学术讲座、主题展播、文化沙龙、传统文化交流及相关学术论坛等形式进行长安关学进校园活动,再以微信、钉钉、微博等平台或主题班会的形式对长安关学相关文章进行推送,从大氛围和小环境中共同推动。

2.以教师为重点,以课程建设推动对长安关学的认识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8]这里虽是强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方式,对高校教师探究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路径仍具启发意义。基于此,一方面教师要开设关学相关的公选课,在对长安籍关学学人家庭家教家风、成长、求学、为官、讲学及创办书院、造福乡里、著述立说等历程的讲解中展现关学精神,学生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学习可以转化为个人奋进的持续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化为行动。另一方面则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讲述中,要恰如其分的找到课程内容同长安关学精神的有效契合点,诸如在讲述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征程中,以长安关学的使命意识、躬行实践引导学生探求近代民族国家的奋进历程。

3.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刻体会长安关学的魅力

以大学生社团、校园公益组织和集体性外出等实践活動为契机,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着手。其一,开展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教育活动,例如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展板进行以长安关学为主题的宣传并设计系列活动;以话剧、情景剧等方式推动广大大学生对长安关学的自主学习与升华所感所悟。其二,组织多类别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诸如与关学实体机构联合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从中感受关学并积极行动;积极同校外的关学教育基地、实践基地建立好联系,搭建起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促进大学生深入学习和体会长安关学精神;通过暑期“三下乡”、实地走访等形式,参观、考察长安籍关学学人遗迹,近距离真切感受,切实笃实奋进。最终,通过实践促使当代大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并理解长安关学及其精神,同时主动把长安关学精神与奋斗精神融合,把直接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以网络媒体为抓手,通过转换角色让学生情景化感受长安关学

时代的持续发展推动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在新时代要让学生情景化感受长安关学,就必须借助于新的网络媒体。一是继续发挥校报校刊、学校宣传栏及校园广播等传统的线下媒介资源,来聚焦长安关学话题,引导大学生思考奋斗主旨。二是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抖音、快手、微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进行点滴式的精准培育。这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将长安籍关学学人的生平事迹、典型故事、突出贡献、著述作品、精神内涵、遗迹遗址等借助网络媒体加工、制作成感染力更强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短小精悍、鲜活灵动的微视频,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自行设计、制作、展播、互评和分享,在传播、学习、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洗礼。

四、结语

少年壮志迎难上,奋勇有为正当时。当代大学生昭示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而伟大的新时代又赋予了当代大学生诸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面对新的时代与形势,从奋斗精神的内涵实质出发,以当代大学生为中心,将长安关学作为透视窗口,在教与学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奋斗精神的内涵及外延,创新以长安关学拓展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从而号召当代大学生砥砺奋斗,积极弘扬和践行新时代的奋斗精神意旨,在长安关学的熏陶、引导和激励下,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持者、贡献者和守护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二〇二〇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24(01).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

[3]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新时代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