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思想的传播模式及现实意义探析

2020-09-09王晨颖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播学儒家思想论语

王晨颖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传播学进入中国至今为止,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传播学本土化一直是传播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而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从传播学角度去探析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传播学本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探析儒家思想的传播。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播学;《论语》

中图分类号:B222;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1-00-02

一、儒家思想概述

中国传统的思想传播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播,之所以对中国文化社会影响深远,不仅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传承至今,其一是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内涵,其二是通过言传身教、开课授徒、游走列国等方式将儒家思想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予以传播。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现有文化的根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创造性的现代化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汉代以来,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告一段落,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系社会秩序与文化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儒家思想的代表语录体著作《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主要记载了孔子的政治观点、教育思想、道德伦理观等。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和“礼”,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中庸”,中庸之道其价值和重要性日益显现,正是因为中庸之道使文化具有連续性,同样“中庸”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二)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

第一,言传身教。编辑整理古籍,大量著书立说,系统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包括《诗》《书》《礼》《乐》《周易》《春秋》。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并且在后世广为流传。孔子及其弟子身体力行地把儒家思想在传播过程中贯彻实行。

第二,办学授徒。殷周以来,官学垄断,当时受教育者多是贵族,寒门子弟无法读书,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才逐渐打破垄断的局面。孔子十分重视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且开办私学广授弟子。《吕氏春秋·遇合篇》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余君,委贽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人”。儒家的其他代表如孟子和荀子也都曾开办私学,授徒讲学。

第三,游说列国。春秋时期,诸侯称霸,斗争复杂而尖锐,礼崩乐坏。为了使自己的学说和政治思想得以推广,孔子首开周游列国的先例。他离开鲁国,而后“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率领弟子辗转列国,游说行教,宣传“仁政”“礼治”,传播“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如用我,其为东周乎?”《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他渴望通过游说借助于贵族统治者所具有政治权力和传播渠道实现“仁政”的政治主张,恢复礼乐制度和社会秩序。

二、儒家思想的传播构建:内化与外延

儒家思想的习得传播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是内在价值的形成,“仁”和“礼”,两者相辅相成;其次是在内在价值形成基础上的外延,为人处事“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德行,当遵循“中庸”之道,把握好适度原则。

(一)内在价值的形成:“仁”与“礼”

内在价值的形成离不开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与“礼”,”两者相辅相成内化成为儒家思想的精髓,既是儒家思想本身,也是儒家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内化的根本。其中“仁”是“礼”的本质,以“仁”释“礼”,同时“仁”的实现有需要“礼”的维系。“仁”是根本的层面,是知识的层面,儒家尚德,德来源于“仁”,而“礼”则更具有实践的意义,知“仁”后方可“克己复礼”。

(二)外延价值的转化:中庸与重德

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社会属性,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儒家认为为人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德行,行“中庸”之道。在内在价值即“仁”与“礼”形成的基础上,与他人、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就自然转化为“中庸”与重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庸也》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把握好适度原则。儒家思想倡导“克己复礼”来一改礼崩乐坏的现状,而德行是与人、与社会交往中的基础。“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智器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儒家思想的习得传播过程中,“德行”是传播的重要基础,也是内化转为外延的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部分,知“德”而后“行”,行即传播。儒家思想的传播依靠其自身的内化与外延,不断扩展其影响,由自身进行德行的修养,并由此来影响周围的人与社会环境,并且在与人和社会环境交往的过程中,吸收了好的方面并再次进行内化与外延,使得儒家的思想传播经久不衰。

三、传播学角度看儒家思想传播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内在价值的形成与外延价值的转化其实是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儒家所倡导的思想,更贴近于人内传播的一种,“内省式传播”,通过内省的方式来促进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以此适应社会环境。如,“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出自《论语·颜渊》。儒家思想认为,通过自省的方式去修习德行,接受道德教化,以此来认识自我,塑造品格,并进一步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推己及人”,将儒家的思想传播出去。

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儒家思想在人际传播中的媒介便是儒家思想本身,并且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儒家弟子在传播过程中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儒家思想,并在交往的过程中将获得的好的方面反馈进行吸收内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四、儒家思想传播的现实意义

(一)对内传播——“国学”热兴起

国学热的兴起,从宏观层面说,是对百年来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如何创造性转化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孔子曾经把 “大同”和“小康”描述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两种状态和理想,“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是天下为家的礼治社会,这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希望实现的理想。从个人方面来讲,儒家所提倡的“克己复礼”“修身养性”,对于自身道德的养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外传播——孔子学院

为了提高我国的话语权,扩展影响力,并且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和形象,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了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孔子学院(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这个机构以“孔子学院”命名,可见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力非同一般。而在向国外推广汉语的过程中,《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也被选为教材。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正在走出国门,并正在向世界传播着、展示着中华文化。

五、结语

儒家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而如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传播都有着不小的阻力,“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创造性的现代化转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难题,如何实现儒家思想的转化与传播需要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仙子,周之涵.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J].孔子研究,2014(1).

[2]陶雪玉.儒家传播方式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3]邵培仁,姚锦云.传播模式论:《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与儒家传播思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4]廖声武.论先秦时期儒家的传播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3).

[5]陈新玲.儒家传播思想与当代新闻传播[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猜你喜欢

传播学儒家思想论语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