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策略研究
2020-09-08黄珊珊
黄珊珊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肩负着传承文化、涵养人文素养的重任。文章指出识别语言文字的能力、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记忆加工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是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点,提出语文课上训练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策略:观察词句,打下语言文字基础;文本诵读,培养感知能力;有意记忆,培养学生记忆加工能力;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积累运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应用;能力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掌握文字学习的规律,做好训练安排。因此,教师要结合该年龄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采用丰富的训练方式,发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感受到语文文字魅力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主动转变教育方式,在针对性的训练中,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一、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点
(一)识别语言文字的能力
小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识别文字的能力,也就是无论是他人的口语,还是书面语,学生可以识别出哪些是书面材料,哪些是表格数据,让大脑参与问题的分析。此外,识别语言文字能力还包括他人言语的意思,比如,有教师评价学生时,说:“你是个聪明的学生,但是你不够自律,所以成绩一直没有起色。”这位教师在评价学生时,重点放在“但是”后面,需要学生理解成绩不理想是缺乏自律意识引起的,而不是不够聪明引起的。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教师在夸奖或者批评他,而没能听懂话里的含义,这就是识别语言文字的能力不佳,容易误解他人的意思,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训练,提升其识别信息的能力。
(二)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感知语言文字也就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内涵,这一点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比如,学生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很快感知到这首诗是在描写庐山瀑布且诗人将庐山瀑布描写得很美很生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学生较强的感知能力。在宏观的理解之后,就是微观层面上的理解能力,学生要用积累的语言文字知识来学习,如,诗中“日”“照”“生”等字,已有一定文字基础的小学生能够迅速理解,而对另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翻找字典,再辅以教师的讲解,才能真正理解其意思,如果有学生理解错误,可能就是其感知能力发展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记忆加工能力
小学语文里有很多需要背诵的知识内容,这十分考验小学生的记忆加工能力。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迅速记下字音、字形和句子,通过构建头脑与知识点间的联系,记忆语言文字。比如,古诗词背诵,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会感到背诵古诗词很困难,而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将晦涩难懂的诗词与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加工诗词,如做表格、画图画的方式,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增强其记忆加工能力。例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描绘的是画中的江南早春景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画,一句一句地讲解诗句。学生有图可看,有诗可读,加上教师正确引导抓住诗中的景物、事物,他们很容易想象意境,形成画面,这样就很容易记住诗句,背诵就更轻松了。
(四)组织与表达能力
语言组织能力表示对语言、文字内容的组织表达,表达则是用书写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也是小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核心,有些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强,有的小学生写作能力较强,这些都是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通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小学生语言核心技能。
二、语文课上训练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策略
由上文可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体现在识字、交际以及读写中,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注重训练的全面性,帮助小学生打好学习基础。
(一)观察词句,打下语言文字基础
想要训练小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词句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要完成认识常用汉字不少于3000个,会写的汉字不少于2500个,在掌握这些基础后,学生才算初步掌握了语言文字基础。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1)笔顺人手,做好书写指导。很多小学生由于基础不牢固,需要教师进行规范的写字指导,帮助其打好文字应用基础。但是语文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借助线上写字资源,下载精品汉字书写课,让学生在课前课后自主练习,在教师的示范下,从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让汉字的笔顺书写更便捷、流畅。(2)字形人手,减轻识字负担。小学生往往对抽象的图片与色彩兴趣浓厚,教师可以借助教育软件的“字理演示”功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巩固对象形文字形成的影響,在观摩汉字形成过程中调动起多种感官,不仅让汉字变得更富趣味性,还符合小学生的认字规律,强化其对字词的记忆。
(二)文本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读是调动视觉、听觉器官的重要学习方法,古代的私塾先生也常用“琅琅读书声”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表现。但是,在现代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注重分析课文内容,而忽略文本诵读。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充分应用读来增强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达到以读促说的教学效果。例如,教授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在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速读全文,要求学生在三分钟之内将课文读完,并且一边速读,一边将重点词句划出来,加强学生诵读课文的紧迫感,在长时间的速度训练中,进一步加强学生读课文的能力,学生的诵读效率和文章理解能力均能进步。在训练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细读课文的目的在于对文本语义的精确、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知能力。在细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标出课文里的美词佳句,学会自主分析文章结构,在教师的带领下品味文章语言。
(三)有意记忆,培养学生记忆加工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传授其记忆策略,增强学生加工、记忆语言材料的能力。对于背诵任务,很多小学生采取的策略是死记硬背,这样不仅效率低,也不利于其记忆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句,促进学生理解。词句虽然是语文阅读里较为精细的部分,但是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记忆关键词句,来重点加工,从而记住整段句子,甚至全文。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里面对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描写,用了一个“跪”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寒冷冬夜,一位伟人的热心救助,体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通过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增强其对阅读材料的加工记忆能力。
(四)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头脑中对材料进一步加工,这时,教师可以发挥引导作用,让阅读材料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读写结合的效果。比如教授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时,笔者能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这篇课文的特点,课文词句优美、引人人胜,具体地描写了桂林山水之美,因此,在学习完课文后,笔者继续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里的‘甲是什么意思?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景色凸显‘甲字?”引发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思考,然后,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组选一名“桂林导游”为大家介绍景点,最后,以“我是桂林小导游”为主题,写一篇介绍桂林山水的作文。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式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写作能力。
(五)积累运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语文园地”,里面的各个板块内容都是围绕音、字、词、句等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每个知识点,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且引导学生懂得积累运用,学以致用。为了巩固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導学生多读多背,形成记忆,并且布置学生利用采集本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提高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教学要从重应试向重能力发展转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把握训练时机与要点,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