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十三五”发展成效及“十四五”发展重点*
2020-09-08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李 君 柳 杨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也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扣合点。“十三五”时期,我国围绕系统推进两化融合,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体系化创新融合发展政策理论与方法工具,统筹部署重大工程与保障措施,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步入深化应用、变革创新、引领转型的快速发展轨道,在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一系列显著进展,两化融合的时代内涵与体现不断丰富。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际,如何充分认识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给两化融合发展带来的新课题,前瞻性把握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构建与时偕行、开放共享的两化融合发展生态系统,成为政府、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关注焦点。本文系统总结了“十三五”以来两化融合工作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分析归纳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全面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两化融合创新发展思路与重点。
一、 “十三五”时期两化融合发展进展与成效(1)本节两化融合发展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编制并公开发布的《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6)》《2016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成果报告》《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7)》《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8)》《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9)》等研究报告。
(一)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信息技术加速在全流程、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集成应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各行业的广泛共识,数字化基础已经较为夯实,网络化发展正在稳步推进,智能化尽管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长势头强劲,整体呈现从数字化向网络化加速迈进的发展态势。具体而言,在数字化基础方面,近年来企业持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改造,进展明显,2019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两项表征指标分别达到69.7%和49.7%,较2016年分别增长了7.9个和4.0个百分点。在网络化发展方面,伴随着数字化基础的夯实,越来越多企业实现跨部门、跨环节的业务集成运作,2019年实现网络化协同企业比例和实现管控集成企业比例分别达到35.3%和22.2%,较2016年分别提升了17.7%和52.1%,整体稳中有进。在智能化探索方面,全国近8%的企业已具备良好的智能制造基础条件,2016~2019年年均增速高达16.2%,势头强劲,如图1所示。
图1 2016~2019年全国两化融合关键指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编制并公开发布的《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6)》《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7)》《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8)》《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9)》相关数据绘制。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现大范围普及
“十三五”期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围绕以标准引领、市场主体、数据驱动、生态培育的核心思路,形成了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自主推进、多方广泛参与、各界一致认同的工作生态,并迈上国际舞台。
标准应用及推广方面。我国已累计完成12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立项,5项国家标准、2项国际标准发布实施,全国2.2万余家企业依据标准开展了近25万项面向数字经济时代新型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通过贯标构建起现代化运营管理机制,开展战略转型、组织变革、模式转变、要素创新,获得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竞争能力的持续提升。据统计,贯标达标企业运营成本平均下降了10.0%、经营利润平均增加了11.2%。
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已培育形成一支包含1700余家国内外各类服务机构、2万余名专业人员的标准应用专业咨询服务队伍,构建的大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管理体系应用实施系统性服务方案,已为全国16万余家企业用户提供标准应用实施相关服务。
市场化采信方面。贯标达标已成为供应商遴选与评价、销售授信、招标投标、金融机构投融资、社会组织的企业评奖评价、中央企业信息化考核、资质认证等20余项重点工作的重要依据,激发了企业本质贯标积极性,也提升了社会各方协同推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相关重点工作的一致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工业互联网平台走向实践深耕
“十三五”期间,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连接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新载体,从概念普及走向实践深耕阶段,多层次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平台+”解决方案持续涌现,行业赋能效果逐步凸显。
平台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50多家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平台平均设备连接数突破65万台,平均用户注册数50万,工业APP达到1950个。(2)《“5G+工业互联网”渐行渐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9年12月2日。平台间优势互补、协同分工的发展模式与建设路径逐渐清晰,央企融通平台、“通用平台+行业云”等不断发展,“平台套平台”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平台解决方案加速应用落地。在原材料行业,东方国信基于Cloudiip炼铁打造的云解决方案已在全国210座高炉推广应用,每年实现降低冶炼成本20亿元。在消费品行业,海尔基于COSMOPlat平台打造的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已赋能15家互联工厂,通过产品溢价创造生态价值100多亿元。在装备行业,北汽集团搭建的车联网平台,实现全国41.8万辆汽车实时联网,提供状态监控、远程控制和程序升级等服务。
支撑平台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初步构建。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大力推动“平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平台推广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成本,引导平台和集群供需精准对接。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合作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推进生产要素、科技创新、人才资源、金融服务的跨区域协同。平安智慧、华炫鼎盛等一批产融平台加速构建,依托创业板、科创板等政策机制的推动作用,形成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体制机制,平台创新创业投资环境不断完善。
(四)制造业新模式亮点纷呈
“十三五”期间,随着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各场景的深化应用,一批制造业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网络化协同在电子信息、纺织、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普遍推广。网络化协同将用户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引入到企业的研发生产业务活动中,使研发、生产、服务等方面协同合作,驱动企业生产方式柔性化。据统计,2016~2019年制造业实现网络化协同研制的企业比例由30.0%增长至35.3%,众包设计研发、网络化制造、公共云制造平台等业务创新不断涌现。
个性化定制在家电、家具、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个性化定制极大提升消费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从而有效解决制造业长期存在的库存和产能问题,实现产销动态平衡。2016~2019年,实现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由5.4%增长至8.1%,年均增速达14.5%,正在向全行业、生产制造全过程快速探索拓展。
服务型制造在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普及应用。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全价值链服务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价值链从中低端向高端化发展。2016~2019年,我国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由21.6%增长至25.3%,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等业务日益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五)平台化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十三五”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持续广泛应用渗透,驱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持续加速,催生了一批新型业态,推动工业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呈现出现转折性变化。
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应用如火如荼。据统计,2019年我国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1.0%,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凭借管理、技术、渠道、人才、资金、信息化等优势,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高效汇聚、开放、配置各类创业创新资源,为中小企业和企业内员工提供各类创业创新服务,逐步营造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工业电子商务获得跨越式发展。在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商务活动全流程的基础上,工业电子商务不断突破原有业务范围,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交易模式和服务模式,加快信息服务、网上交易、在线供应链金融、物流配送、支付结算、技术服务等多品类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和一体化发展,推动制造业交易方式、经营模式的网络化、协同化和智能化。据测算,2019年我国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为60.9%。
(六)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夯实
“十三五”时期,5G网络、核心工业软件、重要产品、重大装备等关键技术部署持续深入,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世界全面同步、局部领先的态势,为两化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宽带中国战略顺利实施,我国4G基站建设数量占全球基站总数的一半以上,开通5G基站12.6万个,(3)《202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2019年12月23日。5G与垂直行业融合应用发展迅速,商用部署初见成效。
关键软件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通用芯片、智能传感、工业云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长足进展,形成一批以高铁列车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为代表的关键应用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产业供给能力。
重点产业发展能力日益增强。5G手机芯片投入商用,存储器、柔性显示屏量产实现新突破,我国在多轴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已占据有利地位。
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设以国家工控安全在线监测平台为中心,涵盖省级重要节点的监测网络,实现对全国重要工业控制系统运行状态、风险隐患的实时感知、精准研判和科学决策。
二、 两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我国两化融合处于战略机遇期、发展攻坚期和成效加速显现期并存的关键阶段。 “十三五”以来,尽管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两化深度融合仍面临着如下问题和挑战。
(一)设备终端全面连接存在“瓶颈”
设备设施联网是企业两化融合的关键基础,但目前各类工业设备设施联网率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传统产业封闭技术体系和价值壁垒的影响,设备制造商核心利润主要来源于产品交易和线下后市场服务,总体上对设备网络化改造和提供线上服务缺乏动力;另一方面,商业模式不清晰、线上服务能力不足、设备入网成本高昂、价值回报预期不足,工业企业普遍缺乏设备联网的主动性。我国亟须突破设备终端全面连接的“瓶颈”,大幅提升工业设备设施网络化水平,进一步夯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
(二)数字驱动潜能开发不足
数据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驱动潜能尚待继续激发。受限于数据的规模、种类以及质量,多数企业对数据的开发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内部数据资源散落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特别是底层设备层和过程控制层无法互联互通,形成“数据孤岛”。数据融合度不高,无法及时全面感知数据的分布与更新,应用场景主要局限在精准营销、舆情感知和风险控制等领域,未能从业务转型角度开展预测性和决策性分析,难以更好挖掘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构建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数据链、完善数字化生态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将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政府管理服务信息、公民基础信息等在内的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才能产生真正的应用价值。但目前这些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水平十分有限,造成人员流动的“痛点”、物流运输的“堵点”、中小企业现金流的“断点”与原材料供应方面的“卡点”等问题突出。
(三)“综合集成”仍待全面突破
近年来,我国两化融合发展进入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企业持续增长,但由于企业价值、组织职责的博弈问题,企业集成提升仍面临部分企业以局部应用为主、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综合集成”难以跨越等突出问题。根据《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9)》中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实现产供销集成、产业链协同与管控集成的企业比例仅为26.9%、10.9%与22.2%,多数企业在各项核心业务环节集成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尚显不足。内部管控一体化程度的不足,增加了企业的上云难度,也降低了企业上云后资源综合优化配置的有效性,导致云平台无法充分发挥泛在汇聚、高效分析和科学决策的作用,进一步影响跨企业间的协同水平,制约了两化融合综合作用与效益的发挥。
(四)数字“新基建”仍待夯实
数字经济浪潮的蓬勃兴起,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既需要传统基础设施支撑,更需要有以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和保障。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压力测试下,制造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需求与市场被彻底激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面对激增的在线需求与流量洪峰,大量在线应用软件崩溃。信息孤岛相互割裂、数据无法开放共享、精准决策能力不足等,都暴露了我国数字新基础设施的种种问题。因此,亟须立足我国实际情况,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补齐短板、拓宽长板,前瞻性、系统性地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制造业发展从量的积累、点的突破逐步转为质的飞跃和系统能力的提升,充分释放两化深度融合的潜能。
三、“十四五”时期两化融合发展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应注重治建结合,远近兼顾。强化政府治理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统筹推进产业智能治理能力建设,着力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坚持平战结合、远近兼顾,着力以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提升产业应急响应能力,协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业态培育。
应突出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活力,激发数据要素的驱动潜能,以数据链贯通创新链、产业链、物流链和资金链,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应做到供需发力,跨界协同。把握好供给驱动和需求牵引的关系,从供需两端发力、打破产业边界,丰富技术供给、深化产业应用,以产业转型需求带动信息技术加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供给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应坚持与时俱进,开放合作。充分把握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坚持开源开放的发展理念,利用国内外创新要素和市场资源,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动态迭代方法举措,构建适应性强、开放性好的融合发展生态环境。
四、“十四五”时期两化融合发展重点
“十四五”时期,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应以提升现代产业治理能力为牵引,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为战略重点,以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产业链协同一体化发展为着力点,以数字“新基建”为支撑,构筑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新型制造体系,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一)提升现代产业智能治理水平
加快产业大数据云图建设与应用。建设全国一体化产业大数据平台,建立产业关键数据采集分析体系,分门类分行业构建国家、省市等多级产业云图。依托产业大数据平台,开展产业运行态势监测、风险预警、产能调配,加快重点产业指导目录和大型骨干企业名录建设,提升产业安全发展水平。鼓励开放共享产业大数据资源,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研制推广基于产业大数据的公共服务技术及产品,探索政府与市场联动的产业治理服务新模式。
提升产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全国性的战略物资保障调度平台,完善基于平台的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协调机制,依托平台汇聚战略物资相关的产能、仓储、物流等资源,促进战略物资供需精准对接,开展多部门协同决策、物资快速联合调配,提升应急响应的精准性、实时性。依托战略物资保障调度平台,开展战略物资生产骨干企业储备库建设,动态优化战略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和储备结构,提升战略物资产业链快速扩产、柔性重组能力。
(二)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持续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相互嵌套、集成创新的平台体系。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技术、原理、工艺、经验等工业知识的数字化、模块化,打造微服务资源池,面向特定工业场景设计开发一批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的工业APP,增强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
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应用。研制面向垂直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解决方案,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应用路径和模式。加快高耗能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智能设备等重点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加速面向工业设备的服务创新。围绕“平台+5G”“平台+区块链”“平台+AR/VR”等技术融合趋势,研制推广一批平台创新产品和面向垂直行业、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和消费需求。
繁荣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生态。加快研制工业互联网平台系列标准,制定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运行评价指南,组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评测,构建平台创新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开发者社区发展,组织工业APP大赛等全国性活动,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者生态,促进平台创新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创业板、科创板等政策机制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产融结合创新发展。
(三)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推动企业上云用云。加快企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全面深化研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夯实上云用云基础。引导大型企业加快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制造全过程智能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中小企业业务向云端迁移,降低协同研发、云端营销、在线运营等企业运营新模式的门槛,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打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持续推进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创新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动开展区域贯标、行业贯标、集团型企业贯标等试点示范,完善以市场服务为纽带、以价值链共创为基础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在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全覆盖。支持企业深化贯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加速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打造企业新型数字能力体系。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制造资源和能力,加快构建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互利共赢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依托双创示范基地、体验中心、实训基地等,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政策咨询、人才培训、产业对接、融资租赁、品牌培育等服务,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持续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促进制造业“双创”模式升级,引导企业加快组织管理变革,优化创新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探索精准赋能和灵活赋权模式,充分激发创新潜能。推动制造业“双创”服务升级,支持建设制造业“双创”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创业创新团队提供基础技术、项目孵化、信贷融资、人才培训等综合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提升创新实效。
发展基于平台的新模式。普及推广数字化管理,推动企业依托平台打通核心数据链,开展数据驱动的战略决策、组织管理、运营管理及市场服务。加快推进智能化生产,构建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的生产体系。深化发展网络化协同,鼓励企业依托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企业的数据互通和业务互联。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依托平台精准感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敏捷产品开发设计、柔性智能生产及精准交付服务。创新推进服务化延伸,依托平台开展故障预警、远程运维、融资租赁等新型服务,实现“制造+服务”转型。
培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大力发展共享制造,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通过平台带动制造资源和能力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推动产能在线交易和开放共享。积极培育工业电子商务,加快重点行业电商平台建设,提升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等综合服务水平。发展壮大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开展咨询诊断、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运行维护等全流程服务,提供集流程优化、组织变革、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等于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
(五)推动产业全链条云端协同
建设制造业智慧供应网络。支持建设基于大数据的产业供应链地图,精准传导重点行业供需信息,打通制造资源流通堵点,优化工业物资流转路径。加快完善面向制造业的智慧物流网络,支持物流企业与大型制造企业协同合作,搭建面向制造业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动态优化制造物流网点布局,提升制造业物资流转效率。
着力打造“云上产业链”。 支持产业链以数字化稳链补链控链强链,推动重点领域端到端产业链全面上云和云端一体化协同运作,基于“云上产业链”协同开展供需灵活对接、资源动态配置、产能精准匹配、柔性高效生产,构建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协作、利益共享产业链运作生态。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焦关键技术短板,依托平台协同开展资源整合、联合攻关和验证应用,以集成创新为牵引实现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系统性突破。
完善产业链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平台提供技术咨询、金融服务、质量管理、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市场开拓等配套服务体系。创新发展产业链金融,引导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加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创新基于生产运营实时数据的企业征信机制和动产融资模式,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务剥离重组,实现相关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六)系统布局数字“新基建”
加快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和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实施,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的5G网络部署架构与方案。加快先进网络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标识解析、IPv6、工业无线、软件定义网络、时间敏感性网络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完善以国家顶级节点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实现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资源集成共享。
加强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建设。推动工业软件关键技术突破,组织三维几何建模引擎、求解器等基础技术攻关,面向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等行业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软件,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工业软件融合创新,支持建设工业软件开源社区,加快仿真设计、制造执行、经营管理等方面新型工业软件和工业APP的研发创新和迭代优化。高质量建设工业软件产业集聚区,鼓励软件企业针对工业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开发服务和软件订阅、计次收费等增值服务,引导制造企业创新应用云化工业软件。
加速大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加速攻关工业数据存储与管理工具、分析与挖掘工具、数据可视化工具等关键技术产品,优化工业数据资源的汇聚、应用和共享水平。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基础能力,支持研发面向工业场景的智能传感器、专用芯片、计算框架与专用算法模型等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面向人工智能应用推动建设重点行业共性知识库、机理算法库和训练资源库。
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工业信息安全政策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工业信息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建设推广覆盖国家、地方、企业三级平台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提升对风险威胁的发现识别与研判预测能力。加快工业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突破,推动“内建安全”的工业控制系统及设备产业化,支持突破先进的主机防护、网络防护、威胁检测等“外置安全”防护技术。
五、 结论
本文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两化融合各项推进工作取得的价值成效,并从机会与挑战入手,系统论述了对“十四五”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与发展重点。总体而言,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任务艰巨、市场巨大、未来可期,需要化挑战为机遇,化需求为动力,充分发挥我国的举国体制优势、全产业优势和大市场优势,协同政府、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发力,加强统筹规划、科学部署,明确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推动两化融合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转变,开拓“十四五”时期融合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