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动物生物制品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0-09-08王雅华钱景富裴春生刘立英
王雅华,钱景富,裴春生,刘立英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营口 115009)
在新时期,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1]。因此,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不断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配置,真正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市场需求 “无缝隙” 结合,从而不断地依靠职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2]。 “动物生物制品” 课程是高职院校动物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学习动物生物制品分类与作用、生产技术、质量检验技术、使用方法及GMP管理的基本知识。它的根本任务是生产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品,准确诊断和防治动物疫病,从而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课程承担着动物生物制品制备、质量检验及应用能力培养的重任,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及时补充动物生物制品新知识、新技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确保动物生物制品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
一、动物生物制品课程改革思路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以动物生物制品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服务动物生物制品行业为宗旨,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遵循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需求;坚持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及企业标准;尊重个性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依据而确定。
(一)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紧紧依托企业和学校二元育人主体,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分析,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特色教材、试题库、教学素材库等教学文件。实施任务导向、项目驱动式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做、考有机结合。
(二)以职业标准为教学主线
职业技能标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坚持教学内容标准及设计与疫苗制造工、执业兽医师、动物疫病防治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及《中国兽药典》等行业企业标准充分融合,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设计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适用性及有效性,实现教学场景真实化、教学过程工作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同步化。
(三)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设计与实施应遵循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需求,尊重个体需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动物生物制品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选取基于动保行业发展特点、动物生物制品职业标准及毕业生就业需要。通过调研,近5 年毕业生从事动物生物制品相关工作岗位主要是生物制品企业生产、质量检验及销售与技术服务岗位,次要就业岗位是养殖企业生物安全及防疫岗位。
根据学生就业工作岗位需求,将动物生物制品课程设置为理论教学(4 学时)、项目教学(4-6 周)、企业实践(3~6 个月)。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即生产模块、质量检验模块、使用模块及管理模块。课程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能力训练和培养为主,完成动物生物制品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详见表1、表2。
表1 动物生物制品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计
表2 动物生物制品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三、教学保障体系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
现有校内专业教师9人,其中有企业工作经历5人,获得执业兽医师资格5人,高级职称4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每年外聘企业兼职教师8~12人次,均为来自动保企业的行业专家或技术骨干。
(二)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促使学校和企业紧密衔接,使 “产” 和 “教” 在资源、信息等方面充分融合,最大化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第一学期专业典型项目和企业体验实训,完成专业认同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使学生亲身感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通过第2~3 学期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技能项目训练,完成专业基本技能教育,让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和必备的理论知识;通过第3~4 学期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综合项目训练,完成专业综合技能教育,学生已经对专业课程有了总体掌握,具备了专业基本生产技术、质量检测标准和使用技术等专业综合技能,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通过第5~6 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完成专业职能教育,每位学生必须完成企业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论文,鼓励学生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创新实践,学生很快融入企业,实现由准员工到正式员工身份的转变,在第6 学期即可签订就业协议甚至是劳动合同。通过产教融合,教学做一体化,近几年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充分认可。
(三)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3 000m2,仪器设备300多台套,价值1 000多万元,下设生物制品实训室、纯化水制备实训中心、药理药检实训室、药物制剂实训室、微生物工程实训室、生理生化实验室、解剖实训室、鸡胚孵化室、小动物饲养场、动物保健与诊疗中心、鸡场、猪场实训基地、学校兽医站。校内实训条件为实训项目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我们在努力建设校内基地的同时,也在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多方位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和项目合作,先后与30多家GMP、GSP兽药生产及销售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富有成效。校企联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开展专业论证,从企业聘请专业建设顾问委员14人,兼职客座教授14人。
(五)产教融合教材开发
校企合作开发出版了农业部 “十二五” 规划教材《动物生物制品技术》,为理实一体化教材,教材注重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按 “岗位需求” 构建相应的岗位知识,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注重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求。针对动物生物制品企业生产、检验、使用及管理四大岗位群,教材相对设置为生产、检验、使用和管理四大模块。每个知识模块内容既相对独立,又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可满足不同岗位群人员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和教学时数,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每个模块由若干个学习项目组成,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完成的,通过校内生产性真实工作环境,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实现做中学。任务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学源基础进行选取,每个任务也可拆分为几个小项目进行训练。每个学习项目都包括目标要求、知识链接、思考与练习。目标要求强调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突出重点,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链接是完成任务所必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内容,同时又适当拓宽知识面,力求反映生物制品领域的新进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思考与练习则注重案例分析题,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配备了40张彩色图片,图片均来自生产一线,更加直观清晰。
四、教学效果
动物药学专业对应的岗位群专业性强,特别近几年在食品安全、减抗替抗养殖背景下,行业对懂药理的人才需求是迫切的,尤其疫苗生产岗位和销售技术服务岗位必须有专业知识支撑,因此动物生物制品课程教学必须与行业需求接轨,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动物生物制品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为行业培养出了更多的实用性人才。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兽药相关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与毕业学生数量比例为10:1 左右,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得到用人企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