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现状分析(1993—2019)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①
2020-09-08彭爽
彭 爽
(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
语言产业研究是在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细化出来的新兴产业研究。一般认为,我国的语言产业研究始于20世纪末,也是从语言经济学发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语言产业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在新世纪广受关注,国内关于语言产业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的需要和促进新时代语言产业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93年以来语言产业研究文献增长、文献分布、作者群体现状、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以期能在对前人研究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的基础上,为未来语言产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方向,为相关研究者以及从业者把握语言产业最新学术动态及研究现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为了全面反映出国内语言产业的研究情况,我们采取一种较为复杂的数据选取方式: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平台上,将文献来源库选定为“学术期刊”和“硕博”,在“高级检索”中进行“主题”检索,检索词19个,分别是“语言产业”,其上位概念“语言经济学”,分属的十个业态“语言翻译产业”“语言推广产业”“语言类书籍出版业”“语言康复产业”“语言创意产业”“语言会展业”“语言艺术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产业”“语言培训产业”“语言能力测评产业”,以及相关概念“语言资源”。由于语言产业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本文文献检索的时间起止点为1993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0日,检索得到文献2044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我们的检索条件,下文列出高级检索界面截图(见图1)。
图1
根据与研究对象“语言产业”及其相关概念的相关度,我们对搜索得到的2044篇文献进行筛选,并剔除了征稿须知、通告、新闻稿等非学术文章,最终共得到有效文献831篇,文献的实际跨度年份为1993年至2019年,以此作为本文定量分析的样本。然后借助Excel工具,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软件,以量化、动态的方式对我国语言产业研究文献增长规律、期刊分布、研究机构分布、高被引作者、研究热点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直观而清晰地呈现出文献数据信息内部的现象和规律。利用Citespace寻找语言产业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当前的研究前沿,及其对应的知识基础。
二、1993年至2019年我国语言产业文献增长与发文分布
下面对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的论文进行文献数量、文献所在期刊分布、文献发文机构分布情况方面的统计与分析。
(一)文献数量分析及阶段划分
科研论文的数量是衡量其所属领域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语言产业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与时间变化关系,能够揭示出这一领域的研究历史、发展速度,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由于我们的搜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4月10日,因此2019年这一不足年的数据不呈现在与年度相关的图2、图3中,但我们会对已统计的2019年的所得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说明。
发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学科的发展程度,数量与年份共现可以看出某一领域研究的各阶段分布情况。图2呈现的是1993年至2018年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的发文数量。如图所示,1993年至2018年我国语言产业研究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即使偶有下降,降幅也在20篇左右,并未出现较大的降幅。1993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语言产业的发文态势整体呈现较平稳的增长,但其发文数量均不超过20篇,且在语言产业的初始时期出现多年的断层;2007年以后各年发文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语言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2016、2017年两年的发文量均超过100篇,是1993年至2018年这25年中的两大高峰期。截至2019年4月10日这不足4个月的时间里,语言产业的研究文献仅有8篇,按照这一发展趋势,2019年语言产业的发文量预计将很难超越80篇,很可能会延续2018年以来回落趋势。目前语言产业的研究仍未达到成熟,此时呈现下滑趋势的原因或许与2012、2013年的下落原因相似,又或许是其他原因,有待深究。但我们相信,语言产业研究的至高点远不是目前所呈现的那样,未来语言产业一定会有较大发展。
“文献累积数”和“文献累积率”是判定文献数量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的两个重要参照指标。所谓“文献累积数”,是指当年及以前文献数量的简单累加,标志着当年能够查询到的文献总数,可以反映研究规模的大小;“文献累积率”是当年发文量与上一年度文献累积数的比率,可以反映某一年度发文量增长的幅度(是否出现爆发式增长),可依此判断该领域研究热点是否形成。(1)陈新忠、张亮:《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的轨迹、现状及热点——基于1986-2016年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8年第6期。图3是1993年至2018年语言产业研究文献累积数和文献累积率统计。
图2 1993—2018年我国语言产业研究发文量统计
表1 1993—2018年我国语言产业研究文献累积数和文献累积率统计
总的来说,我国语言产业研究在1993年至2018年经历了从长期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如表1所示,1993年至2007年的文献累积率波动幅度较大,文献累积数最大值不足60篇,说明这10多年是语言产业研究从漫长萌芽期逐步进入发展期的研究初始阶段;2008年至2018年的文献累积率波动幅度相比前一段较为平稳,发文量的增长势头明显。到2018年,文献累积数已超过700篇,说明语言产业研究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语言产业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
(二)文献所在期刊分布
文献资料是否足够、完整、全面,是否有代表性,是做好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了解某一领域的文献期刊分布情况,知道去哪里找文献,对于研究者而言是重要且必要的。表2是语言产业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居前10名期刊的统计情况。
表2 我国语言产业研究文献数量居前10名期刊的统计情况
从上表可知,《语言文字应用》作为发文量最大的期刊,其发文数量也只有37篇,前10名中发文数量不足10篇的有5家。这基本与语言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实际状况相符合,虽然语言产业近年来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而言其相关研究仍然不多。《语言文字应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语言战略研究》《海外英语》和《制度经济学研究》是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的文献的主要所在地,研究者在查找相关文献时可以有所侧重。
表3 我国语言产业研究居前10位机构的发文量统计
(三)文献发文机构分布
文献发文机构的分布能够反映已有研究中的主力分布情况,从而为语言产业的研究提供新的观察角度。对于多人合作文章,我们只计算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并统计出发文量排名前10名的机构,如表3所示。可以看到,居前10位的发文机构中绝大部分是高等院校,还有2个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国家级单位,说明我国目前对语言产业研究的主要阵地是高等院校。高等院校一直是科研重地,拥有有利的科研政策、专业的科研人才、高昂的科研热情。因此,可以预见,高等院校未来也将是语言产业的科研阵地。
三、1993年至2019年我国语言产业研究文献作者分析
一般来说,有着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的作者会在其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体现在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和为后人研究提供借鉴方面,领域内代表性研究者的研究内容自然也受到广泛认同和关注,是应该重点研究和借鉴的。下面从作者共现以及合作关系、作者发文量、被引用文献等方面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语言产业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进行理据性总结。
(一)文献作者共现及合作图谱分析
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3.R4版本对所得文献进行作者情况分析,需要在此处对一些必要参数进行说明。进入软件GO界面并选择合适格式的文件后,需要将Time Slicing 设置为研究起始点1993年至2019年,Years Per Slice值设为1,Node Types一栏勾选“Author”,其他设置维持默认,运行进入可视化界面后得到由63个点、13条线组成的图谱,进行微调之后呈现如图3。
图3
图谱中聚类节点的大小表示出现频率,出现频率越高,节点越大;聚类节点的数量表示程序算法所得的作者数量;偶有出现的线条表示各节点之间的关联性。图谱显示,语言产业研究领域的文献作者数量虽然不太少,但他们的研究整体来看大都比较分散,少有合作交流。因此,语言产业领域的既有研究还留有广阔空间,未来应继续在语言产业领域进行耕耘。同时,学者们应该有意识地开展合作研究,各机构和高校亦应支持和鼓励合作研究,群策群力,合作共赢,或许能为语言产业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语言产业研究向更广更深处发展,促进我国语言产业研究趋近成熟。
(二)文献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对作者发文量进行统计是了解一个领域内文献作者情况的途径之一。一定时期内作者在研究领域内公开发表的文献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本人在该领域的代表性。我们选择1993年至2019年4月10日这一时段,对语言产业领域内发文作者的发文量进行统计,选择发文量排名前20的数据,得到表4。可以看到,张卫国是发文量最大的作者,发文数量为11篇;李宇明和苏剑的发文量排名次之,这与图3聚类节点大小呈现规律相符。
“根据普赖斯理论,论文发表数为m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m=0.749 (ηmax)1/2”。(2)韩笑:《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的进展及趋势——基于CiteSpace工具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4期。样本中ηmax(作者最大发文量)为11(第一作者),计算可得m=2.47,因此,语言产业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应该是发文量达3篇及以上的人。观察CiteSpace导出的作者发文量表,共有11位作者:张卫国、李宇明、苏剑、李艳、曹迪、李现乐、赵世举、沈骑、潘相阳、郑丽萍和王世凯。他们构成了目前语言产业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
表4 作者发文量统计
文献的被引频次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来反映该文献以及文献作者在特定领域的影响力;文献的下载频次也应该是类似的影响力测度标准之一。基于此,本文以语言产业领域文献的被引频次为基准对该领域内文献的作者进行排序,同时辅以总发文量和文献被下载次数两个数据作为参照,选取前20位的作者进行分析,探究在已有语言产业研究中被引频次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作者,结果呈现为表5。
表5中的20位学者的文章的被引频次较高,说明他们的这些文章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学术性。其中,张先刚文章的引用远高于其他作者的文章,许其潮、张卫国、陈章太、李宇明、汪丁丁和赵世举等学者的文章被引次数均大于100。此外,表5中呈现的作者文献被引频次与其文献下载次数内部的相关关系比较复杂,被引频次高的不一定下载次数多,被引次数少的也不一定下载次数少;这两个数据与发文量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缠绕关系。但整体而言,文献的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文献被引频次和下载频率只是参考数据,我们有必要对被引频次高的文献进行进一步分析。
表5 被引用次数居前20位作者统计
(三)被引文献分析
被引频次是指文献发表后被其他论文作为参考文献引证过的频次,被引量的多少可以判断文献质量高低和引起专业领域反响的程度。(3)王耀文、刘永胜:《专题文献著者群评价——一种“标准化”方法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第4期。同时,领域内的高频次被引文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具体到语言产业而言,就是这一数据很有可能反映了语言产业内10个业态的分布和研究情况等。我们对1993年至2019年4月10日这一时段内高频次被引文献进行统计,得到了被引排名前20位文献的数据情况,具体见表6。
表6 被引频次前20名文献统计
表6显示,张先刚的《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的启示》被引次数最高,达218次;许其潮的《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被引152次;张卫国的《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被引147次;陈章太的《论语言资源》被引131次;李宇明的《论语言资源》被引119次;汪丁丁的《语言的经济学分析》被引118次;赵世举的《“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被引113次,这6篇文章是被引次数过百的,其他14篇文章的具体情况及其被引次数详见表6。
被引次数最高的前20篇文献中,李宇明有4篇文章,是最高频次被引作者,总被引次数350次。作为原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颇为关注语言产业相关事项,并且他的文章和著作也经常被引用,这与研究结果相符;许其潮有2篇文章,总被引次数237次;张卫国有2篇文章,总被引次数211次;陈章太有2篇文章,总被引次数200次;徐大明有2篇,总被引次数130次。由此可见,作者的影响力与其所发文章的影响力大致呈正相关关系。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被引次数高的文章很多发表在高校学报上。其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5篇文章入选,这与前文关于文献研究机构和出现期刊的结果也是一致的;这些文章多数都发表在2007年之后,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言产业发展的时间阶段脉络;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些文章多涉及语言经济学和语言资源,符合语言产业发展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语言产业研究不能脱离语言经济学研究和语言资源研究,毕竟语言产业研究发端于语言经济学研究,最终的落脚点也是使语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语言资源研究必将是其中的核心力量。
四、1993年至2019年我国语言产业文献的研究热点
CNKI数据库中的主题检索,实际上是将篇名、关键词、文摘字段合在一起的大范围检索,可以保证覆盖范围。主题可以反映文献的研究领域,关键词则反映文献内容中的重点部分。因此,对文献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既可以保证覆盖范围,亦能包含热点研究;进一步对关键词展开统计分析,则能对文献所涉及的领域热点内容有所了解。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进入软件GO界面,将Node Types设置为Keyword,Pruning选择除MST之外的其他三个选项,其他条件与之前进行作者共现研究时相同。运行软件并适当调图之后,得到含有137个节点,161条线的关键词共现图,即图4。
可以看出,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比较强。根据节点大小选择关键节点,可得到最大节点“语言经济学”,并且其在图谱中呈现的比例远超其他。“语言资源”“语言产业”是第二、第三位的节点词,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学的下位概念,是从语言经济学总发展而来的,其起步晚,发展规模还未壮大;语言资源是语言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概念,其出现的时间亦早于明确产业化的语言产业概念。语言产业的研究几乎全部会涉及到这两个概念,所以图谱的呈现是符合研究实际情况的。
(二)文献主题反映下的研究热点
在上述图谱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10个聚类词。将其按照与语言产业的相关性进行分类,可以分出三个类别:第一类包括 “产业化”,代表性文献12篇;“问题”,代表性文献20篇;“语言”,代表性文献21篇。第二类包括“语言经济学”,代表性文献48篇;“语言生活”,代表性文献10篇,“语言规划”,代表性文献27篇。第三类包括“语言产业”,代表性文献22篇;“语言服务”,代表性文献27篇;“语言资源”,代表性文献19篇;“商务英语”,代表性文献19篇。这些都是语言产业领域的热点主题,只是语言产业的关系亲疏远近有所不同而已。
图4
图5
(三)文献关键词反映出的研究热点
从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界面中的Export选项下的Net work summary table功能,输出表格数据,以此研究语言产业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心性。在对1993年至2019年4月10日与语言产业相关的831篇文献的关键词词频进行计量统计后发现: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上看,语言经济学居第一位,且其出现频次达333次,远远超过其他关键词;语言资源、语言产业、商务英语、语言规划、语言、语言服务、“一带一路”等关键词位居前20位,详见表7。
除上述频次关键词外,CiteSpace运行关键词分析之后还会产生突现关键词。图6即是此次分析的突现关键词表,它清晰地显示了语言产业领域这一阶段的突现词、突现强度和起止时间。“突现”词可以展现知识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由图可知:语言经济学产生最早,语言产业产生较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图中语言产业的持续时段最短,说明语言产业起步晚,还未成为一个完备的产业类型。
图6
五、语言产业研究评析
语言产业研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通过上面的文献统计可以看出,不管是语言经济学研究还是语言产业研究,最早都是由语言学界和外语学界发起的。从改革开放开始,受到国外语言学理论与研究的影响,我国的语言学者认识到语言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于是在对国外研究角度介绍和研究理论引进的基础上,逐步展开我国与世界语言愈加密切的交流合作和我国作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实况的语言经济学研究。较早的有贾那布尔、国玉经从民族语言学习和汉语普通话推广角度分析语言学习在现代化建设和商品经济环境下的重要作用;伴随着出国热浪潮,外语学习成为国民个人发展新需求,刘绍忠、廖凤荣、谢之君从理论与语言需求角度研究语言的经济价值和外语学习投资对个人发展的长远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关定华、张家录以及宋为群基于计算机语言研究的语法、语音结构分析和语言的现代化发展方向讨论,补充了之前语言研究中语言本身问题研究的空缺;值得一提的是,何自然的语用学分析、外语学习研究和对格林的语言经济学理论的引入与分析引导着语言经济学的理论研究。
随着语言产业研究的深入,可以将语言产业研究大致分为六类,分别为语言产业概念要素分析、产业定位、语言的价值及资源利用、地区案例分析、政策研究、个别业态分析和人才培养计划。
(一)语言产业概念及要素分析
学界对语言产业的概念分析比较早,但大都沿用黄少安和贺宏志的定义。山东大学黄少安等学者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尝试对语言产业进行概述:“语言产业是这样一种生产和服务活动,他主要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生产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满足国家或个人对各种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的多层次的需求。”(4)黄少安、苏剑、张卫国:《语言经济学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光明日报》2012年3月2日。随后,贺宏志等在《语言产业导论》一书中将语言产业定义为:“语言产业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生产的原料和内容(语言本体),或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加工处理的对象(以语言为工具),生产各种语言产品或提供各种语言服务的产业。”(5)贺宏志、陈鹏:《语言产业引论》,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年,第13页。贺宏志等人对语言产业的定义,明确了语言产业的内容、对象以及服务的性质,比较完整地反映语言产业基本内涵。但我们认为,语言的社会服务职能是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因而语言产业的研究定义需结合产业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李悦教授主编的《产业经济学》将产业定义为:“产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一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总和,即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6)李悦:《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4页。显然,语言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类型,在这里把语言产业作为一个统称,涵盖了与语言相关的产业、服务和活动,包括语言类书籍出版、语言培训、语言康复等。
(二)语言产业的定位
语言产业最先研究的是语言产业与科技、网络关系。宣晶首先在搜索引擎中发现语言产业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潜力:“在Internet上语言产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形形色色的网点,用户可以查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和资源。”(7)宣晶:《语言产业与因特网》,《外语电化教学》1997年第3期。随着“语言产业”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的提出,学界也根据语言与产业的特性,对语言产业进行界定与定位:“语言产业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生产的原料和内容(语言本体),或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加工处理的对象(以语言为工具),生产各种语言产品或提供各种语言服务的产业。”(8)贺宏志、陈鹏:《语言产业引论》,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年,第13页。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语言的服务功能在全球化中被催化,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屈哨兵主编的《语言服务引论》深入介绍了语言服务的内涵和发展前景。而李宇明、黄少安、张卫国、刘国辉等人更重视语言产业的产业性质和语言产业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张卫国、刘国辉强调学习外国语言政策、尽量落实语言带来的经济利益;黄少安倾向于研究语言投资的长效作用,力证语言能力的提升对于劳动力个体和社会的作用;李宇明用量化的方法结合大量产业数据,从宏观角度证明语言产业在我国的优势与挑战。贺宏志、陈鹏、刘国宁等介绍了语言产业的结构、外延的方方面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语言产业发展建议。此外,还有语言产业与教育、科技、文化联合发展研究,例如甄小锁、李勇等。总的来说,虽然语言产业的发展刚刚开始,但发展迅速,所以学者们对于语言产业定位各有见解,研究方向差异也较大。但语言产业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是有无限可能的,所以研究越广而宽越有利于开发出语言产业的新方向,这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学界对语言产业这一新型朝阳产业的研究,不能只看到未来的可能性,同时也要反思,如何去利用和保护我们如此珍贵又丰富的汉语言资源,为将来可能出现的资源危机未雨绸缪。
(三)语言产业价值与资源利用分析
语言资源是语言产业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众所周知,我国具有巨大的语言资源宝库,但我国的语言资源开发与保护却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语言产业的发展。“首先,在语言资源的概念上,陈章太将语言资源区分为广义、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语言资源是指语言本体及其社会、文化等价值;狭义的‘语言资源’是指语言信息处理用的各种语料库、语言数据库以及各种语言词典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对我国的经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9)魏晖:《文化强国视角的国家语言战略探讨》,《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3期。李宇明认为语言是一种资源,因为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样品,具有其他语言无法代替的语言学上的认识价值。自然语言资源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汉语及其方言,同时也包括汉字;第二种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第三类是外国语言文字。(10)李宇明:《语言也是“硬实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王铁琨从语言与产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语言资源的价值。语言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它不仅可以孕育新的产业,还能转化为国家的生产力。邱质朴则认为引进任何科学技术都要以熟练掌握一门语言为前提。语言作为信息交换的一种手段,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语言资源具有多重属性。首先是政治属性。范俊军等认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语言资源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意识。“语言资源为特定民族和族群所专有,语言资源不能人为地占有,它的价值变化、开发与利用、增长与损耗,往往取决于特定民族和族群的集体意志。”(11)范俊军、肖自辉:《语言资源论纲》,《语言学研究》2008年第4期。这就更加证明了语言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安全当然离不开语言的安全。中国民族众多,语言资源又极为复杂,如果对语言资源问题不能恰当地处理,很有可能上升为国家问题。其次是经济属性。语言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有其利用和开发的价值,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果一个国家的语言经济实力上升,也就意味着整体国民经济的提升。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语言资源在经济中的贡献度,是否能够将这一特殊资源合理利用,关系到整个国家语言产业、语言经济的良好发展。
还有一类是我国语言资源开发现状分析。“我国语言资源有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丰富性;二是濒危性。”(12)曹志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4期。语言资源的种类十分丰富,我国拥有多种少数民族的语言,但由于一些语言的应用者减少导致语言使用率降低,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处在濒临消失的状态中。因此,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极为紧迫。同时,还要发挥语言资源在文化艺术传承上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以保留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传承。(13)王树瑛:《加强福建语言生态建设,合理开发语言资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在过去的几年里,政府为我国语言资源的保护工作作出了很多努力。《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总结了我国年度语言的生活状况。2015年,中国语言文字工作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为宗旨,以科学规划“十三五”事业发展为核心,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积极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努力建设和谐语言生活,全面提升国家语言能力。
(四)个别业态分析与人才培养
学界对语言产业的研究分析仍处在摸索阶段,不管从学科建立角度还是专业的产业分析角度来说,语言产业的大部分研究都较为宏观甚至表面。这是一个新型产业研究不可避免的阶段,但是语言产业的业态研究可以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使研究者对单一业态研究更加深入和深刻,为整个语言产业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角度和方向。
业态研究最为成熟的是翻译业研究。早在2001年,翻译产业还被广泛称为翻译行业的时候,傅众就提出“翻译协会产业化的思考”。2006年,以首届中国国际翻译产业论坛为背景的“中国翻译产业上海宣言”提出:“翻译产业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升翻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翻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翻译产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坚持专业化、现代化的企业文化理念,造就高素质翻译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翻译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宣言激发了译者的翻译热情、促进了翻译产业的和谐发展、为我国的对外交流事业发挥了铺路搭桥作用。目前翻译业研究越来越深入、广泛,结合我国翻译市场特点进行翻译产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是翻译业研究的主要方向。互联网时代为翻译产业创造了许多契机,同时也对翻译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区域翻译产业市场分析、翻译行业的规范问题需要学者的分析与指导,朱琳提出“新兴的翻译众包产业”问题,任东升、高玉霞提出“翻译市场化和市场化翻译”问题;张东旭、张伟提出翻译技术化问题,随着现在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翻译也会出现新的发展问题与机遇,需要学者与行业共同合作,抓住发展机遇,解决发展问题,实现翻译产业体系的成熟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已成为新时代中国顶层决策设计,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4)李师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能力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我国“一带一路”项目的稳步推进,促使翻译产业与“一带一路”相互促进关系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银杉、胡梦诗、陈海英等就“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翻译产业发展困境和转型升级问题提出看法,分析我国“一带一路”政策中翻译产业的发展机遇和未来翻译产业转型方向。
(五)地区个案分析
学界在对语言产业研究时注意到,语言产业是社会生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语言产业在地区间的发展各有特色。语言的产业性质决定了要深入了解语言产业就须结合具体的地区情况,进行企业发展个案分析。对于地区个案分析的研究是从2013年末开始的,首先被关注的地区是广西。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语言有粤语、西南官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语言资源的丰富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让广西较早地重视语言资源的作用。总的来说,广西地区语言产业的各个业态都有发展,较好的是语言培训、翻译、语言测评、语言出版、语言推广等,东盟的建立为广西地区语言产业提供了契机。学者对广西地区的研究也主要是讨论在东盟影响下广西地区语言产业的发展机遇,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机遇快速发展的问题。陈玉莲讨论了在国外语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原因,以及我国语言产业如何把握东盟和全球化机遇,大力推广汉语传播,发展语言产业的问题。(15)陈玉莲:《中国—东盟合作环境下广西语言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孙瑞、李丽虹分析了广西语言产业的三大特征:“一是广西语言产业具有涉外性和涉少数民族性”;“二是广西语言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但潜力巨大”;“三是语言资源保护在语言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16)孙瑞、李丽虹:《民族地区语言产业发展探索——以广西为例》,《开放导报》2016年第1期。
在语言产业发展迅速进步阶段,分析地区特色性语言产业发展的桎梏和策略,为其后语言产业在地区发展提供建议,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但是综上学者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东盟与广西的研究,偶有河南、浙江地区的研究。语言产业的区域发展研究,应是语言产业发展研究的重点,已有研究缺乏全国性地区语言产业的宏观研究,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北上广”这种国际性大城市应该如何融合地区内的外来语言资源,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城市该如何发展语言产业;西藏、云南等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但语言产业资源匮乏,如何进行语言产业和语言人才支援等。
总之,随着“政产学研”各界对语言产业的重视,对语言产业的研究不断深入,且研究方法上逐渐由单一专业研究走向结合经济产业学角度的专业性综合性研究。但是,科学研究是在不断地发现、改革的社会实践中探索而来的,所以对语言产业的研究要紧紧贴近国民语言产业发展情况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划方向。在十三五规划中,社会主义科学发展需求对语言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主要目标提到“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制意识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语言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相关产业,其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可见经济效益远不能达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这要求学者们进一步深入审视每一个语言产业业态,了解其发展的优劣势态,提出改革建议;进一步加大语言资源的开发,并将我国丰富的语言资源转化成社会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探究其产业特性,提出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完善、实现长远发展的措施。在不断重视语言产业经济潜力的同时,语言安全问题也逐步得到重视。国家十三五规划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方面指出:“推动政府合作和民间交流互促共进,增进文化互信和人文交流。推动国际汉学交流。鼓励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努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维护国家语言安全,语言的工具性与民族性决定了语言必然会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虽然汉语已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是汉语、汉字的自身属性导致汉语并不是世界语言中比较好学的语言,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语言环境中,学者对汉语发展以及语言产业需保持危机意识。
在已有的研究中,语言产业安全研究十分稀少。王建勤在2011年以美国为例,探讨美国语言政策对国家政治经济民族发展的影响,并对我国的外语培养提出建议;戴曼纯提出语言规划的安全意义,将国家安全与语言安全结合,提出提高国家语言能力的建议;黄德宽进一步讨论民族语言学习与国家安全问题,正视语言对国家安全的巨大影响力,“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指出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诸多建议”(17)戴曼纯:《语言与国家安全:以苏联语言政策为例》,《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15年第1期。。语言安全问题研究对提高国民安全意识、合理规划语言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现在针对国家语言安全的研究存在过于宏观的问题,没有落实到具体产业业态发展问题,也不能够提出具体的语言规划建议。因此,学界亟须加强对以往研究中忽视的语言产业安全领域进行针对性研究。
六、结语
通过对1993年至2019年CNKI数据库中语言产业领域的文献研究成果进行筛选,我们得到831篇有效文献,并以此作为数据基础进行统计分析,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文献年度变化趋势看,语言产业虽萌发于20世纪末,但直到2008年才开始进入较快速发展期,它经历了漫长的初始萌芽期,即使是进入较快速发展阶段,其发展势头也仍不稳定,语言产业研究仍任重道远;第二,从文献期刊分布看,《语言文字应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语言战略研究》《海外英语》和《制度经济学研究》是我国语言产业研究文献的主要所在地;第三,从发文机构角度看,语言产业研究的主力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高等院校;第四,从文献作者及其合作情况看,语言产业的研究者数量并不算少,但其合作情况不甚乐观,有待继续加强;第五,从被引情况看,张卫国、李宇明、陈章太、许其潮等作为发文量较高的作者,其文章的被引率也都比较高;第六,从研究热点情况看,语言经济学作为语言产业的上位概念,在整个研究领域内的热度最高,语言资源、语言服务、商务英语、语言规划等是产业内的研究热点。第七,语言产业研究焦点内容包括:语言产业概念要素分析、产业定位、语言的价值及资源利用、地区案例分析、政策研究、个别业态分析和人才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