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观察
2020-09-08李珊珊唐坤旗
李珊珊 唐坤旗
(黔东南州中医医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最常见一种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极高,临床以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以及咽部肿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上感多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由于病毒感染类型较多并且变异快,使得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常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是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1]。上感属祖医中“湿热证” 范畴,主要以散热、解表、清肺、祛风为主。本研究采用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上感,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9 年6 月—12 月符合《实用内科学》[2]诊断标准的90 例急性上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3 例,女37 例,年龄50~78岁,平均(54.3±8.5)岁,病程1~5d,平均(2.2±1.5)d。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 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予以止咳、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如有细菌感染指征则予以相应的克林类或者是头孢类抗细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方药组成:炙麻黄10g,生石膏30g,杏仁、连翘、桔梗、芦根各12g,瓜萎、陈皮、板蓝根各15g,牛蒡子、佩兰、黄芩、防风各15g,甘草8g。加减: 热邪上壅、咽痛者,加牛蒡子和射干以清热利咽;肺热内盛、身热甚者,将方中石膏增加至50-120g 以清泄肺热;肺气不宣咳嗽较甚者,加冬花及紫苑止咳宁嗽;热盛伤津、咽燥口干者,加玄参和花粉以清热生津。水煎取汁,每日一剂,分早、中、晚3 次服用,5 天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变情况;记录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通过相关标准评定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观察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
①显效:治疗3d 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或者是有明显改善。②好转:治疗3d 后患者体温下降,临床症状及体征亦有所好转。③无效:治疗3d 后患者症状体征未有改善或反而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退热时间比较
观察组3d 退热率88.89%(40/45)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30/45),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 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例)
2.3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咳嗽消退、咽肿消退、流涕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咳临床症状平均消失时间对比(±s,d)
表2 两组咳临床症状平均消失时间对比(±s,d)
组别 n 咽痛消退 止涕 咳嗽消失观察组 45 2.48±1.03 2.09±1.01 1.70±1.23对照组 45 3.89±1.01 3.22±1.21 2.87±1.52 t - 9.091 6.664 5.561 P -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大约70% ~80% 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病毒主要包括冠状病毒、鼻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亦可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主要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比较多见[3]。中医认为上感的主要病因是外邪乘虚而入,以致卫表被郁,肺失宣肃,病位在肺卫,并具风寒湿并郁热的特点。
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专疏肺郁,具有平喘止咳之效;石膏清肺胃之热以生津,两种药相伍为君药,一宣肺一清热,既宣肺壅,又清肺热。胆南星功善豁痰清热;瓜萎清热滑痰、散结宽胸之功显著;浙贝功擅润肺化痰止咳,三药合用,一清一润,清热化痰散结功效倍增[4]。黄芩最能清降肺中之热,桅子善清三焦火热,二药相须降泄同施,清肺经伏火功效益彰。桑白皮最能泻肺平喘。六药合用清肺热、化痰结作用倍增,共为臣药助君药之疗效。杏仁肃降肺气,桔梗开宣肺气,二药合用复肺之宣降;陈皮理气消痰,云苓健脾渗湿,麦冬润肺养阴,此五味共为佐药[5]。本方为麻杏甘石汤进行加减而成,具有清热肃肺,化痰止咳之功用,使患者气顺火降、热清咳止。
本研究结果显示,加用麻杏石甘汤的观察组,3d 退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他咳嗽、咽肿、流涕等症状的平均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加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在解除临床症状以及缩短病程的疗效方面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