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2020-09-07梁赢赵爱霞张金凤么荣荣
梁赢 赵爱霞 张金凤 么荣荣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全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85%[1]。脑性昏迷是SAH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脑性昏迷成功救治率明显提高,但如何快速唤醒脑性昏迷患者仍是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2-3]。一项基于医院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感知刺激能使神经冲动激活脑干上行系统,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从而促进意识改善[4]。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进行意识觉醒,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脑血管造影确诊;依据《外科学》诊断标准确诊为脑性昏迷;昏迷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7 d,GCS评分≤8分;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Hunt-Hess分级Ⅰ~Ⅱ级;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或存在未处理的动脉瘤破裂出血;创伤性颅脑损伤或合并神经退行性疾病;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3~79岁,平均(58.32±3.64)岁;Hunt-Hess分级:Ⅲ级20例,Ⅳ级15例,Ⅴ级7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45~81岁,平均(59.43±3.52)岁;Hunt-Hess分级:Ⅲ级22例,Ⅳ级14例,Ⅴ级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脑性昏迷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体位护理、用药管理、并发症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包括听觉促醒、视觉促醒、触觉促醒、味觉促醒和运动促醒,见表1。
表1 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量表包括肢体运动、语言反应、睁眼反应3个方面,得分范围3~15分,得分越高,表明意识状况越好。(2)脑功能障碍评分(DRS)。量表包括认知能力、觉醒程度、知晓程度、依赖程度、心理适应度及疾病心理适应度6个方面,得分范围0~3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理状态越差。(3)比较两组干预后苏醒情况。采用苏醒量表(CRS-R)[5]评价,量表包括听觉、视觉、语言、活动、沟通、唤醒程度6个维度,分为昏迷、最小意识状态和脱离最小意识状态3种状态,干预后苏醒总有效率=(最小意识状态+脱离最小意识状态)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GCS,DRS评分比较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GCS,DR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后苏醒状况比较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苏醒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苏醒状况比较 例(%)
3 讨 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颅内压持续增高,病情进展引发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导致出现脑性昏迷等不良现象。脑组织具有一定的再塑性,若在疾病早期及时给予干预措施,可激活新神经信号传导通路,促进受损脑神经、脑细胞重塑,加速脑组织觉醒[6-7]。研究表明,在外界声音、体感及光线刺激下,可上调神经元的兴奋性,受损的神经元细胞可自行修复[8]。多感官促醒模式是一种通过刺激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及肢体运动等多器官,以提高神经元兴奋性,减轻受损神经元的抑制状态,从而促进脑功能恢复[9]。脑性昏迷应用多感官促醒模式的优势:(1)多感官促醒模式刺激能增强大脑神经元活动传导通路重建,加强轴突联系,激活脑部基底核细胞,促使大脑皮质乙酰胆碱合成分泌,使病灶代偿机制增强,减轻脑性昏迷症状。(2)听觉刺激能激发生理感知及大脑皮质的潜在功能,改善皮质的抑制状态,加速机体自我调节,促进脑组织供血供氧,利于脑组织侧支循环的建立,诱发听神经冲动,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及脑电波苏醒。(3)抚触及运动刺激提高了脑皮层的兴奋性,加速脑细胞功能恢复和意识觉醒[10]。
受损的脑组织在外界刺激下能产生新的神经通路,促进神经元突触建立新的联系,并能有效提高脑组织血流灌注量,促进受损神经元及意识恢复。适当的感知刺激可激活脑干网状结构上行,增加上行冲动,使受损的神经元细胞自行恢复,加上对机体的抚触刺激,可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容易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11]。李金燕等[12]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采用音乐联合抚触唤醒法护理,干预3个月后,总苏醒率为87.80%。陈改霞等[13]对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研究发现,采用多器官促醒模式,苏醒时间明显缩短。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苏醒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证明多感官促醒模式能能提高脑性昏迷患者苏醒意识,利于脑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采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能提高苏醒意识,促进脑功能恢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局限在于纳入研究样本及干预节点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今后需扩大样本量以便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