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淡水渔业发展分析与对策
2020-09-07高波王健敏李婧媛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
文/高波 王健敏 李婧媛 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
淡水渔业作为一种传统产业,在近代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最近30年里,全球动物性食品生产量增长较快,中国对水产养殖产品的生产贡献率最大。最近几年,中国水产品养殖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水产品养殖产量的2/3左右,中国水产养殖业在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已经报道的水产生物有数千种,其中可以养殖的水产种类有170多种,主要养殖经济种类40多种,主要包括鲤、鲫、鲂、鳜、罗非鱼等,是我国水产新品种研发的主要对象。
我国淡水渔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淡水渔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增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缩小,建成了一批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平台,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团队,在藻、虾蟹、贝、鱼、参等人工养殖原理与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在遗传工程、病害防控、良种培育、苗种扩繁、养殖装备、养殖技术、资源养护、生态修复、绿色加工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水产养殖技术、装备和生产体系,水产品加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建立了“基础研究-种质种苗-养殖模式-资源管理-精深加工”的全链条现代渔业发展模式。
国内淡水渔业主要发展趋势有三种。一是科技创新水平越来越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淡水渔业的发展也必然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随着我国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渔业设施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发展,我国淡水渔业的科技化水平必然会越来越高,会促进淡水渔业设施不断完善,带动整个产业的不断升级。二是休闲渔业越来越受欢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我国休闲渔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如饮食、垂钓、观光、观赏鱼开发等都可以作为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方向,会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和精神需求,休闲渔业的发展道路也会越来越宽阔。三是生态渔业的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绿色生态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传统生态渔业的基础上,现代化的生态渔业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实行农牧渔多种经营、提升综合效益的生态渔业的发展道路越来越清晰,绿色健康、无公害产品的市场潜力也将会逐渐被挖掘出来,促进我国生态渔业的更好发展。四是规模化和深加工的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在市场和国家调控的双重作用下,国内淡水渔业发展将会越来越趋向规模化、自动化和现代化,渔业生产的效率将会大幅度提升。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淡水渔业的产品结构,提高整个行业产业链的附加值,淡水渔业深加工水平也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较快发展。
云南省淡水渔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水产资源丰富,淡水渔业高原特色突出,主要以库区养鱼、池塘养鱼和稻田养鱼为主,但与兄弟省(市、自治区)相比,长期以来渔业发展较为缓慢。2017年,云南省淡水鱼类养殖产量为74.4万吨,仅占全国鱼类养殖产量的1%,且养殖方式落后,多以环境损害及消耗资源为代价,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绿色、安全、健康的水产品迫切需求极不适应。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省渔业主要以野生捕捞方式进行,20世纪50年代后,云南省渔业获得了一定发展,在政府支持下,广大渔民接受渔业生产技术培训,逐步开始进行家庭养殖和合作社规模化养殖,渔业生产方式由原始捕捞型向传统养殖型转变,水产品产量从1950年的0.096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1.12万吨,增长了11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规模化渔业养殖的逐步普及,云南省渔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生产方式也由传统养殖型逐渐向现代渔业型转变,水产品总量由1978年的1.12吨增加到2017年74.4万吨,增长了66倍,野生捕捞一直是云南省渔业的主要构成部分。随着人工数量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需求不断增长,野生产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渔业养殖产量在水产品产量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1986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野生捕捞产量,至2015年,云南省水产品总量达69.7万吨,养殖产量达63.9万吨,占91.7%,是野生捕捞产量的11倍。由此可见,云南省淡水渔业产业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
云南是我国鱼类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记录淡水鱼类13目43科199属629种及亚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种数的39.9%。其中土著鱼种594种,特有鱼种255种,均居全国首位。但是,丰富的渔业资源并未实现同等价值的产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水产品产量虽然由1978年的1.12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74.4万吨,但仅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的1%左右,而拉动云南省水产养殖产量大幅增加的主要是以罗非鱼、鲟、鳟等为主的外来鱼种。截止2016年,农业部审定了182个水产新品种,其中鱼类99个,而云南省审定新品种为0。土著名贵鱼类对云南省水产养殖业的贡献率几乎为零,与其多样化渔业资源形成强烈反差。
目前,云南省库区养鱼、池塘养鱼和稻田养鱼是淡水渔业的三大板块。2016年,云南省库区养鱼、池塘养鱼和稻田养鱼鱼类养殖产量为673,064吨,占全国鱼类养殖产量的2.4%,优势水产主要有罗非鱼、鲤鱼、青鱼、鲢、鳙等,其中罗非鱼产量182,895吨,占鱼类养殖产量的27%,鲤鱼产量164,346吨,占鱼类养殖产量的24%。但养殖品种多是鲫、罗非鱼、鲟鱼等,鲜少涉及土著名贵鱼类。迄今,云南省共人工繁殖成功40余种土著鱼类,但除滇池金线鲃、鱇(鱼良)白鱼和丝尾鳠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外,其他多数土著鱼类均未形成规模化养殖,大多仍处于零星养殖状态,技术层次较低,难以适应现代渔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云南省淡水养殖技术体系尚不成熟,并多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产品附加值和整体经济效益均较低。
云南省淡水渔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30多年的持续努力,云南省淡水渔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同时存在产业效益整体不高、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养殖方式落后、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低、科技创新支撑条件不强、企业及市场发育滞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全省淡水渔业的高质量发展。
养殖业分散经营,产业效益整体不高。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引导,云南省淡水养殖业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特征突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和配合,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状态,难于形成规模效益。虽然已在红河、罗平、富宁、墨江等建立了稻田养鱼、池塘养鱼和库区养鱼集中养殖区,但总体上缺乏有效规划和管理,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高值化水平仍较低,水产养殖产量低,品质不好等问题依然存在,市场流通主要以低价格产品为主,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经济效益差,造成了产业整体效率不高、企业及市场发育滞后等突出问题。
生态破坏严重,养殖环境日益恶化。目前,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云南省很多小流域出现断流现象,湖泊面积不断萎缩,淡水养殖面积日渐萎缩;同时,很多河流和湖泊遭受污染,养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严重。稻田养鱼、池塘养鱼存在布局不合理、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工程化水平低等问题,养殖环境日益恶化,养殖粗放,严重制约了淡水渔业健康发展。
养殖方式落后,设施和装备水平低。从整体上看,云南省淡水渔业养殖机械和先进养殖技术普及率仍较低,养殖与生产的方式相对落后,很多养殖企业及养殖户对养殖业现代化养殖设施和装备经济投入较少,全省淡水渔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水平远远低于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加之部分养殖人员综合文化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限制了淡水渔业养殖生产效率的整体提升。
科技支撑薄弱 ,创新能力不足 。云南省在淡水渔业养殖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养护等重大技术研发方面支撑能力较为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全省高原特色淡水渔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良种繁育和供应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良种繁育技术体系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目前,云南省淡水鱼苗生产用种主要从两广、海南调入,存在着运距远、成活率低、质量参差不齐、养殖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为养殖生产经营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淡水渔业快速发展。云南省淡水渔业养殖在科技研发、科技投入、科技人才、科技推广示范能力等方面因素制约下,在良种选育、标准化养殖、初加工及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方面均较为缓慢,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问题亟待解决。
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亟待完善和加强。目前,云南省淡水鱼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省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与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需求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与为养殖农户直接服务的基层水产技术机构力量不强、覆盖面较窄;基层淡水鱼养殖病害防治机构人才匮乏,难以开展监控和指导工作。科技对产业支撑不足还表现在缺乏淡水鱼养殖营养需求与专用饲料研究,以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不足,病害防治措施不成熟等,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完善与加强。
脱贫攻坚需求紧迫,产业扶贫能力不足。
“十三五”是云南省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与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巨大需求相比,无论是库区、池塘还是稻田,云南省淡水养殖产业扶贫能力均还较为有限,特别是“稻渔共作”综合种养与扶贫结合能力严重不足。如何结合各地实际,建立起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机制,实行更为有效的“政府+科技研发机构+企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广大贫困户+市场”的运行模式,更加广泛地将淡水渔业发展融入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中,大幅度提高淡水渔业发展对脱贫攻坚的支撑能力,不断开创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共赢的良好局面,仍然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云南省淡水鱼产业扶贫攻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云南省淡水渔业发展对策建议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为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云南省“绿色食品牌”、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云南淡水渔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淡水渔业转型升级,将云南省淡水渔业打造成为百亿元大产业,实现云南省淡水渔业发展从低端向高效益、高质量升级转变,我们就促进淡水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产业融合精准扶贫、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及市场主体培育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突出高原特色,优化结构调整。云南省淡水渔业应主动适应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突出高原特色,坚持生态优先、质量兴渔、创新驱动、依法治渔;深化落实滇中地区发展大宗淡水鱼养殖,滇南地区发展罗非鱼养殖,滇北地区发展冷水鱼养殖,适宜区域发展优质土著鱼类养殖的产业布局,重点在红河、罗平、富宁、墨江等建立稻田养鱼、池塘养鱼和库区养鱼集中养殖示范区,构建新型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空间布局;提高淡水渔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加快形成养殖、捕捞、加工、物流、商贸、旅游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突破产业瓶颈,推进创新跨越。针对云南省淡水渔业存在的养殖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保护等重大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特别是在良种繁育和供应体系、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标准养殖体系建设、初加工及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引进适合云南省淡水渔业发展的“高、精、尖”技术成果,使其成为支撑全省淡水渔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带动全省产业朝高产、高品质、可持续养殖方向发展,推进全省高原淡水渔业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实现生态优先、产学研结合的高原淡水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技术依托和保障。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围绕云南省淡水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的思路,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发展道路,加强全省水域生态系统建设,重点落实九大高原湖泊开展以增殖放流为主要措施的渔业资源养护、水生态修复,以渔净水,构建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在金沙江流域、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在金沙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政策。在全省建立2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围绕生态、绿色、健康、高效目标,推广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促进农林牧渔业融合发展与循环发展。
提高装备水平,建设现代渔业。提高全省淡水渔业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设立省级淡水渔业养殖设施和装备专项资金,加大对养殖户及企业对养殖业现代化养殖设施和装备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养殖池塘维护和改造、水处理装备、集装箱养殖装备、智慧水产养殖等关键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引导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大幅度提升全省渔业装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推动乡村发展,实现强省富民。制定云南省淡水渔业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对接的方案,重点加强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培育和壮大养殖大户、家庭渔场、专业合作社、养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议重点支持红河、文山、版纳及普洱等州(市)发展“稻渔共作”综合种养产业,形成梯田保护和精准扶贫推广模式,推广百万亩哈尼梯田及稻田、坝塘等水域淡水养殖,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粮渔共赢、强农富民”的目标,使之成为云南省增加农民收入和富民兴边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