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2020-09-07刘先平重庆市江津区科技局
文/ 刘先平 重庆市江津区科技局
李 华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喻 斌 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农业服务中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人才成为第一战略资源。中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心系“三农”发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动员令,为我们制定了明晰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书和路线图,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5个振兴”来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亟需科技与人才的强力支撑。纵观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史,要提升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都离不开科技人才队伍的保障作用,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笔者认为,江津区要实现乡村振兴,根本在人,关键在人才,核心在于科技人才这股源头活水。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江津区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农村“种地不赚钱”的窘境、农业生产入不敷出的困境、农民增产不增收的贫境“三农”新问题的总抓手,更是江津区加快补齐“科技兴农”发展短板、激发“三农”发展内生动力的重大历史机遇。江津区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区,全区幅员3218.72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11.35万公顷,总人口149.53万人口,其中农业户籍人口达93.86万人,老龄人口近28万人,30个镇街中有25镇、184个行政村,乡村存在点多面广、山多坡广的状况,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江津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激发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江津特色的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优化政策环境 重视科技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核心在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多次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发表重要论述,在讲话全文中25次提及“人才”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乡村振兴五个具体路径中,人才振兴占据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强国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极大丰富了新时代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深刻揭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江津区激活科技人才源头活水、驱动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调研发现,“三农”新问题面临着农村“种地不赚钱”的窘境、农业生产入不敷出的困境、农民增产不增收的贫境。为此,江津区用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新思想来指导乡村振兴,着力在学深悟透弄懂用活践实上下功夫,开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域人才观“处方”,出台了《江津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江津区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和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农村实用人才6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平台载体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通过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带头人培训计划,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下乡,参与乡村振兴。该区计划到2021年年底,全区人才总量力争达到22万人,农业科技人才增长率达50%以上。
加大激励力度 用活科技人才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近年来,尽管有一大批科技人才奋战在“三农”一线,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调研发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四个难点。一是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农业科技人才科研难。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普遍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不到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的比例,影响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和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顺利进行。二是岗位缺乏吸引力,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基层农技岗位从事农业科技人员结构老龄化,35岁以下人才严重不足,呈断层现象;从教育来看,中大专较多,研究生极少;中级及以下职称较多,高级职称极少,仅占0.5%左右;极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学培养的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与实际需求脱节,农村从事传统农业产业人员多,新兴产业的人员较少等。三是单位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农业科技人才流失普遍。目前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体制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导致农业院校毕业生不愿从事农业,“跨专业”就业现象突出,现有农业科技人员流失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发展后劲。四是农民缺乏人才成长基础,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难。主要表现在:农村有90%受过较高文化教育或技能培训的青壮年都外出城市务工,现有90%在村村民年龄至少在50岁以上,在村人口中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占90%,通过培训难以实现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力量的不足,必然会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鉴于此,江津区实施了更加积极的人才优惠政策,创新推出了“津鹰计划”,专项设立了每年不少于2亿元的科技创新扶持资金和不少于1亿元的人才发展资金,组织实施顶尖人才引领工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培育工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等多个人才专项工程。“津鹰计划”明确提出:“科技创新人才最高可获500万元的补助;院士及同类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获1000万元的安家补助;重大科研团队最高可获200万元的补助,创新创业团队最低给予10万元的补助;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别给予70万、50万元的补助;符合“鸿雁计划”规定的A类、B类、C类人才分别给200万元、100万元、30万元的安家补助;对青年人才可享受5000元的补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最高可获500万元的奖励;专业技术人才分别补助单位和个人6000元;社会工作师可报销考试系列费外,还可获3000元不等的奖励;杰出农村实用人才每人补助1万元,对于新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园的最高可获补助100万元。此外,高层次人才还享受免费健康体检等医疗保障、专家疗养、配偶就业、子女入学、项目补助、成果转化、专利保护等优惠政策。计划到2021年全区新遴选1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25个区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500名、院士10名、优秀大学生1万名。目前,全区已引进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教授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个,创新创业示范团队3个,科技人才队伍达3万人,R&D(科究与试验)人员全时当量近30万人年,研究人员占R&D人员比重约为40%,研发投入强度达2.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54.83%,位居重庆市区县前列。
驱动乡村振兴 用实科技人才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推进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激发科技人员面向市场的创新活力。”江津区积极探索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明确“把科技与产业的关联度、科技自身的创新度、科技对产业的贡献度作为评价标准,支持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校企兼薪、城乡流动、建利益共同体,‘名利双收’”。第一,加大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一是对院士级核心技术成果在区内转化的产品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补助。二是对国家“863”“973”重大科研项目主持人等的核心技术成果在区内转化的产品年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一次性给予50万元补助。三是对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的核心技术成果在区内转化的产品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25万元补助。四是在江津区做出并转化的科技成果或项目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的,分别给予500万元、50万元的补助。五是对在江津区申报纳税的且当年有授权发明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项目主研人员),给予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江津区级留存部分的100%补助。第二,深化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创新建立“1+X+Y”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即建设“1”个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站为专家大院,选聘“X”名科技特派员为科技致富带头人,打造“Y”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成果转化推广平台),通过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引领作用,以点连线成片的方式改变原来农技推广人散线断网破的状况,目前已累计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208人次,创建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基地93个,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247个,培训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1.2万余人,直接服务农户5.9万户,受益农民达18.9万人,创造经济价值逾十亿元。第三,围绕乡村振兴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人才链、金融链,全面布局科技支撑链。一是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00余亩,形成粮油、花椒、茶叶、蔬菜、果品、畜禽、水产和中药材8大类富硒产业集群,其中花椒成为全国性脱贫产业,形成“全国花椒看江津”的独特现象。二是聚力打造“三品一标”农产品存量313个,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开发新品种、新技术10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219件,认定重庆名牌农产品46个,农业品牌总量位居全市第一位;认证富硒产品56个,位居全国第—位。三是搭建区镇村三级农村电商平台,发展农村电商人才200余人,销售农产品达10亿元。第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目前中粮集团、江小白等数十家食用油、大米加工、酿酒企业成为德感、白沙工业园食品工业的主导产业;打造鲁能美丽乡村、共享农庄等乡村旅游点100余个,创收38亿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准确掌握种植、养殖、加工、物流、销售等数据信息,为消费者提供短信、电话、二维码、网上查询等多种查询,增强江津农产品的消费信心和公信力。截至目前,江津区乡村振兴初见成效:先后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柑橘之乡”“中国富硒美食之乡”“中国生态硒城”“中国生态宜居新城”“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多项美誉。2019年全区农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农业总产值150亿元,其中富硒产业产值达80亿元;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750余家,建成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基地1个,市级加工示范基地4个,带动全区9030户27951人实现脱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力。江津区科技部门正以十足的信心,百倍的努力,千针万线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步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