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离不开科技的重要支撑
2020-09-07张文娟
文/本刊特邀记者 张文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前不久,部分国家陆续发布粮食出口禁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7国开始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其中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宣布将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柬埔寨将禁止白米和稻米出口,仅允许香米出口;哈萨克斯坦将对小麦和面粉出口实行配额制。这在国内引起了一些恐慌,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抢购现象。4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情况。总的来看,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国内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市场上的粮食及各类副食品都是货足价稳,老百姓家里都是米面无忧,现在更没有必要去抢购囤积。
粮食充足 没必要恐慌
从发布会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粮食产量— 这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
人均粮食占有量— 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人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粮食库存量— 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 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
谷物进口量— 我国谷物年度进口数量不大,2019年净进口量为1468万吨,相当于不到300亿斤,仅占我国谷物消费总量的2%左右。进口品种主要是强筋弱筋小麦、泰国大米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粮食库存运营情况— 近年来,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目前稻谷、小麦的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不少城市的成品粮,也就是面粉、大米,市场供应能力都在30天以上。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强市场粮源调度,有序组织拍卖政策性粮源,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目前为止,没有动用过中央储备粮,除了个别市县,绝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
春耕复产情况— 目前我国的春耕生产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夏粮主产区正有力有序地推进“奋战一百天夺夏粮丰收行动”。加上土壤的墒情比较好,主产区夏粮的长势好于2019年,也好于常年。专家分析,如果后期不出现极端天气,今年夏粮丰收有希望、有基础。各地抓住今年气温回升快的有利时机,还有降雨充沛的好时机,早动手早准备,不误农时地推进春耕备耕。截至4月3日,全国春播粮食1亿亩,进度过了一成,明显快于2019年同期。目前农资企业的复工率达98%、复产率达90%,均高于同期水平。基层门店,即农资经营门店的开业率也达到96%,农资下摆入户的比例达80%。应该用三句话总结:农资供应充足、运输基本畅通、价格总体稳定。
此外,不少人对我国粮食进口量为何如此大有疑问,这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些居民的消费升级需求。2019年我国进口谷物1047万吨,出口276万吨,谷物净进口量均占全国谷物生产量和消费量的2%左右。换句话说,从供应的角度来看,即便不进口谷物,国内的粮食供应也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藏粮于地 粮食安全的前提是耕地有保障
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当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也艰巨繁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扎实做好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是我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础,是确保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基本盘”。
粮食要安全,前提是耕地要有保障。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和宗旨。
首先,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
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保持基本稳定。
从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可以看出,耕地面积保持在18亿亩以上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那么,我国到底有多少面积的耕地?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3486.32万公顷(20.23 亿亩)。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到2020年、203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8.65亿亩、18.25亿亩以上。这是一个约束性指标,即要严格执行、不能突破。
最近这几年,我国耕地保护的力度一点也没有放松,虽然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但我国有着严格的占补平衡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提出,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决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决不能随便占用。所谓占补平衡,简单理解,即某地一个建设项目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则需要补充相应数量和质量等级的耕地。在这些严格的土地管控制度下,近年来我国年均耕地净减少面积已经大为下降。因此,当前我国耕地保有面积在18亿亩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要严格划定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质量优、产量高的耕地,是耕地的精华,一经划定,就是上了保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国家提出到2020年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46亿亩。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完成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工作。
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2019年8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新《土地管理法》将基本农田全面提升为永久基本农田,且明确规定“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基本农田”改为“永久基本农田”,不是简单的文字修改,而是理念的重大转变。这样的修改,体现了对基本农田永久保护的价值理念。新《土地管理法》专门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五条,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永久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纳入数据库严格管理。
再次,要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更为优质的耕地,也是永久基本农田的优质部分,这些耕地土地平整、设施完善、农电配套、集中连片、生态良好、土壤肥沃、抗灾能力强,能够旱涝保收、高产稳产。201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意见》提出了进一步保护和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政策要求,支持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意见》还明确,要建立健全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地要通过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合理保障财政资金的投入;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
这一系列的措施,将逐步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藏粮于技 科技创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稳定保持高产,基本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粮食安全已被赋予新内涵、新目标。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与传统的通过高投入、高耗能提高粮食产量不同,新时代的粮食安全要在确保产能的基础上,实现粮食的营养、绿色、多元、开放。要摒弃过去通过要素投入提高粮食产量的做法,进而采用绿色生产的手段,既实现粮食数量安全,又实现粮食质量安全,还要对资源环境友好,保障粮食生态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农业向着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近年来的大量事实证明,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力量、大力推进产学研融合、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的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些年,以先进技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大国粮仓根基牢固,是我国粮食生产战线努力追求的目标,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9.2%。但这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在种子培育、病虫害防治、信息机械方面,还是在产品结构、品质品牌等方面,尚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此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在创新驱动发展上下功夫。
按照《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的目标,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目标值是60%,到2022年,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61.5%以上。这中间,还有巨大的空间需要努力。
当前,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有八大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二是统筹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三是加强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是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六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七是促进农业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八是注重农业农村科技国际合作交流等。
具体来看,要以育种技术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要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更为精准、更为适用、更为有效的机械化技术和农业机械;要以现代综合技术创新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要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要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提高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加快区域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科技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和优质的粮食,是科技永恒的科研课题和使命。只有科技源源不断地创新更多优秀成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才能为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国家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