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丰收年
2020-09-07杨宇航农业科技报社
文/杨宇航 农业科技报社
芒种到,麦金黄。眼下,我国夏粮主要作物冬小麦进入集中收获期。一台台收割机在麦田里往返穿梭,丰收在望。
面对暖冬、新冠肺炎疫情、病虫害等一系列风险挑战,各地通过创新驱动,以超常规助农措施努力降低疫情等对夏粮生产的影响,取得了积极而明显的成效。那一粒粒归仓的收获,是对耕耘的回报,更是中国应对挑战开启新局的底气。
迎丰收:科技当家 丰收有望
“我家3亩8分地的小麦,今年收获后称了称,重6600斤,亩产1736.8斤,我自己都觉得有点意外。”6月4日, 65岁的种粮户李全道站在地头激动地对记者说。李全道是河南修武县郇封镇王里长屯村的种粮户,今年种了30多亩小麦。其中,有3亩8分高产攻关示范田种了百农4199,这两天收获后,总重6600斤,折合亩产1736.8斤。
与此同时,河南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也是一片金黄,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在河南平安种业的试验田里,科研人员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收割小麦样品。230亩的试验田里,几百个试验方整齐排列,仿佛金色的集装箱码头,蔚为壮观。每个试验格子里均种有一个小麦品种,麦穗粗壮挺拔,等待着科研人员的检阅。
粮安天下,“地”是基础,“技”是支柱,现代农业科技对丰富中国人的“米袋子”“菜篮子”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近年来,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重大农业科研专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举措,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脱颖而出,有力支撑了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免耕播种、工厂化育秧、无人机打药等轻简化生产技术,有效缓解了疫情期间劳动力短缺问题。84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精准指导,针对中原粮仓、江南水乡、东北黑土地等不同区域的春季生产问题,提出适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数十万基层农技人员、7000多名专家在线服务,解答了600多万个春耕生产问题。
智能农机装备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耕种方式,自主研发的可以深耕深松、精量播种、高效低损收获的机械得到大规模推广。大马力拖拉机、北斗卫星导航自主作业、大型节水喷灌等设备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粮食作物遥感监测、水肥药精准施用、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已广泛应用。随着农业大数据分析、5G农用技术、农业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陆续实现突破,粮食生产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防灾减灾不再仅靠“老天爷”赏饭吃,更凭借人类智慧探明了粮食作物主要病虫害的流行规律和成灾机理,开发了准确的预测预报技术,应用了一批安全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和药剂,保障了农业有害不成灾。
助丰收:院士下田 “智”援丰收
2020年3月,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坐在地里吃盒饭的照片曾一度成为网上热图。吃盒饭的地方就在广东省湛江市下辖的廉江市安铺镇农民陈超的稻田里。
今年春耕前,陈超购买了精量穴播机。这部功能先进的机器可在播种的同时完成播种沟和起垄作业,但需要根据土质软硬和土层厚薄等进行调整,并根据不同的种子品种设定每穴播种几粒,对操作者技术能力的要求较高。
罗锡文院士负责到安铺镇指导如何操作精量穴播机,而院士的午餐就是在地里吃盒饭。春耕期间,罗锡文已12次现场指导耕作,足迹遍布茂名、开平、廉江、清远、增城等地。
远在北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则“遥指”广东春耕。
3月26日,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障区的广东清远,300多名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聚在直播间,听赵春江及其团队的春耕授课。从具体的瓜果水稻种植到农业机械使用技术,有人自觉收获满满,还有人仍求知若渴。
这是今年春耕以来,赵春江及其团队在广东的第6场“直播大课”。赵春江及其团队还专门为清远农业开发了“清远农宝”软件系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个可随时向高水平专家求教的平台。
院士成为春耕的“常客”,让农民多了一份从容。清远英德市农民黄芳说,以前种新品种南瓜,有些技术连蒙带猜。今年不一样,每一种栽培技术心里都有底。
院士帮忙,让农民种植有方、增收有路。陈超和合作社机手在罗锡文及其团队的培训支持下,快速学会了如何平整土地和处理种子,很好地适应了机耕、规范操作和维护保养机械,目前已用穴播机播种1700多亩水稻。
“单是人工费,每100亩就可以省下1万元,我是捡到宝了。”陈超兴奋地说。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册农村科技特派员已达1万多名,其中不少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院士、教授等高精尖人才。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表示,科技部门正以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抓手,加速科技下沉、人才下乡,助力春耕生产不误农时,科技兴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罗锡文是广东最早的一批科技特派员。“我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农民想做,但不知道怎么做,迫切需要有人指导”,罗锡文说,而这些问题只有下到田里,才能了解地方的生产习惯和条件,才能讲得清楚。
赵春江说,科技特派员制度可缓解农村技术和人才短缺问题,“担任科技特派员,可更好地了解当地农业问题需求,为基层春耕生产和农业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疫情给今年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少影响,很多人担心粮食供给问题。其实,依托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即便是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农业生产也能保证平稳发展。
疫情之初,全国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技推广机构有60多万科技人员投身到春耕备耕中。植物病理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康振生院士2月初就到田间开展小麦苗情调查,进行条锈病防治指导。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罗锡文院士到多地指导水稻机械化生产,忙的时候就在田头吃盒饭。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了解墒情、苗情和病虫害等情况准确判断生产形势,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出台农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早早就发布了应对的技术措施。
促丰收:科技强援 政策到位
6月的江苏大地,麦浪滚滚,6台小麦收获机正开足马力、并驾齐驱,其中3台为无人收获机,全程无人驾驶,在后台智慧麦作系统的操作下智能“吞”麦、精确“吐”粒。6月4日,“北斗导航支持下的小麦无人收获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举行,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在田间一线指导小麦收割,精准助力夏粮丰收。
由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领衔的“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通过立体化信息感知、数字化处方设计、精确化田间作业、智能化农艺实施,有望实现小麦耕、种、管、收全过程的精确化、智慧化管理。真正将农机、农艺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
春耕伊始,疫情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冲击。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超常规政策措施陆续推行,确保战“疫”、生产“两不误”。
3月2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要求从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防控措施,不搞“一刀切”,打通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民下田等堵点。各地积极作为、精准落实,明确解决办法,力保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供应。
在中央提出的“六保”中,保粮食能源安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各地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5月20日,中联农机在河南开封工业园举办2020农事服务暨三夏服务出征仪式。面对今年新形势,中联农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部署,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依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系列产品以及农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相关资源成立新型农事服务中心,推进平台化运营、企业化管理,提高农机社会化、组织化、规模化服务水平,带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形成更专业的一站式农事服务。同时,中联农机通过培训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增加转移就业务工人员收入,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有效解决“种地难、用工难”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山东省汶上县及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做到“有钱收粮”。通过“鲁担惠农贷”“金种子丰收贷”等系列信贷产品,为全县118家粮食经营户提前筹措夏粮收购资金。
江苏省近日要求围绕粮食生产目标,落实粮食补贴政策,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引导农民尽可能扩大一季稻、夏玉米和夏大豆的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薯类、豆类等杂粮生产,确保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
安徽省在35个产粮大县,对50亩以上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灾保险试点,政府补贴保费80%。
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王庄村设立科技小院,研究生们长年驻扎在村,推广农业技术,帮助实施“水肥后移、精细整地、精量播种”三项技术,让种粮大户信心更足。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不仅是对本国人民负责,更是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我国粮食已连续多年增产,在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又遇疫情,还能保持稳产高产。可以说,“中国粮仓”在疫情下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