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青少年排球队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0-09-07

体育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运动队排球教练员

曾 亮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教练员是排球教学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运动队中起主导作用,承担着培养优秀排球运动员的任务。[1]因此,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和教练员个人专业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发展潜力与水平。同时,不同执教层次、级别的教练员,面对的运动员群体也不同。对于执教对象为青少年的教练员来说,他们面对的往往是接触排球时间较短的少年运动员,因此教练员必须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训练等工作。本研究从福建省青少年排球队教练员群体发展现状、教练员个体业务能力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福建省体育局、教育厅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决定资源投入方向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8年福建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参赛队各队教练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教练员10名,女性教练员11名,总计21名教练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教练员”“梯队建设”等相关关键词进行搜索,共获取数十篇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2018年福建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甲组、乙组)的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份,回收问卷21份,有效问卷为21份。本问卷针对同一人群进行两轮问卷调查,时间间隔2周,将两轮问卷数据录入SPSS13.0进行重测信度检验。结果r>0.86,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1.2.3 观察法

2018年7月—8月间,前往福建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赛区,实地观察各队训练、比赛过程。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录入SPSS13.0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福建省青少年排球教练员队伍的现状

2.1.1 教练员的性别、年龄与执教年限

参加2018年福建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的带队教练员共计21名,其中男性10名,女性11名,性别比例近乎相当。他们代表了整个福建省排球后备力量教练员群体的总体水平。通过逐一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的年龄结构和教龄呈现如下特征(表1)。

表1 教练员的性别、年龄与执教年限

教练员的年龄结构是指教练员群体内各种年龄教练员的比例构成,是关系教练员队伍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2]。从表1可以看到,研究对象群体的平均年龄为38.15岁,且男性、女性的平均年龄均在37~39岁范围内。进一步通过图1的年龄曲线图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群体的年龄分布较为线性,从20多岁至50多岁均有分布。由此可知,福建省排球后备力量教练员群体新老衔接较为合理,层次比较清晰。

图1 教练员年龄结构曲线

教练员的教龄是指教练员从事运动教学训练的工作年龄,主要反映了教练员的资历和经验[2]。如果从入职开始便一直从事教练员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教龄也会得到相应延长,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一般规律。图2中出现的两个反常的向下波动,经调查,实则为两名教练员因从外单位调入导致在现单位工作年限过短。两人均表示,实有10~20年的执教经历。

图2 教练员教龄结构曲线

2.1.2 运动技能等级

青少年阶段是运动员技术发展的敏感期。教练员作为技术传授的示范者,动作的规范程度将对运动员技术学习产生直观的、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竞技水平越高的教练员,其技术动作越规范、战术思维越系统、对受训队员的影响越正面。

从表2可以看到,在接受调查的21名职业教练中,只有9名教练员达到了一级或以上的运动技能等级,仅占教练员总数的42.9 %。竞技水平较高的教练员偏少。

表2 教练员的专项技能等级

2.1.3 教练员学历、职称与科研创新能力

学历反映了教练员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程度,是衡量教练员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从表3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群体基本上达到大学本科水平,但尚未有人能够进一步进行学历深造。竞技体育发展的最后是极端严格的科学化管理与训练,而这一切只有在教练员具备相应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曾经有研究表明,教练员的教育知识创新与教练员的学历程度具有0.01水平上的显著相关[3]。因此,如果教练员能够有条件进行进一步学历深造,必定会对福建省排球后备力量培养产生积极作用。

表3 教练员学历情况统计

教练员的职称是其执教能力和工作成就的外部表现,直接反映社会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度[4]。从表4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群体中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达到47.6 %,其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总人数的23.8%,总体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通过将表3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同表4高级职称人数进行对比,清晰地显示出教练员的受教育水平与其职称等级之间并不具备明显的关联性。由此可见,影响一个教练员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历层次并不是锻造其成为优秀教练员的唯一因素。这是因为教练员的日常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在进行一些非常具体的、细化的日常训练活动时,往往并不需要教练员具有非常专业的理论知识水平,只要他们通过本科学习后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就能使其执教能力得到很好的磨练和提升[4]。但是并不能因此便放松对教练员的再培训、再教育。基层一线教练员肩负着后备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重任,较高的学历和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必能提高其训练的科学性与青少年队员的成材率。

表4 教练员职称等级统计表

2.2 选材

2.2.1 指导思想

排球运动员的选材,就是把可塑性强、先天具有从事排球运动优势的少年儿童尽早挑选出来,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其成为优秀排球运动员的机率。科学选材对于教练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曾经有过“选材的成功就意味着训练成功一半”的说法。因此,如何尽可能早地发现先天条件优越的少年儿童从事排球运动,是每一个基层教练员面临的首要问题。

决定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因素众多,且在运动员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各竞技能力影响因素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教练员如何认识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形成,将对其采取的选材指导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教练员均将“身体条件”作为选材时最先考虑因素,充分体现了专项体能因素对于运动员选材的影响;在影响因素中居中的均为反映运动员思想意识、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心理指标,如“智能”“个性品质”“训练动机”等;以“家庭”因素为代表的外在影响因素则在选材阶段对教练员的影响最小。通过分别对男、女教练员的统计可以发现,“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是两者存在最大差异的地方。男性教练员认为,除了考虑身体条件外,属“运动员智能”最重要。“智能”因素将直接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贯彻和执行教练员意图、在训练中理解和完成教练员要求的水平,对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女性教练员则认为,影响其选材指导思想的第二重要因素是“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正确的“三观”会产生积极的训练动机,有助于运动员在长期、艰苦的训练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稳定集体项目运动队结构、遇到挫折时保持良好心态有重要作用。

表5 选材指导思想影响因素统计表

2.2.2 侧重指标

教练员的队伍建设理念不同,对运动员的需求也不同,进而导致初期选材时对运动员的要求必然有所侧重。

从表6可以看出,在青少年阶段,绝大多数教练员最重视运动员的灵敏类指标和弹跳类指标,其次是移动类指标和速度类指标,最后是柔韧类指标和挥臂类指标。灵敏类素质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属基础素质,后天训练的提高潜力大,是运动员身体协调能力的重要外在表现,是规范技术动作、减少伤病发生、提高运动寿命的重要保障。弹跳类素质体现了教练员对运动员弹跳高度的要求,而弹跳高度是排球运动的核心竞技能力之一。教练员对灵敏类素质和弹跳类素质的重视,充分体现了福建省青少年排球教练员对排球运动有着深刻理解与专业素养。

表6 选材侧重指标统计表

2.3 训练情况

2.3.1 执教理念

执教理念指训练实施者在运动训练全过程中所依据系统的思想体系、理论与方法,是运动训练实施过程的“顶层设计”。执教理念是教练员在长期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实施运动队管理、训练计划制定等行为的指导思想。在科学的执教理念的影响下,队伍建设方向不会偏离中心,队伍训练质量更高,反过来,良好的训练、比赛成绩又会为更新执教理念提供更多、更科学的素材。

从表7可以看出,教练员在总结影响自身执教理念的因素方面并不能取得完全统一,在任何一个水平上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获得50 %以上的认同。可见,虽然对排球运动竞技规律的认识已趋向相同,但为了达到相同的竞技能力培养目标,教练员们各自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诀窍”或思路。首先,从总体调查结果来看,影响教练员执教理念最重要的因素来自教练员自身对工作的热情,即“敬业精神”,只有对所从事的行业保有敬畏之心,才能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干好工作,才能切实做到从运动队、运动员的长远发展考虑,做好队伍与个人发展的“顶层设计”。其次,影响执教理念的因素来自于教练员与运动员各自的“业务水平”,比如教练员自身的理论水平、专项能力水平及运动队伍的现状等。

表7 执教理念影响因素统计表

2.3.2 训练计划

(1)训练理念

训练理念是教练员对运动训练本质及其影响运动训练因素的理解,是对极其复杂的训练过程的认知,也是对运动训练的一种信念和追求[5]。训练理念是教练员进行训练的指导思想,它从宏观上把握训练的方向,在总体上控制训练的进程[6]。训练计划是教练员队伍建设指导思想的具体落地与实践。合理的训练计划应该有具体的训练阶段划分,各阶段有具体的训练重点和目标要求,为达到目标就必须要求在训练计划内体现出具体的训练内容、方法等。以上各种,共同保证了整个训练活动能够得到有序、高效的进行。

教练员往往根据运动员所处的不同年龄、训练年限,在设定训练计划时体现出显著的年龄特征。青少年运动队的队员往往分布在启蒙训练阶段和青少年训练阶段。

从表8可以看出,81%的教练员均认为在启蒙训练阶段,即在刚入队时,对新队员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应以培养兴趣为主,为将来队员接受更艰苦、更深入的专项训练打下心理适应基础。在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培养新进队员训练兴趣后,再进入排球专项训练的青少年训练阶段。

表8 启蒙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

从表9可以看出,61.9%的教练员认为,在正式进入排球专项训练的青少年训练阶段,主要训练任务是培养队员的“球场意识、球性”,即“球商”。一名队员是否具备较深的培养潜力、在训练和比赛中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教练员的意图,均是“球商”的具体体现。

表9 青少年训练阶段的最主要任务

(2)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在实际的训练实践中,计划与要求往往是针对“队伍”这个整体的。然而,集体项目中的运动员个体条件千差万别,为了保证在完成团队既定训练目标的同时,又充分地提高每个队员的个人能力,进而使训练效率最大化,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就显得十分必要。

从表10可以看到,95.3 %的教练员均能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关注到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内容上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进一步解析数据后发现,在这些教练员中,仅有8人(占总样本量38.1 %)进一步细化到了每一名队员;另12人(占总样本量57.1 %)将全体队员进行简单分类后,再施以“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训练。研究可见,在提高福建省青少年排球队伍训练效率方面,还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

表10 训练计划“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情况统计表

训练计划是训练理念的现实载体,应该是具体的、逻辑的、有着清晰文字表述的文本,方便教练员等相关人员在训练过程中随时查阅。

从表11可以看出,85.7%的教练员均会将训练计划整理成文字材料,这既是各体育运动学校管理规范的需要,更是教练员对工作负责、对队员负责的表现。没有成文的训练计划,必然导致对训练内容与效果缺乏监督与评价,训练过程随意,进而影响训练效率。

表11 制定训练计划情况统计表

训练计划是既定的,训练实践则处于不断变化的进程中。如果出现了不符合训练计划要求的结果或意外情况,教练员们对训练计划的调整有着不同的判断与办法。

从表12可以看出,有23.8 %的教练员无论出现任何情况,都将严格依照训练计划执行训练任务;61.9 %的教练员将训练计划视为参考,暗指部分训练内容将不会依照训练计划执行。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运动员的训练表现或训练的客观条件难免出现不能满足教练员要求的情况,这时需要教练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专业的敬业精神,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训练计划,使得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切实做到对训练全过程的实时控制及积极干预,使训练活动更加科学化,不断提高训练效率。

表12 训练计划执行情况统计表

(3)训练计划的反馈与总结

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要求教练员在课后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估,评价结果既是对当堂训练课的总结,亦是提出下一次训练所要弥补或解决问题的参考。对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进行持续性评价,更能反映队伍的整体训练状态,便于教练员更好地把控训练,调整计划,针对性地组织、安排训练方法;对于运动员来说,也能清晰地了解自身不足,激发强烈的训练动力,不断解决一个又一个短板,实现自身竞技能力的逐渐提高。

从表13可以看出,85.7 %的教练员能够以书面材料的形势对训练课进行总结、评价。其中更有11名教练员(占总样本量52.4 %)会主动同相关运动员共同总结,积极从运动员处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且针对性强。

2.3.3 训练内容比例的分配

训练内容是训练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竞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6]。一般来说,训练内容的安排主要涉及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心理和智能训练以及教学比赛这四个方面。各项内容根据教练员的要求,或独立安排,或交叉融合。显而易见的是,因教练员训练指导思想存在差异,知识结构存在不同,必然导致制定训练计划时侧重点不同。

从表14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男性、女性教练员群体,对四个主要训练内容的课时分配存在明显差异。例如,从平均水平来看,男性教练员将52 %的训练时间放在技战术上,而女性教练员只分配了40 %的训练时间;在体能训练中,男性教练员分配了23 %的课时,女性教练员显得更加重视体能训练,分配了28 %的课时;男性教练员安排了课时的15 %用于教学比赛,女性教练员则花了20 %的训练课时培养队伍的实战能力。总体而言,技战术训练和体能训练,仍然是运动训练的主旋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教练员在运动员的心理和智能训练上面花费的时间都甚少。男性教练员比女性教练员更重视队员技战术基本功练习,而女性教练员则比男性教练员更重视技战术在比赛实践中的运用。

表14 训练内容比例分配统计表

2.4 运动队管理

2.4.1 制定规章制度

完善的队伍纪律和规章制度是教练员对队伍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规范的、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要求。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时期的运动队,对队伍管理的要求细则不同,因此规章制度的建立必须体现个性化特征,这是增强其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从表15可以看出,在接受调查的21支运动队中,有11支始终自主制定着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个性化管理制度,有8支队伍只是简单延续以往的要求和习惯,有两只队伍则没有任何制度性规定或要求。规章制度的制定,属于运动队管理中各层级的顶层设计,有近半数队伍未建立有效规章制度,说明相关职能部门在此项管理上的缺失或不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福建省青少年比赛一年一次于暑期进行,各运动队平时忙于学习理论课程,能够集中训练的时间较少,因此,对运动队的集体管理容易产生忽视;第二,一线基层体育、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人员编制相对较少,碰到暑期等赛事密集、种类多的时段,往往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队伍的个性化制度设定便无从谈起;第三,暑期集训时间短,比赛任务较重,教练员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队伍技战术训练中,而花在制定个性化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精力较少,自然也不能给上级主管部门足够的反馈,客观上造成上下层级脱节。

表15 制定队伍个性化管理制度情况表

2.4.2 要求课后总结

有规律地撰写训练日记,是运动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也是运动员积极自我总结,期待取得更大进步的重要途径。教练员应鼓励、激励队员养成撰写训练日记的习惯。

从表16可以发现,仅有42.9 %的教练员对队员提出了撰写训练日记的要求,数量明显偏少。究其原因,或许是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还属业余训练,地点主要在学校,队员们并未将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往往还肩负着文化学习的任务。训练课后文化课作业等内容占用了大多数课后时间,没有条件撰写训练日记。

表16 训练日记制度情况表

在仅有的9名要求运动员撰写训练日记的教练员中,只有6名教练员会对训练日记完成情况进行督促与检查(表17)。总之,队员撰写训练日记的真实比例可能只有28.6 %。这种现象也是当前“学训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

表17 检查训练日记制度情况表

教练员的训练要求、比赛指导思想能否得到有效贯彻,除了依赖于技战术、体能训练外,还要经常组织队员课后学习相关专项理论知识,使队员对教练的训练要求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从表18可以发现,仅有不到10%的教练员经常组织队员开展课余学习活动,有61.9%的教练员偶尔开展,有6名教练员从来都没有组织队员进行课余学习。通过经常性的组织队员进行课余学习,可以加深教练员与队员在训练方面的沟通,使队员更加深刻地理解教练员的意图,教练员也可以第一时间从队员处得到关于训练的第一手反馈,“教学相长”,必然使训练效率及队伍建设做得更好。组织队员课余学习是持续提高训练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表18 组织队员课余学习情况表

2.4.3 场外人文关怀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面,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是多方面的,训练场以外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日常训练产生影响。教练员为了使队员在训练时能够全情投入,积极参与,就必须对队员在训练场以外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所了解与掌握,一旦训练时出现场外干扰就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保障训练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从表19可以得知,受调查的教练员都能负起责任,日常积极地、多渠道地了解队员场外的学习、生活情况,而不仅仅注重队员训练时的表现。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生涯中,教练员不但要扮演着训练计划者和实施者的角色,而且通过训练时的言传身教,教导青少年队员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教练员在工作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主动关心与询问运动员训练场外的生活情况,有助于教练员更好地完成本质工作,增强队伍凝聚力,这也是建设合格团队的重要促进因素。

表19 对运动员训练场外学习、生活情况掌握情况表

2.5 业务培训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每年都有大量新的训练知识、训练方法、训练器材投入使用,这也就要求教练员自身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以跟上新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我国针对教练员的业务培训形式主要为定期集中“岗位培训”。

表20、表21展示了教练员对岗位培训内容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教练员在继续教育时格外重视体能训练及技战术训练的内容。这既是教练员的主观需求,也可以认为是教练员对自身知识结构优缺点的自我评价。因此,课程组织方必须重视一线教练员的需求,组织相关内容及专家授课,提高培训效率。

表20 岗位培训中最关注的内容情况表

表21 教练员继续教育需求统计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福建省青少年排球队伍教练员总体规模较小,各组别加起来仅21人,多人身兼数队;教练员队伍总体年龄结构合理、教龄长,但具备较高专项技能等级的教练员人数较少;绝大多数教练员获得本科学历,但仅有一半左右的教练员达到中级以上职称。

(2)福建省青少年排球队伍教练员在选材时能遵循排球运动的发展规律,着重从身体素质、身体形态方面挑选后备人才以进行培养。

(3)对于青少年训练各阶段的最主要任务,教练员的认知呈现高度一致性,启蒙阶段训练以培养孩子对排球的兴趣为主,接着进入正轨训练后则以培养球场意识和球性为主;绝大多数教练员均能认真制定训练计划,考虑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并将训练计划形成文字材料。

(4)绝大多数队伍在教练员的领导下,均能制定契合自身情况的管理制度,但对于队员训练日记方面要求较松,且训练课后未做到经常组织队员进行学习、讨论;教练员能够主动、多渠道地关心队员在训练场外的学习、生活情况。

(5)教练员自身有较迫切的业务学习要求,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方面的培训,特别对掌握最新的技战术理论与医疗监督、运动康复方面的知识有迫切需求。

3.2 建议

(1)比赛是检验运动队训练成果的平台,是运动队自我价值实现的舞台。只有建立、健全各年龄段、各系统排球比赛的联赛体系,充分发挥竞赛的指导作用,增加办赛次数,才能从根本上扩大排球人口,提高基层排球运动水平,将排球运动向广大基层不断推进与普及。排球运动在基层的推动与普及终将反哺福建省排球人才选拔,拓展选拔的范围与层次,增加可选人口,从而继续推动排球运动向前发展,形成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2)教练员是各级运动队的领头人,任何一名教练员都是整个后备力量输送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为了保证各级教练员能够胜任其岗位,必须定期对教练员开展各类继续教育活动,目的是拓宽教练员视野,提升其业务水平,使其执教方式方法、思路理念跟紧时代发展步伐,为更高一级别的队伍不断输送合格的体育人才。继续教育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创造机会让低级别教练员观摩高水平运动队伍训练,举办省级的各级教练员培训班,每年年度赛前可以举办训练营活动,增进交流。

(3)在现在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是飞快的,更新量是巨大的。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建立教练员训练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的传播与贯彻,让基层教练也能够快速地、高效地接触到科学训练发展的最前沿。

猜你喜欢

运动队排球教练员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江苏省职业学校啦啦操运动队训练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