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建环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探索

2020-09-06蔡伟

文学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

内容摘要:聚焦一流本科专业战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了宁波工程学院建环专业的发展定位和内涵式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本为本、认证引领、对接产业、师资支撑、质量监控等战略路径,实现了专业建设上台阶、教学质量上高度、科研服务上水平、人才培养上层次等阶段性成绩,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一流本科专业 专业建设 内涵式发展

一.引言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在教育分层格局和机制体制的惯性作用下,面临着寻求突破的困境。教育部适时提出的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直接聚焦本科专业点,致力于“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是一流高等教育的逻辑推演和政策延伸,其本质在于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实现一流人才培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了导向作用。

应用型高校特色专业内涵式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更是破解专业同质化、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重要抓手。截止目前,全国开设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的高校近两百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环专业如何在专业生态体系内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以宁波工程学院建环专业为例,剖析其发展定位、发展理念及发展路径,为相关专业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

二.内涵式发展目标

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需围绕各应用型高校优势和特色专业自身禀赋,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宁波工程学院建环专业成立于2002年,2006年正式招收首届本科生,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目前,浙江省仅有5所公办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为了彰显特色,建环专业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建筑学科发展方向,错位发展湿热气候建筑节能和绿色空调技术,差异化推进学科建设,培育专业特色。

与兄弟院校专业定位和不同,宁波工程学院建环专业贯彻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按照住建部建环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立足宁波、面向浙江,培养建筑环境控制、建筑节能和建筑设备智能化领域、适应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

三.内涵式发展路径

本专业以发展规划为目标,坚持以本为本,聚焦认证要求,对接产业需求,凝练专业特色,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

1.以本为本: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全面发展

精准人才定位,凝练专业特色。聚焦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工业化建造等转型新业态,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以建设一流应用型建筑环境本科为目标,科学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定位、能力层次、服务区域和就业岗位。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与应用知识整合于建筑环境形成及调控的知识结构之中,内化为建筑环境工程师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精细育人模式,打造专业亮点。以学生为中心,以OBE为导向,强化通识教育、工程基础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的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能够解决建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育人模式由“产教融合”向“科教协同”升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以增强学生获得感,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

精心设计载体,激活众创基因。实施素质学分、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开设创新训练和创业引导课程,全过程执行本科生导师和校友导师制,全力打造鲁班创新试验室和鲁班创业工作室,开设创业一条街,为学生初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地、经费和设备,构建形成大学生创客教育生态圈。同时,在学生宿舍楼内建好风华书院,开展文学、书画等人文素养的讲座和培训,营造校园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认证引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促进规范发展

遵循培养规范,重构课程新体系。首先,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分析知识与能力、素质的结构矩阵,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分解指标点要求,支撑达成度评价。其次,强化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以暖通空调、建筑冷热源等核心课程为中心的核层式课程群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和拓展课程的“三位一体”新体系。另外,适度增加建筑节能、BIM技术和室内环境科学等新业态内容,使建筑节能、空气品质等最新进展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聚焦金课建设,涵盖教学全过程。在原有合格课程基础上,整合建筑环境课程群和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群,循序渐进、凝练优化,使课程内容更精准有效。打造建筑冷热源、建筑设备自动化等核心课程“金课”,建设“宁工建环”公众号和“宁工绿色建筑”知识空间等在线平台,引导学生线上线下同步学习,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同时,将名师名课和业界精英引入课堂,丰富课程资源。推进项目化、探究式教学方法,加大过程化、仿真式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坚持目标导向,优化实践各环节。对标一流应用型本科要求,以“注重工程素养、突出工程应用、强化工程实践”为原则,科学安排“工学交替”实习实践,构建了基础实验教学、工程基础训练、综合运行实践和专业素质拓展等四个平台相互贯通的工程实践体系。同时,针对受安全、场地和设备等因素制约而未能开设的实验环节,开发了虚拟结合的建筑节能、锅炉运行、流体输配管网和空气污染物扩散等VR实验项目,学生们可身临其境般零距离操作,在趣味和新奇中实现了专业课程与工程实践的有机对接[1]。

3.对接产业:推动校企有机衔接,实现融合发展

深化資源整合,共创校园产业。破除专业界限,整合校内场地、仪器设备和人力资源,成立了建筑设计院、工程检测中心和监理公司等三大校园产业。通过政策倾斜和机制创新,共创的校园产业快速发展,效益提前突破千万。校园产业已成为教师工程能力提升的平台,成为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成为对接产业的窗口。校园产业为学生提供丰富实习岗位的同时,也使得实践成果和工程案例直接转化为教学素材,反哺教学一线,形成了浓厚的工程氛围。

深化产教融合,共建研发平台。本专业聚焦行业热点,对接产业需求,助力宁波入选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市,并以此为契机,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为行业编制地方标准、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美的空调共建研发中心,与奥克斯电气联合研制装备,与宁波建工成立研发联盟、共编教材、共设一体化课程,开展多层次合作办学,提高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深化校企合作,共享实践基地。依托地方产业,优化校内实践平台,做强拥有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节能工程中心,做大市级可再生能源工程中心,做精校级建筑节能研究所。同时,扩充校外大学生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协同中心,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教育,共享实践基地,实现校内校外双平台有机联动。

4.师资支撑:外引内培激发活力,追求创新发展

多元化、开放式的引进格局。全力筑巢引才,倾力打造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节能工程中心下设教学实验室外,还高规格建设了焓差实验室、地源热泵实验室、溶液除湿实验室、辐射空调实验室等科研实验室。以公开招聘、自主选聘和专家推荐等多渠道,吸纳优秀高层次人才,不断充实教师队伍,为专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格局。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多类别的精准培训,加快青年教师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提升业务水平。启动“双百工程”,有计划选派骨干教师赴名校访学、企业挂职、设计院兼职,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构建教学科研共同体,采取每周教学例会、隔周学术沙龙的运行方式,集中研讨、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凝心聚力,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

5.质量监控:长效运行持续改进,保障持续发展

以基础建设为重点,成立教学质量管理机构。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教学督导、教学秘书和学生信息员联合组成的专业教学质评小组,行使督促、诊断、指导职权,推动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民主化、规范化管理。

以过程监控为抓手,健全教学质量约束机制。定期开展常规教学检查、学生意见征询、专指委评估,不定期开展课堂巡查、专项检查、督导听课,动态关注教学过程。坚持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审核评估与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相结合,以评促建和凝练特色相结合,完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以持续改进为核心,加强教学质量标准监管。在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础上,构建专业持续改进闭环体系。结合地方需求,完善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整合,加大教改力度。组织召开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座谈会,分析反馈数据,系统梳理问题,持续改进质量。

四.内涵式发展成效

经过持续建设,本专业初步形成了“产教融合、节能贯通”的专业特色,在平台建设、教学质量、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1.专业建设上台阶

强化内涵,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在学校“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现代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突出应用、强调复合、重视外向、推进创新、培养潜力,推动各项事业发展[1]。历经近20年的发展和积淀,本专业建成为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宁波市优势专业和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是全国第39个、浙江省首个通过专业评估的建环专业,2019年顺利入选浙江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

强基固本,打造了优秀师资队伍。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较合理、工程素质水平较高,拥有省高校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师、省教坛新秀和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等优秀理论教师和企业经历的工程实践指导教师,團队入选了浙江省首批优秀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扎实,形成了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和健康上进的良好风气,入选了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教学质量上高度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遵循“融合与均衡”教育理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采取“教学引入节能理念、实验训练节能技能、设计体现节能效果、竞赛开展节能创新”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实施“专题设计载动、科研创新驱动、开放实验拉动、学科竞赛推动”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学与工程项目有机协调和统一[2]。教研论文被SSCI、EI权威收录,教学成果获宁波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教研水平有效提高。

加强质量监控,规范了教学管理。通过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督导制度、专业教师相互听课、教学全过程检查等措施,强化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规章制度建设,教学信息资料管理完善合理,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实施,获得住建部专业评估专家组高度认可。

3.科研服务上水平

立足区域气候,凝练了学科特色。深度聚焦南方湿热气候和属地特征,精细培育“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应用”重点学科,精心启动“绿色建筑为核心、区域特色为导向”学科战略,精准调整学科生态位[3]。围绕高湿环境下建筑热环境和室内空气污染等研究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的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丰富了湿热地区建筑节能基础理论。

主动服务地方,融入了区域创新。依托建筑节能研究所和可再生能源测评中心,积极参与重大工程攻关、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了建筑能耗统计、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和室内空气品质检测等技术服务,直接支撑宁波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工作,每年横向课题经费超千万,提升了专业的办学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宁波日报曾以“一所学院一座城”为题专版报道本专业的积极贡献。

4.人才培养上层次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提出“工程素养为核心、职业标准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节能工程中心实施,通过“引入注册工程师职业标准,构建真实的设计环境;瞄准节能减排的行业目标,提出真实的设计任务”,有效激发了本科学生设计、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潜能和创新基因[4],新模式、多阶段、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满意度评价中,毕业生反馈核心课程培养与需求匹配度较高,实际工程问题导向下的师生交流互动频率位居全校第3,高出全省本科平均10.3%,专业满意度持续上升。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动了学生高位成长。实施分类培养,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借助所属设计院、检测中心和监理公司等校园产业,依托“校内+企业”双导师制,让就业学生尽早适应职场环境,熟悉工作流程,成为技术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受企业欢迎的工程技术人才。第三方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分别对本专业的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学生就业率、考研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均居全省同专业前列,办学业绩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参考文献

[1]蔡伟,郭秀娟,王立娟.地方院校建环特色专业内涵式发展生态位战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2):27-28.

[2]蔡伟,谷伟,郭秀娟,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大学教育,2014,(6):104-105.

[3]蔡伟.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生态位优化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16,2(19): 8-9.

[4]蔡伟.“一体两翼、四轮驱动、节能贯通”的传热学教学模式[J].高教学刊,2016,(7):134-135.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编号:2017SB036);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180363)。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