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与策略
2020-09-06姜安琪孔凡贵梁宇晨李建新
姜安琪 孔凡贵 梁宇晨 李建新
摘 要:文章首先梳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的发展演变,提出教师应当具备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素养。其次,依据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教育认可度调查报告》,归纳出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在意识层面、文化层面和技術层面存在的问题与瓶颈。最后,提出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国家应当完善信息素养培养体系,建设信息素养硬件环境;学校应当营造信息素养养成氛围,推进信息素养培训工作;教师个人应当提升信息素养养成意识,发展自身信息素养技能。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在线教育 信息素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在线教育帮助学生居家学习,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部分教师排斥在线教育的新模式,不擅长手机和计算机应用程序的操作,教学过程中无法独自应对网络崩溃、平台卡顿、无法进入等故障,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探究其现状与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特征与框架
(一)内涵
信息素养概念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最早源于图书馆领域的文献检索技能,率先对此做出界定的是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他在1974年提到:“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20世纪80年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1982年,美国信息管理学家福瑞斯特·哈顿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处理问题和决策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所需信息进行标识、存取的水平。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综合能力。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指数式增长,通过计算机处理和传输信息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生产方式,信息素养逐渐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逐渐结构化、综合化。如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ACRL)提出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其中包括5条标准、22个成绩指标,即能独立决定所需信息的种类和程度,能够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够对信息及其来源进行评价和遴选,能够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目的,在信息利用过程中遵守相关的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大致起源于20世纪末,最早是由王吉庆教授在其著作《信息素养论》中对这一概念进行定义: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1]。之后,学者逐渐形成模型化的信息素养定义,如祝智庭在《信息教育展望》中将其定义为:“是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同时,他提出信息素养的五个方面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信息伦理道德[2]。可见,信息素养已经从传统的信息检索、存储的基本含义上升为一个涵盖广泛的综合性概念。
(二)特征
20世纪末,信息素养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适应日益变化的信息化社会,教师除了熟练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也应加快掌握信息技术的脚步。为提升信息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国研究机构和组织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估标准。1995年,美国教育科技委员会提出教师应具备三大领域的信息素养:一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概念;二是能够运用工具(如文字处理器、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表格系统、网络通信)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促进专业发展;三是运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来支持学科教学。20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研究所(ANZIIL)修正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提出了教师信息素养要素的框架,包括通用技能、信息技能、价值观与信念,这些要素会受到特定学科背景的影响。具体而言,一般技能包括问题解决、团队协作、团队沟通和批判性思维;信息技能包括信息搜寻、信息运用;价值观与信念包括信息伦理、社会责任和社区参与。[3]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将基于人类能力发展的三种教学素养(信息素养、知识深化、知识创造)与教师工作的六个方面(理解教育中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与评估、教学法、信息通信技术、组织与管理、教师专业学习)相交叉,创建出一个包含18个模块的教师信息素养框架[4]。2017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修订了《ISTE教师标准》(ISTE Standards for Educators)[5],其中包括技术操作与概念,学习环境和学习经验,教学、学习和课程,评估与评价,生产力和专业性实践,社会、民族、法律和人类问题。同时,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强调要注重培养教师对数字工具的应用效能,从关注技术自身向关注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转变,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要注重数字化学习的学生驱动,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或技术技能传授转为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则从知识权威、资源的主要供给者向教学辅助者、协作者转变,最终形成以学生驱动为主的教学方式。[6]
(三)框架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中小学校也在积极探索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紧密联系,而中小学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应首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标准和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台湾学者发起了一项研究,通过专家讨论和技术调查的方法,就教师信息素养的定义、框架和项目进行公开讨论,最终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三个维度:信息知识、技能、意识。在信息知识方面,教师应该能够理解信息的性质并能够评估、解释、组织、综合信息;在技能方面,教师应具备利用工具和系统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和传播的能力;在意识方面,应该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增强教学效率的价值和力量[7]。苏纳加对法国与日本的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做出比较研究,在现存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指出应包括基本信息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社交网络技能、保护信息隐私等因素[8]。萨曼莎在研究中用iSkills量表评估了职前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确定了7个信息领域的教师技能——理解并阐明信息问题,收集、检索信息,评估材料的权威性、相关性,信息的管理,运用数字工具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在数字环境中调整、应用、设计或构建信息,传播针对特定受众的信息[9]。本文根据以上国际相关标准和国内外研究,提出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信息化能力、信息道德四个要素,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敏锐的信息化意识。中小学教师必须主动学习先进的信息化教育理念,对信息、教育信息化、信息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其一,平台化思维——中小学教师要掌握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化思维,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以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弥补教师之间跨时空距离的交流障礙。其二,碎片化意识——便捷的移动应用程序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碎片化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线上平台等发布信息资源,实行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其次是丰富的信息化知识。信息化知识是指教师对信息学知识的了解和对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包括有关信息的概念、信息相关技术等。其一,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网络基本知识——了解各类信息工具的原理, 进行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 并能应用于教学过程。其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未来——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先导因素,中小学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面貌的改变,及其发展前沿和未来趋势。
再次是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是指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的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其一,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工具获取最新的优质教学资源,并能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其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学生学情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其三,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参与校本和区域教研活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其四,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新媒介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五,教师能正确分析和解读教学过程与结果数据,调整信息化教学策略。
最后是信息道德。面对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小学教师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按照法律法规和信息伦理道德使用信息技术,注重信息安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隐私,传递有利于社会和学生发展的信息。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教育认可度调查报告》,表明中小学教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有一定认可度,总体得分为3.32分(5分量表),相比传统教育模式,教师认为在线教育在交流便利、课堂呈现、学生认可、教学效果等8个维度都较有优势[10]。陈卓有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效果的调查显示,超半数(59.79%)的研究对象认为这一模式能够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而40.21%的师生认为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可以看出此次疫情中大范围的在线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如人意,但在调查中认为“疫情过后还会继续使用在线教学方式”的人数占85.93%,可见师生对目前教学效果并不完美、支持措施尚不完善的在线教学模式仍抱有极大的期望。[11]
2019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61亿人,市场规模约为4041亿元,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在线付费意识逐渐养成,线上学习体验和效果的提升使得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12]。在线教育不仅是疫情防控期间的需要,也是今后深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是大势所趋。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次疫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促使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以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本文基于已有文献与相关调查结果,将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意识层面:中小学教师信息意识欠缺
信息意识作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信息素养的养成不可或缺。余胜泉认为,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决定着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敏锐程度[13]。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的敏感性、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和数据意识[14],以及信息质疑意识和信息责任感。一些教师并未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和重要性,对信息技术缺乏敏感性和开放性,然而开展在线教育,实施在线课程正需要这种信息的敏感度和高度的信息意识。此外,一些年轻教师虽然善于接纳新鲜事物,但由于对数据的敏感程度不高,而不能筛选出有利于培养自身信息素养的信息,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胡钦太、刘丽清和张彦在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教师缺乏信息批判意识,在被调查的252所中小学中,仅18.1%的教师对网络上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表示质疑[15]。信息意识还要求教师能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健康使用信息资源,然而当前教师在线教育停留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掌握网络教学技术的层面。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可划分为两种来源形式:一是自下而上来源于教师自身的需求,二是自上而下来源于国家或时代的需求。当下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来源主要是由于国家或时代的需求,而自身需求较低,这一矛盾会引发教师认知冲突,导致信息素养的培养困难重重。
(二)文化层面: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知识储备不足
信息知识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信息知识包括信息基本知识、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教学设计知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知识。李兆义在对宁夏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中发现,47.7%的教师表示对信息技术指导教学的理论熟悉,58.2%的教师表示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熟悉[16],他指出,宁夏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知识储备水平处于中下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大部分教师在在线教育经验缺乏、线上授课、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加入了在线教育的行列。在教学设计、应用和实施中难以真正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知识相融合,不能充分理解网络直播课堂与传统课堂教育不同的互动方式特征,以至于还未充分挖掘“随堂练习”“及时反馈”“在线交流”等网络互动的优势,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信息素养的缺失使得教师不能借助网络获取更多教学资源,增进教学效果,提升自身专业发展。
(三)技术层面: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能力欠佳
信息能力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关键。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造能力、评价管理能力、整合交流能力等。当前在线教育中,多数教师使用的是直播教学的方式,然而教师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对于直播平台、工具和软件的使用,由于先前技术储备不足,对于这些设备不够熟悉,以至于在直播教学中状况百出。李兆义在研究中发现,仅有50.4%被调查的教师对于文字处理软件(word)、演示文稿软件(PPT)的使用是熟悉程度,仅有7%的教师对于微课制作软件表示熟悉[16]。同时,中小学教师对于网络资源的搜集与学习的使用率偏低,教师信息获取能力有待提高。信息能力敏感度不够使得教师无法依据信息数据及时对学生个体进行诊断与分析。除了技术掌握方面的障碍,如何促进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增强教师、学生、信息资源之间的互动,以及提升师生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都是当前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面临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育信息化实施了不同的举措,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建设、西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三通两平台、一师一优课等工作,但从实际收益来看,目前对这些项目和计划做出评价还为时尚早。在信息能力的培养中最常见的情况是投入与产出比较低,究其根本就在于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尤其是教师借助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方向转变[17],这表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注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国际上对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颁布了一系列教师素养评估框架与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于2008年颁布了《ISTE教师标准》[5],以推进信息化应用、促进教师发展和改善学生学习为目标,从促进学生发展、信息化应用榜样、专业能力发展和领导力发展四方面提出教师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对教师的信息技能进行了详细界定。2010年,北美在线学习理事会(NACOL)制定了《网络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网络教学中教师的学历、信息技能、信息化教学与评价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界定。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从教学工作的进程对标准进行设计,要求教师具备基础的技术素养,设计、开发信息化工具或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最终实现自身发展[18]。基于当前中小学教师在线教育信息素养的现状,依据信息素养测评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国家:完善信息素养培养体系,建设信息素养硬件环境
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标准与指标缺失的现状,国家应当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详细研读国际已有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框架与标准,制定出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标准,依据标准构建未来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体系。此外,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一定硬件环境的支持。网络环境、智慧教室、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信息化硬件设施的配置能为在线教育教学方式的扩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引入大数据分析软件并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力度,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够用”和“共享”的教学资源,并以此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整合[19]。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培训过程中离不开技术团队的帮助,建立一支技术精湛、爱岗敬业、职责明确的信息技术团队至关重要,学校在培训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寻求帮助,教师在自学中遇到困难也可自主寻求帮助。
(二)学校:营造信息素养养成氛围,推进信息素养培训工作
创设良好的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氛围可以引导和鼓励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因此,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引导,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将掌握信息知识和学习信息技能作为教师聘任、年终考核的参照,定期开展讲座、信息技能交流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教師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此外,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运用行政手段和约束机制,激励中小学教师参与学习。[20]
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一般是短期的培训,由省、市统一安排,并且对教师实际现状的关注较少,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因此需建立以学校为单位的培训体系,并整合当地特色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当充分利用已有大数据平台,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训内容,加强信息理论知识、学科整合知识的学习,采用实例操作、网络进修等多种形式,对培训的教学效果、存在问题进行记录以便培训结束后分析研究,以此实现良好的培训效果。在培训中以及日常教育活动中构建教师共同体,对于信息素养的提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教师共同体就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愿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职业成长的教师团体”[21]。教师共同体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通信软件、移动终端等交流手段,在培训后或者教学活动结束后,自发地进行信息、知识、经验、成果的共享和交流,形成教师间的良好互动,有效地解决培训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增强教师获取信息、分享信息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三)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养成意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教师要转变两个意识:一是提升信息素养的意识;二是转变传统师生观的意识。教师自身需要意识到教育信息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身思维,跨越思维障碍,认识到提升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事关在线教育质量乃至中华民族的人才培养,必须增强责任感,主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当随之而改变。信息时代提倡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资料提供者和评价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22]。教师应当提高研究意识,主动探寻学生在网络直播课中沟通、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和特征。
在有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之后,教师就要积极主动参加培训、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在培训与学习中加强信息知识积累,提升相关信息技能。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灵活融汇信息知识和技能,以提升教学效率。信息“碎片化”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碎片时间,扩展学习广度。此外,教师要拓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能够形成在四元空间整合问题、资源、工具、活动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能够利用大数据提供的评价积极调整各自的分工[23]。反思对于教师新素养提升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反思自己对新知识核心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信息技能的教学价值,以此不断发现问题,有针对地学习,完善自身信息知识和技能。
知识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道德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在获取、使用和传播信息的活动过程中以心理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感和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道德关系[22],可以说信息道德是个人信息素养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尤其是中学教师肩负着引领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任,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高度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
在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引导学生”,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教育的研究者,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教师应当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强化信息意识,注重信息知识积累,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能,并将信息知识与技能融合在学科教学中,以全面提升自身信息素质,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37.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15-216.
[3]BUNDY A.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J]. Principles, standards and practice, 2004(2):3-9.
[4]UNESCO.UNESCO 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EB/OL]. (2013-04-14)[2020-04-19].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13475.
[5]ISTE. ISTE standards for educators[EB/OL].(2019-06-05)[2020-04-20].https://www.iste.org/standards/for-educators.
[6]冯仰存,钟薇,任友群.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新标准解读与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1):19-25.
[7]WEN J R, SHIH W L. Explor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e standards for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3): 787-806.
[8]SUNAGA K.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France and Japan[J].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ibraries, 2019, 6(2): 209-216.
[9]GODBEY S. Testing future teachers: a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of factors impact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J].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018, 79(5): 611.
[10]光明網.新冠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教育认可度调查报告[R/OL].( 2020-04-13)[2020-04-20].https://edu.gmw.cn/2020-04/13/content_ 33736912.htm.
[11]陈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江苏高职网络教学工具调查与分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13-17.
[12]艾瑞咨询.2019-2020年中国K12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EB/OL].(2020-03-30)[2020-04-23].https://www.iimedia.cn/c400/70467.html.
[13]余胜泉, 王铁军. 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20):39-41.
[14]李兆义.“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结构及培养路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40(12):97-103.
[15]胡钦太, 刘丽清, 张彦.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11):22-25.
[16]李兆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固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59-65.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 334188.html,2018-04-18.
[18]吴砥,周驰,陈敏.“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56-63,108.
[19]郑小军.背景解析与文献梳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上)——职业院校教师的视角[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11(5):51-61.
[20]李兆义. 固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6(3):103-107.
[21]薛小明,高峰. 论教师共同体[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12):66-68.
[22]邓格琳.提高信息素养:小学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J]. 人民教育, 2013(11):47-49.
[23]于晓雅.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解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9(8):70-75.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