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2020-09-06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一、全球数字公民教育中心旨在促进数字公民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席教授,感谢您接受我刊的采访。据悉,2019年5月,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全球数字公民教育中心,建立该中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席酉民:在数字时代之初,互联网是一个人们在空闲时可以去浏览、访问的地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类新兴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如今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学习、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个体或机构在互联网时代都扮演着“虚拟”的角色,进行各种虚拟活动,如数字化产品生产、线上购物、社交活动等。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数字技能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更好地成为一个“数字公民”,而这些技能就是数字素养。随着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的出現,合理利用数字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需求不断增加。网络空间发展潜力的完整性基于数字用户对全球数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这种认识为公民提供了道德框架,以及规范思想和行为的“参与规则”等社会契约。
为了实现互联网生态系统和数字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培养公民的规则意识和在数字社会的参与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公民和如何推广全民数字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下面临的巨大挑战。这需要一个能够提供教育、研究、知识转移和团队协作的平台,使个人、实体和国家能够接受参与式数字公民的概念,传播全球数字公民理念,将诚信融入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工作中,并争取所有人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机会。
西交利物浦大学全球数字公民教育中心(GDCC)旨在促进数字公民的培养,并搭建教育、研究、知识转移和协作的平台,传播全球数字公民理念,协助完善互联网应用伦理体系与行为准则,助力提升大众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让数字技术在全球语境下得以更加合理、规范、充分地使用。
二、我国学生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路径
《世界教育信息》:我国学生的数字素养现状如何?数字化时代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应该怎样培养这些能力?
席酉民: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截至2018年12月,使用网络的用户人数已达到8.29亿,普及率达59.6%。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大,达到25.4%[1]。对于当代学生来说,他们的生存环境已经与数字化环境高度重叠,数字化的生活环境对他们产生了多维度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性格等。
根据学者的调研,目前我国学生的数字素养呈现以下5个特征[2][3]。一是拥有信息技术设备的比例高,获取信息渠道以智能手机为主,计算机排第二位。二是大学生在获取学业相关信息时主要依赖于网络搜索引擎,对于学校图书馆和学术类网站的使用率较低。三是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及基础知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网络社交也非常普及。四是与数字信息安全相关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五是对网络暴力有比较正确的认知和应对,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远离或者举报等方式;对于网络原创信息的版权问题,仍有近一半学生没有关注过或认为应该被分享。
目前,国际上对数字素养有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联合国等组织发布了相关数字素养培养框架,各国的培养框架亦各有侧重。根据联合资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的研究,总体来看,国际上对数字素养的认知包含六大能力。一是精通信息通信技术(ICT)。二是具有信息、数据和媒体素养。三是具备数字创作、创新和数字研究的能力。四是具备数字通信、协作和参与能力。五是具备数字学习和个人/专业发展的能力。六是具有数字身份管理和数字健康能力。
要提升数字素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注重数字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应针对学生需具备的六大能力系统地开发数字公民教育课程,将数字公民教育内容纳入教育规划与育人目标中[4],整体性和连贯性地设计并实施数字公民教育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字素养及相关的行为规范。
二是打造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生态圈。向各阶层人士普及数字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关实践,加强数字公民素养在各社会阶层的宣传力度及行为规范,充分利用各种开放教育资源,与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相关宣传项目或合作项目协作形成数字公民素养的网络学习空间或建立学习共同体,营造健康的数字环境。
三、确保学生负责任、有意义地开展数字活动
《世界教育信息》:信息化带来了伦理的挑战,您认为应该如何在普及数字素养的同时应对伦理问题?
席酉民:信息化时代的伦理问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在技术维度以外,我们希望学生可以负责任、有意义地开展数字活动。
广义上讲,伦理是公民教育包含的内容,包括唤起个体的责任和权利,了解并明确自己的存在和生活方式与社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关系和意义。具体到数字化层面,学校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公民教育,包括预防网络欺凌,保护数字隐私和数字安全,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利与义务,使其学会保护隐私和名誉、管理好网络足迹等。
加拿大数字与媒体素养中心发布的《数字素养教育框架》将数字公民教育作为数字素养的核心,其中包括七大能力。一是伦理与同情,指学生在数字环境中面对网络欺凌、分享信息、获取音视频版权问题时,可以进行相关道德判断并做出科学的选择。二是隐私与安全,指学生在线管理隐私、声誉和安全的基本技能。三是社区参与,指学生理解他们作为数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网络空间中遵循社会规范,并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社区活动。四是数字健康,指学生可以管理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平衡网络和现实生活,了解健康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差异,保护自己的在线身份。五是消费意识,指学生能够在高度商业化的网络环境下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阅读并了解网站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的含义,以建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六是搜索与确认,指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有效搜索到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并评估和验证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七是制作与整合,指学生可以创建数字内容,并在尊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借鉴、使用他人发布的内容;同时,能够利用数字和网络平台与他人协作,实现内容的整合与创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