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字化教师: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解读与启示
2020-09-06郭府宁宛平王佑镁
郭府宁 宛平 王佑镁
摘 要:数字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数字素养,以应对技术整合教学和学习的挑战,帮助学生在数字社会中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的六个领域及其发展阶段模型,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数字素养,为评估和发展教育工作者的数字教学能力提供支持,培养数字化教师。同时,文章针对我国数字教育发展现状,提出若干建议,为我国构建本土化的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提供参照。
关键词:数字素养 数字化教师 数字教学能力
一、欧盟数字素养框架的发展历程
数字技术的普及对个体的人际交流、工作生活、知识建构、信息获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改变,可以说,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代青少年生长在一个数字技术无处不在的世界里,需要学会批判性和创造性地使用数字技术,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有必要具备相应的数字素养,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潜力,加强数字化教学和学习,为学生在数字社会中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数字素养是由信息素养发展演变而来的。1974年,保罗·祖科夫斯基(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是指运用信息工具进行问题解决的技能。1987年,信息学家帕特丽夏·布雷维克(Patrieia Breivik)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在了解并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价值进行鉴别、选择和获取信息渠道、掌握和存储信息的基本能力。1994年,约拉姆·艾希特-阿尔卡莱(Yoram Eshet-Alkalai)首次提出数字素养的概念,认为数字素养应该包括五个领域:图片/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情感素养。艾希特-阿尔卡莱认为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的人类必备技能,具有整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同时,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素养。
2010年5月,欧盟发布了为期5年的“欧洲数字议程”,并确立面向全民的数字素养框架,其包括五个维度——素养域,具体素养,能力水平等级,知识、技能与态度和学习或工作中的应用[1]。2013年,欧盟正式制定核心素养框架,该框架提出了21世纪欧盟公民需具备的8种素养,其中就包含数字素养[2]。为提高公民的数字素养,2017年,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在《政策科学报告》中针对现实需要,提出了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DigCompEdu)[3],该框架旨在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数字素养,使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能够全面评估和发展其数字教学能力,并促进教育领域的创新。该框架提供了具有共同语言和逻辑的参考标准,旨在帮助国家、区域和地方共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数字素养,激发他们的数字素养不断更新、迭代。
二、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的六大领域
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以欧盟教育和文化总局(Directorate General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e)开展的教育工作为基础,就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的主要领域和内容达成共识,进而确定了每个领域的数字能力发展的阶段。数字资源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学习者为中心这四个领域是框架的核心部分,这些领域列出的能力详细说明了如何设计、实施和评估教学,并指出数字技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面的潜力,共同解释了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数字化教学能力。该框架提出教育工作者需要一套适合其专业发展的数字素养框架,以便能够利用数字技术的潜力来加强和创新教育。该框架以共同的领域和发展阶段作为起点,为国家或地方各级制定、比較和讨论发展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提供基础。
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涵盖6个领域、22种能力,集中在教育工作者职业活动的不同方面,并阐释了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数字化教学能力(见图1)。该框架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数字化教学的含义,评估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开发有效、包容和创新的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教育工作者需要清楚地向学习者展示自己的数字能力,并引导他们创造性和批判性地使用数字技术。
(一)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交流、协作和专业发展
在专业发展领域,教育工作者的数字素养体现在他们不仅能利用数字技术加强教学,而且能通过数字技术与同伴、学习者、家长等进行教学互动,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组织合作教学的不断创新。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领域包括组织沟通、专业合作、反思实践、利用数字资源促进职业持续发展四个方面。
教育工作者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加强与学习者、家长的沟通交流,改进教学组织沟通策略;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利用数字技术与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合作,分享和交流已有知识经验,协作创新开发教学策略;在教学结束后,教育工作者要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数字资源不断自我提升。
(二)适应资源多样性,有效选择并开发数字资源
教育工作者目前面对大量的数字教育资源,适应这种资源的多样性,有效地选择最适合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者群体和自我教学风格的资源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在合适的教学资源与学科课程间建立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添加,开发相应的数字资源支持教学。同时,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和管理数字资源,必须要遵守版权规则,保护敏感内容和数据。数字资源领域包括选择资源、创造和修改资源、管理共享和保护资源三个方面。
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情景、学习方法、学习者群体等因素,对数字资源和技术进行评估和选择;在教学准备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要对已有的数字资源进行修改,在利用可使用的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在分享给学习者和家长数字资源时,要做到遵守数字资源的版权规则,了解开放许可证的使用规则,同时对敏感的数字资源(如个人信息、学生成绩等)进行保护。
(三)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使用数字技术的重要目的在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育教学转变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数字技术可以凭借多种不同的方式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策略。然而,无论选择何种教学策略或方法,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根据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和环境有效地使用数字技术,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目的。数字化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是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他们逐步实现自主学习。教与学领域包括教学过程、对学习者的指导、促进学习者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四个方面。
教育工作者针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和环境对数字技术进行设计、规划和实施的过程,在合理使用数字资源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应该自主创新并设计实验来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自己的数字教学策略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加强与学习者的教学互动,为学习者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协助;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数字技术培养学习者的协作学习精神,使学习者能够自主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协作学习;作为引导者,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使学习者能够规划、监控和反思自己的学习,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调整教学安排。
(四)完善已有的评估方法,开发新的评估方法
评估可以促进教育创新,也可能成为教育创新的瓶颈,因此在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加强现有的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利用数字技术来开发新的评估方法。此外,在教育中使用数字技术,无论是用于评估、学习、管理或其他目的,都会产生关于每个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大数据,要学会分析并解释这些数据。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直接监测学习者的进步,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评估和调整他们的教学策略。评估领域包括评估方法、分析数据、根据反馈调节教学策略三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提高教学评估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夠有效地选择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数据,全面而批判性地分析数据,为教学及时提供反馈的依据;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收集的数据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馈调节,利用数字技术使学习者和家长能够理解教学反馈。
(五)促进学习者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教学
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之一是数字技术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能够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数字技术还可以通过提供适合每个学习者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需求水平的学习活动,支持个性化教育,但同时必须注意不要加剧现有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如数字资源获取不平等。个性化教学领域包括可获取性和包容性、个性化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
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使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解,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源,提供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在此基础上,要能够确保所有学习者都能平等地获得学习资源;在传授学习者知识的同时,要利用数字技术培养学习者对某一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习者深度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六)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习者的数字素养
传授学科知识只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而培养学习者的数字能力才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习者的数字素养,帮助学习者真正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成为一名数字公民。学习者需要提升信息和媒体素养、数字交流和协作、设计和创作数字资源、合理使用数字技术、解决数字问题五个方面的素养。
首先,在信息和媒体素养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习者表达自己信息需求的能力;提高学习者在数字环境中搜索数字资源,组织、分析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同时能够判断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其次,要培养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和负责任地使用数字技术与同伴进行交流、协作的能力;鼓励学习者在学习、作业、评估等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来表达自己,在正确引用版权和许可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格式修改和创新数字资源。再次,教育工作者要保证学习者在使用数字技术时的身心健康,培养学习者安全和负责任地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最后,教师结合学习、作业和评估等方面,引导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技术问题,创造性地将技术知识转移到实践中。
三、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发展的六个阶段
该框架中提出了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评估和发展其数字的能力,它概括了教育工作者数字能力发展的六个不同阶段,以帮助教育工作者确定应采取哪些具体步骤来提高他们目前的教学水平(见表1)。
在新手(A1)和探索(A2)阶段,教育工作者吸收新的信息,进行基本的数字教学;在整合(B1)和专家(B2)阶段,教育工作者对已有的数字教学实践加以归纳、应用、进一步扩展和构建;在领导(C1)和先驱(C2)阶段,教育工作者开始传授教学知识,批判性地分析现有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新手和探索阶段
在新手(A1)阶段,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数字技术在促进教学和提升教学实践方面的作用,但在教学中对数字技术的使用较少,仅用于课堂管理或组织沟通。在此阶段需要指导和鼓励教育工作者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并在教学方面运用其现有的数字能力。
在探索(A2)阶段,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数字技术的潜力,并有兴趣对数字技术进行学习和探索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他们在教学中已经开始使用数字技术,但仍达不到全面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此时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同伴或榜样的指导,逐步融入数字技术教学。
(二)整合和专家阶段
在整合(B1)阶段,教育工作者能够在不同教学环境中使用数字技术,并能够创造性地把教学经验、教学数据运用到教学的其他方面。但他们仍处在了解教学工具在何种情况下最有效,并将数字技术与教学策略和方法相结合的阶段,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和反思,在协作探究和分享交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成为专家。
在专家(B2)阶段,专家可以创造性和批判性地使用数字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学习者群体的数字技术,对新技术持乐观包容的态度,并不断了解不同数字技术的优劣。专家学者能够设计实验并开发新技术来巩固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领导和先驱阶段
在领导(C1)阶断,教育领导者能够高效利用数字技术来加强教学实践,凭借充足的教学经验,针对特定教学环境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同伴交流学习等方式不断反思和完善。此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是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来源,是教学知识的传授者。
在先驱(C2)阶段,教育工作者能够对现有的数字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提出质疑,他们希望对已有技术的缺陷进行改进,并且能够主动进行教育创新,在设计实验研究新技术以及开发新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这一阶段的教育工作者领导教学创新,是年轻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四、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的特点
(一)重视教育工作者协作能力培养
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中多次强调交流协作对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数字素养框架专业发展领域指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重视与学生、家长等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及时地做好交流反馈,调整学习计划。从评估模型中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在对教学活动有了一定的实践积累后,要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数字素养。
(二)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性
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中强调了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地使用数字技术,达到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目的。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各种技术的变革对学习者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其自身角色转向引导者和促进者,要注意培养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者的数字素养。学习者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一个“积极地从所发生的事件中寻求意义的创造性过程”[4],这对于学习者迅速适应数字时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突出强调教学创新
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在六个领域中多次提及教师要进行教学创新,包括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方面。从评估模型中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最终的发展目标都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欧洲于2011年就开始实施“提升欧洲创新课堂教学实践”项目[5],教育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是在教学中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开展独特的教学活动,欣赏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随着核心素养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有能力精心设计并实施创新教学法,2017年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针对创新教学法连续发布了四份探讨教师教学法知识、教学法的作用与创新实施的报告并提出了创新教学法“5C”框架。[6]
五、启示
(一)制定具有层级性的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
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从多个领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详细准确的评估标准,是一种多维立体结构:既有横向的领域分析,也有纵向的水平评估标准,这种结构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可操作性较强。在借鉴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时也应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数字素养发展仍停留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内有学者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相结合,把数字能力概念框架映射至教育领域,重构其构成要素,建立数字能力的整合模型[7]。2016年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制定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育者、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这为我国数字素养框架的出台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政策依据。教育部门要根据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的具体特征,在听取一线骨干教师等方面的意见后设计实施相应的培养方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数字素养。同时可以开展网络平台教学模式,方便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和学习新技术,在实践后可以在线交流和分享教学感受,做到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交流协作能力。
(二)培养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跨学科领域的素养观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颁布的《教育者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赋予了教育工作者一个学生的角色[8],在数字时代发展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对新技术进行学习,考虑如何将现代技术与教学课程进行融合,使课堂教学效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以便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能夠利用技术将数字素养相关内容融入学科教育之中,逐步形成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跨学科领域的素养观。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科课程性质,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学科融合,真正做到把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教授学科知识相融合。欧洲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将数字素养与外语教学相融合,在数字素养视角下进行外语教学创新实践,让学生在提升语言水平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数字素养。[9]
(三)提高教育工作者数字安全意识
当前国内有关数字素养研究中,对于安全意识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10]。随着数字资源共享逐渐变成教学的重要环节,教育工作者将数字资源分享给学习者和家长时,能否遵守数字资源的版权规则,对敏感的数字资源(如个人信息、学生成绩等)能否得到保护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优化信息化网络安全环境,确保网络教育环境的安全与可靠,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联通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加强国家或地方设计网络安全课程,对教育工作者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的安全意识进行培养,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做到合法使用资源,有效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四)重视数字素养教育的均衡发展
受地域、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亟待解决。在国家层面要加大政府、教育部门、市场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改革方案、课程标准设计、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教师信息化水平等因素都需要多方合作共同解决。我国颁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指出,教育现代化要求加快优质资源共享,到2022年基本建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因此多方教育相关者应该共同合作发展,打破地域限制,缩小不同贫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数字资源获取差异,提升社会公民的数字素养。
(五)强化学习者数字素养发展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开展的关于信息科技教育应用的研究显示,发展学生数字技术技能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11]。因此,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学习者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学科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创作数字作品,参与关于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数字素养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或研究项目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字化问题解决、同伴协作交流、合理搜集资源并进行资源共享的过程,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模式。通过培养公民的数字素养,提高公民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者在数字社会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European Commission.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Council,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and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a digital agenda for Europe[EB/OL].(2010-05-19)[2019-11-24].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qid=1594181454257&uri=CELEX:52010DC0245.
[2]FERRARI A. DigComp: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and understanding digital competence in Europe[EB/OL].(2013-10-09)[2019-11-24].http://ec.europa.eu/publications/pub.cfm?id=6359.
[3]REDECKER C. 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EB/OL].(2017-11-29)[2019-11-24].https://ec.europa.eu/jrc/en/digcompedu.
[4]CANDY P.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M].California:Jossey_Bass.1991: 186-188.
[5][9]牛阿娜,鲁士发.数字素养视角下欧洲创新外语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9):125-129.
[6]金琦钦,丁旭,盛群力.教师如何变革教学——OECD创新教学法“5C”框架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4):25-32.
[7]王佑镁,杨晓兰,胡玮,等.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概念流变、构成要素与整合模型[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3):24-29.
[8]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 standards for educators[EB/OL].(2018-10-09)[2019-11-24].https://www.iste.org/educators/for educators.
[10]任友群,隨晓筱,刘新阳.欧盟数字素养框架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5):3-12.
[11]罗陆惠英.信息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国际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 2010(1):83-90.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