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中美应用差异的四大原因分析

2016-11-19谢贵兰

中国远程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在线教育慕课高等教育

【摘 要】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以下简称“慕课”)在美国备受重视并且得到稳步推进和多元发展,在中国也得到高度重视,但现实整体推进缓慢。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应用慕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多困难,也发现效果似乎并不那么理想,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由中美在知识产权保护与资源共享方面的差异引起的: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了资源共享,这是慕课得以在美国出现并迅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致使人们不太愿意共享资源,这成为制约慕课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瓶颈。二是由中美教育文化传统与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差异引起的:美国的素质教育文化传统、学生主动的学习习惯和班级规模小等因素更适合慕课的推广应用;中国的应试教育文化传统、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和班级规模大等因素影响了慕课的“本土植入”效果。三是由中美在网络教育技术发展水平与其受重视程度方面的差异引起的:美国教育技术发展水平高,受重视程度高,教育网络环境发达,成为推动慕课在美国发展的技术支撑;中国教育技术发展水平低,受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网络环境较差,成了慕课在中国发展应用的技术瓶颈。四是由中美在高校管理体制与对教学重视程度方面的差异引起的:市场主导的高校管理体制以及对教学的重视决定了慕课在美国得到稳步推进和持续创新;政府主导的高校管理体制以及教学不太受重视决定了慕课在中国高校中的实际推广应用总体进程缓慢。

【关键词】 慕课;在线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9—0027—05

慕课在美国备受重视并且得到稳步推进和多元发展,在中国也得到高度重视但现实整体推进缓慢。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应用慕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多困难,也发现效果似乎并不那么理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本文将从知识产权保护与资源共享、教育文化传统与学生的学习习惯、网络教育技术发展水平与其受重视程度、高校管理体制与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这四大方面的原因来展开讨论。

一、慕课中美应用现状的差异

(一)慕课在美国备受重视并且得到稳步推进和多元发展

“2014年世界范围内提供慕课的大学已经超过400所,共提供了超过2,400门课程,与2013年相比翻了一番,在排名前25的美国大学中,有22所已经提供了免费的慕课。”(杨满福,2015)另外,斯隆联盟(Sloan Consortium)从2002年到2013年每年都发布在线教育调查报告,这一系列调查报告显示了美国在线教育在宏观上呈稳定发展态势。“其一,在线课程注册学生数持续增长。在线课程注册学生数占整个高等教育注册学生数的比例从2002-2003学年的9.6%增加到2012-2013学年的33.5%,而同期美国高等教育注册学生增长率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负增长。其二,近七成教学主管认为在线教育是院校发展的长期发展战略。其三,在线教育学位颁发逐渐增多,近九成院校提供在线课程,六成多院校提供在线学位。”(朱永海,等,2014)美国11年间在线教育的稳步发展也为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在慕课发展的基础上,现在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如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MOOR(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DOOC(分布式开放写作课)、MOOL(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等。(杨满福,2015)

(二)慕课在中国也得到高度重视,但现实整体推进缓慢

中国一流大学自2013年以来纷纷筹建自己的慕课,也积极加入国际著名的慕课平台。中国目前的慕课平台至少有17个,有点让人眼花缭乱。部分知名高校还成立了慕课中心。“汉语课程在国际慕课总量中已经排到了第四位”。(杨满福,2015)情况看似非常喜人,但是对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还处在听过或者看过慕课而未做过的阶段,或者说还处于观望而非实践的阶段。对于已经进入实践阶段的学校和教师,则感到困难重重。比如,对于具体教师的实际教学来说,量多质优的免费慕课教学资源是必需的。但网上现有的教学资源不一定刚刚契合自己所讲的课程,即便选用的教材一样,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一样。自己录制视频则会面临时间、技术、网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比如,很多学校和家庭无法提供应用慕课所必需的教育技术和网络环境。而且,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教师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上的讨论时间?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和探究式学习?如何设计有层次和有梯度的作业?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被动学习的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行为的改变远比观念的传播困难得多。总的来说,慕课在中国也得到高度重视,但现实整体推进缓慢。

二、慕课中美应用差异的四大原因分析

(一)中美在知识产权保护与资源共享方面的差异

“知识产权保护是资源创造的源动力,是全社会知识共享的基础保障”。(张小红,等,2014)慕课的出现首先得益于创新大环境的激励,而这种创新大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否完备决定了人们是否愿意分享、是否乐于分享、是否敢于分享。而分享将带来知识和技术的持续创新以及人类的进步。在这一方面,中美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1. 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了资源共享,这是慕课得以在美国出现并迅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的地位。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热情,保护了人们的创新成果和利益,使得人们愿意、乐于也敢于通过慕课等形式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成果。在这一方面,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做了一个开创性的贡献,他们提出的CC协议为慕课等在线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可持续发展扫清了知识产权的障碍。“这一协议在鼓励使用其作品时又通过宣布保留部分权利来保护他们的作品”(杨满福,201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免费的慕课资源不断涌现,量多质优,促进了慕课的发展。

2. 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致使人们不太愿意共享资源,这成为制约慕课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瓶颈。

中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保护力度不足,无法有效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制约了人们的创新激情和共享意愿,也制约了慕课等在线教育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慕课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大量的微视频和微课等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从哪里来?由哪些人提供?能在多大程度及范围内得到共享?不是取决于中国是否有共享理念或文化而是取决于利益。我们可以从我国的教育质量改革工程得到一丝警醒。教育质量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将全国优秀教师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享,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但是教师的教案、PPT课件、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均属教师赖以生存的“秘密武器”,是他们的长期积累和创造,投入了巨大的成本,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属于“我的”知识。“而我的知识心理所有权会阻碍教师共享知识,即便分享可能会获得一些尊重和心理满足,但这些心理上的收益可能小于共享付出的代价”(刘人境,等,2013)。所以,我们在精品资源课程网站上看到的往往不是精品而是赝品,真正的精品被雪藏起来了。国家投入大量人财物做的教育质量改革工程收效甚微。导致这种结果的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缺乏共享文化而是因为利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致使人们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不愿意共享真实知识。有人可能说美国有CC协议,我们也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知识产权协议》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来保护权利人的利益。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显然这些保护是远远不够的。现实中知识产权案件维权成本高,赔偿数额少,不利于创新和共享。这是慕课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知识是员工的个体资源,除非员工自己愿意分享知识,否则无法达成共享目标”(张晓东,等,2012)。如何使员工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呢?现阶段需要恰当的激励。慕课的推广应用急需量多质优的微视频和微课等核心教学资源。如何增强人们的共享意愿呢?至少有三种方式:其一,就是拥有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并得以有效实施,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二,互认学分、互相提供在线课程。目前在中国部分高校中已开始实施。其三,就是将发展慕课等在线教育所需要的微视频和微课等核心资源作为一种考核评价指标。就像评职称靠科研论文、著作和项目一样,以后评职称加上慕课等在线教育资源。在何种级别的网站上发表几门慕课或多少用于慕课的微视频等高水平在线教育资源才能拿到何种级别的课题,才能评上副教授或者教授,或许这样人们才会愿意分享。

(二)中美在教育文化传统与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差异

“从文化与教育的高度依存性和相关性来看,国别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的差异”(刘献君,2010,p.45)。

1. 美国的素质教育文化传统、学生主动的学习习惯和班级规模小等因素更适合慕课的推广应用。

(1)美国的素质教育文化传统和教师的教学模式等因素促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市场主导的美国高校招生模式、考试方式和内容决定了大学及以下各学段的教育实行的都是素质教育。数据表明,“美国教师善于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运用恰当的提问,并建立一个温暖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善于通过创造与现实环境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李海峰,201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做中学、鼓励试错、学以致用等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渐培养出了学生适应讨论、善于辩论、注重表达和乐于自我展示的文化传统和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2)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和班级规模小等特点使得美国学生更适宜通过慕课来学习。“学习的主动性被认为是影响慕课完成率的关键要素”(高地,2014)。美国教育特别注重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这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来实现的。阅读和作业在中美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差别很大。美国学生从上学就知道作业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和对待考试一样重视。他们从小的学习习惯就有点儿类似于慕课。上课只是他们学习内容的一小部分,课后在学业上花费的时间是课堂时间的好几倍。所以,他们的课外负担是很重的,主要是进行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据说美国高校学生每学期选课一般不超过4门,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查阅资料和写论文上了。甚至连音乐课和体育课也要写论文。大量的阅读、写作和辩论是美国教育中最值得称道的部分。美国的翻转课堂可以广泛应用于小学、初学、高中、大学等各个阶段,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小就形成了较强的自律性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而这些是推行慕课必需的。美国的院校主管认为“学生需要更强的自律能力对于发展在线教育是一种重要或非常重要的障碍”的比率从2007年的80%增加到了2012年的88.88%(朱永海,等,2014)。另外,美国因为人口少,教育资源丰富,基本都是小班(30人左右)上课。小班上课也更适宜慕课的推广应用。

2. 中国的应试教育文化传统、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和班级规模大等因素影响了慕课的“本土植入”效果。

(1)中国的应试教育文化传统和教学模式等因素造成了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由政府主导和实施的指标到校、计划集中录取的高校招生模式以及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方式使得大学以下各学段都不得不以考试大纲为标准进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决定了我国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上课基本都是讲授为主,学生发问率低,课堂更加注重秩序、权威和教学效率。从小学开始的教与学的习惯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互动。这也决定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进行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这与慕课的“生长土壤”格格不入。

(2)被动学习的学习习惯和班级规模大等特点影响了慕课的“本土植入”效果。慕课在实施中有两个关键点:课外的自主学习和课中的讨论效果。二者都要求学生具备主动的学习习惯。但是,高考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得学生习惯于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走,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更善于被动地听而不是主动地参与讨论,讨论成了中国师生最不擅长的环节。“数据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在师生互动、学习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上均差于美国大学”(汪振友,2014)。而且,中美在师生互动上的差异最为明显。这成了慕课在中国推广应用的又一大难点。中美之间在教学方面的另一大区别就是阅读和作业。中国的教学中就没有重视作业(以广泛阅读、探索和研究为前提而不是应试为目的的作业)的传统和土壤。这或许和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以统一的一次性的标准化考试作为最终考核依据息息相关。机械的记忆和大量的模拟练习是大学以下各学段的常规学习模式。以辩论、探索和研究为目的的教与学形成了学生主动的学习习惯,而灌输式的讲授、机械化的记忆、大量的模拟练习和标准化的考试造成了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另外,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使得班级规模偏大,规模在30人左右(除了英语课)的班级比较少见。高校中百人以上的班级比较普遍。班级规模大使得讨论和批改作业成为推广慕课的又一大障碍。

(三)中美在网络教育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受重视程度方面的差异

1.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水平高,受重视程度高,教育网络环境发达,成为推动慕课在美国发展的技术支撑。

(1)教育技术发展水平高,受重视程度高。主要表现在教育技术机构人员规模庞大、专业种类宽、在教学方面发挥的作用大、领导人职位高等方面。

(2)教育教学网络环境好,各类教学软件应用普遍,为慕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美国是全球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网络发达,教育网络环境好,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高度依赖网络,发达的网络为师生通过慕课进行教学、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慕课等在线教育备受质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人认为无法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与真实考核。其实在美国,已有一些技术可以缓解这些忧虑了。很多软件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统计和研究。比如“在网络学习监控系统中,学习动态一览表可以呈现出所有学习同伴包括高手的学习路径和学习结果,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求助对象,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习进度公开化,起到了表扬、激励优秀学生和督促、提醒暂时落后学生的作用”(李霞,等,2012)。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技术来打消人们的这些疑虑。

2.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水平低,受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网络环境较差,成了慕课在中国发展应用的技术瓶颈。

(1)教育技术发展水平低,受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教育技术机构人员规模小、专业狭窄、在教学方面发挥的作用小、领导人职位低等方面。

(2)教育教学网络环境差,还处于重硬件轻软件阶段,制约了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应用。慕课是在线课程,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而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偏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之一是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到2017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陈琳,等,2015)。我国目前的平均网络连接速度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硬件环境来看,我国大多数学校还处于多媒体化阶段,很多学校还没有进入网络化阶段,智慧化教室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软件环境的差距就更大了,很多在美国教育系统中已经实现了的教育技术在我国还处于理论状态。我国大多数高校包括知名高校在依托信息技术办学的广度、深度、先进程度和实际效果等方面基本都无法与美国高校相比。慕课需要网络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支撑,而现实的教育技术水平限制了它们的发展。

(四)中美在高校管理体制与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方面的差异

1. 市场主导的高校管理体制以及对教学的重视决定了慕课将在美国得到稳步推进和持续创新。

美国高校高度市场化的管理体制成了推动其提高教学品质、激发教育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也成为慕课得以在美国出现和稳步推进的一大背景。如何招到更优质的学生、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学得更好、如何提高学生的课程合格率、如何提高学位授予率、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等等,这些问题关系到美国高校的声誉、经费来源和兴衰,也都要求美国高校重视教学和教育质量。正是在这一需求下出现了慕课。“哈佛和MIT计划在其慕课平台edX中深入研究学习者如何学习、技术如何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等重大问题”(杨满福,2015)。在确定人类行为时,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过程了,因此,人们从事的最有价值的事业之一就是帮助解开这一过程之谜(赫根汉,等,2011,p.374.)。慕课的出现、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等都将得益于对教学的重视,同时它们的继续发展也取决于人们对教与学的服务和研究进展。

2. 政府主导的高校管理体制以及教学不太受重视,决定了慕课在中国高校中的实际推广应用总体进程缓慢。

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招生、经费来源以及教师的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影响较小。教学在中国高校中的地位是较弱的,虽然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但和美国不同的是,国内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的各类工程和计划,如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精品课程,而不是来自于改进教与学的真实需求。大多数关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改革显得形式化、低效和艰难。只要计划招生、指标到校的政府主导的高校管理体制不变,这一情况不可能得到根本扭转。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学校的教学水平高低、培养的人才质量如何、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等重大问题对学校的兴衰和存亡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大环境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慕课在中国的实际推广应用总体进程缓慢。

结 语

中美之间的教育,各有千秋,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劣。“教育的对象永远是特殊的,永远是处于一定情境下的个体,而不是普遍的个体”(王洪才,2007)。现在,中国教育似乎成了国际上的一个教育研究热点。我们必须自信我们有我们的教育优势,同时我们也必须树立变革教育的坚定信念,因为慕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培养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而且“高等教育从单纯的面授模式转向在线模式或混合式模式已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朱永海,等,2014 )。对马里兰大学系统采用慕课教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所以,现在最要紧的是在广大一线教师中推广应用慕课,虽然困难重重,但也要坚决地尝试。

[参考文献]

陈琳,陈耀华,乔灿,等. 2015.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J]. 中国电化教育(1):138-145.

高地. 2014. MOOC热的冷思考[J]. 远程教育杂志(2):39-47.

刘献君. 2010. 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45.

李霞,朱莉亚. 2012. 网络学习监控的基本策略与实施方法[J]. 中国远程教育(6):64-67.

刘人境,张谦,闵文文. 2013. 知识心理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9):134-138.

李海峰. 2014. 中美在线开放课程的对比与分析——基于教与学的视角[J]. 电化教育研究(1):58-64.

王洪才. 2007. 论高等教育研究的特性与学科归属[J]. 高等教育管理(3):6-11.

杨满福. 2013. 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J]. 中国电化教育(6):73-82.

杨满福. 2015. “慕课”潮退去了吗:问题与审思[J]. 教育发展研究(9):19-25.

张晓东,朱敏. 2012. 激励、同事态度和个人文化对知识共享的影响[J]. 科研管理(10):97-105.

张小红,熊秋娥. 2014. 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十大关系[J]. 中国电化教育(12):43-49.

翟洪江,汪振友. 2014. 论中美大学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差异[J]. 高教发展与评估(3):55-61.

朱永海,韩锡斌,杨娟,等. 2014. 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4):92-100.

[美]B.R. 赫根汉,等. 2011. 学习理论导论[M]. 郭本禹等,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74.

收稿日期:2015-09-11

定稿日期:2015-11-19

作者简介:谢贵兰,硕士,讲师,武汉东湖学院思政课部(430074)。

责任编辑 郝 丹

猜你喜欢

在线教育慕课高等教育
在线教育商业模式探究
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