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下粉丝认同的产生与建构研究

2020-09-06孙晓萌

传媒论坛 2020年19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

孙晓萌

摘 要:通过对网络空间特征的分析以及粉丝认同概念的解析,研究粉丝认同形成的时代与技术背景及群体、个体认同。剖析网络空间下粉丝认同背后的心理原因,以愉悦的参与感、引发共鸣、抵抗负面情绪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网络空间;粉丝认同;群体认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9-0-01

网络空间存在特有的粉丝认同特征,互联网的超链接性打通地理区隔,实现远距离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乃至形成虚拟社群。在选秀节目中,粉丝个体通过在网络空间中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群体关系的认知,形成与偶像间更加密不可分的关联。

一、粉丝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粉丝由英文单词Fans翻译而来,意为对某一人或事物的狂热迷恋者,并获得一种角色赋予。认同的概念由弗洛伊德率先提出,个体通过对某一群体或个人在感情态度或行为中的模仿,产生一致性表达认可。

粉丝个体获得的认同由多维度构成,通过与偶像在虚拟空间中的交流互动,获得最直观的认可;主动选择偶像以及追星过程中情感表达与自我意识的凸显而间接获得自我认同;以粉丝群体的线上交流沟通、事件的策划与行为目标的达成获得群体认同。

二、粉丝认同的形成机制

(一)社会背景下的狂欢与智能推送

巴赫金提出狂欢理论,认为人们集体性的追求自由、狂欢式的语言来对抗传统中严肃的话语形式,整个社会出现狂欢化的趋势。传统市场通过一套成熟的生产流程造星,受众基于对作品的喜爱成为粉丝。而如今偶像、“爱豆”多以话题性被受众所熟知,反抗性的亚文化成为常态,人们对于愉悦感的追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众对于平民化、草根化文本的选择以及反传统话语的期待也为通俗文化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拥有多元化的娱乐选择与审美偏好相近的组织群体。

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使粉丝群体遍地开花。网络空间中算法推荐无处不在,无论是由高频关键词反复推送的同质化信息还是根据全网高点击率推送内容,都使受众被迫接受大量信息,反复强化受众的记忆点。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本能“刺激——反应”机制主导,某一信息的反复刺激会导致近似反应,在这一机制下,原本不关注的领域也为人们所熟知。

(二)虚拟社群内的真实社交体验——群体认同

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依赖弱关系维系,有别于真实社会的关系连接模式,任何个体都有加入虚拟社群组织的可能性。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移动网络社会中随意的网络社交趋势,导致了社交结构与能力的变革,带来群体中个体身份的强化”。粉丝通过参与线上线下活动,实现群体目标或参与管理决策获得群体认同,受意见领袖及共同意志驱使,自发组织,以符号化的文本形式,依赖与其他粉丝的互动交往而强化认同,影响自我行为方式。

明星被恶意抹黑的情况时有发生,粉丝个体处于被孤立的恐惧感中难以做出等量效果的回应,在劣势意见之中声量极弱,甚至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粉絲团体以偶像为纽带形成关系链,以集体回应维护偶像,使得围墙之内,仍能听到强有力的声音,也使群体得以稳固存在。

(三)偶像背后的自我投射——个体认同

粉丝对偶像的迷恋,原因之一是满足了个体或亲密关系中所缺失的特质,以选秀节目《创造101》选手杨超越与王菊为例,其有别于传统女团的个人背景与形象,赢得了女性粉丝群体的共鸣与期待,非同质化的人设满足了粉丝自我想象的投射,反叛权威偶像的完美人物设定,瑕疵性的真实人物,俘获大众的猎奇审美,与传统审美抗衡,极大程度上缩短了与粉丝间的心理距离。

粉丝维护偶像,固然也是维护偶像背后具有相似特质的自我。强烈的负面评论是粉丝自我认同机制被他人否定的过程,激化了群体非理性,当遭受质疑与抨击时,在认知失调下以发声澄清的形式调和双方认知差异。

三、粉丝认同背后的心理探寻

粉丝借助投票打榜助力偶像出道,相比文本的阅读增强了沉浸感、参与感,参与选秀时任何瑕疵都在舞台中被放大,光环下的剧烈反差感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迷恋背后是对自我形象的投射。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中提出“读者将文本打成碎片,再根据自己的蓝图重新组合,用来理解个人经验的只言片语。”粉丝通过追星活动创作文本为我所用,以制作表情包等形式,获得多元的情感体验。

青年群体以低成本的追星行为满足心绪转换,明星在社交平台分享日常,削弱与粉丝间的疏离感,实现准社会交往,以幽默叙事对抗粉丝真实生活中的焦虑感,实现精神抚慰。如今直播弹幕互动等线上追星模式,使虚拟社群内粉丝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打破私人界线,增加互动渠道。

海量信息使受众陷入被数据包裹的洪流,娱乐化泛滥给予追星肆意生长的温床。现代生活中受众急于找到情感的泄洪阀,种种心理原因的堆积,使得追星行为变得合理而迫切。数字时代粉丝投入影响着偶像的流量与价值,作品更大程度上迎合粉丝期待,粉丝成就偶像的同时,也未必不可能将偶像推下神坛。以良性机制的制约之下平衡二者关系,才能让明星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刘可文.移动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著作解读[J].青年记者,2016(14):31-32.

[2]黄晓辉.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粉丝现象解读[D].湘潭大学,2011.

[3]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45.

[4]曾姝,杜骏飞.网络时代的六种危机[J].青年记者,2011(13):35-37.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
本期导读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美国网络空间军事战略演进脉络
网络空间的法理分析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我国网络空间国家治理的难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