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摄影宣传的有效性分析
2020-09-06王新斐
王新斐
摘 要:《晋察冀画报》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份摄影画报,诞生于晋察冀根据地,以沙飞为代表的第一代红色摄影人,在摄影宣传的实践中,以“摄影武器论”为指导,《晋察冀画报》及其丛刊等出版物为媒介,不断丰富人才梯队和传播渠道,充分地动员起根据地民众的抗日热情,增强了中共的群众基础。同时,让外界了解到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关键词:《晋察冀画报》;摄影武器论;体系构建;传播渠道
中图分类号:J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2
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诞生于河北平山碾盘沟。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其题词:“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的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在如何的艰难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①从这段话里,可以感受到《晋察冀画报》甫一降生,便带著强烈的政治宣传属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其本质属性。
一、理论指导:“摄影武器论”的提出和发展
“摄影武器论”是由中国红色摄影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沙飞提出,并逐步发展完善的。1936年,沙飞在为其摄影个展撰写的前言里写道:“我觉得摄影是暴露现实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我总想利用它来做描写现实诸象的工具。”②彼时的中国摄影界更多地将摄影作为一种消闲娱乐工具,沙飞此论无疑令人振聋发聩。当时的左翼文艺界正掀起“文艺大众化”的思潮,沙飞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将镜头对准底层大众,开始寻求暴露现实。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沙飞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1937年在《摄影与救亡》一文中他写道:“‘唤醒民众是当前救亡运动的急务。”③在这篇文章中,沙飞已经清晰的描摹出摄影在宣传方面特有的优势,其“摄影武器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篇文章发表前后,沙飞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程。
进入晋察冀边区后,沙飞在其“摄影武器论”的思想指导下,拍摄了大量抗战经典照片。随着晋察冀军区摄影科的成立,开始着手摄影人才的培养。1939年,他在为吴印咸《摄影常识》所作的序言中指出:摄影是“一种负有报道新闻职责的重大政治任务的宣传工具,一种锐利的斗争武器”。④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摄影的政治宣传作用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摄影要服务于政治宣传,表达政治诉求。这可以说是其“摄影武器论”的成熟。
二、体系构建:画报创刊和人才培养
全面抗战爆发后,沙飞奔赴前线,进入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任命他为部队专职摄影记者。人民军队的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就此产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沙飞向聂荣臻提出寻找和培养摄影干部的请求,聂荣臻很快批准,并亲自为此网罗人才。
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成立于1939年2月,科长一职由沙飞担任,罗光达为摄影干事。随后,刘沛江、叶曼之、白连生、杨国治、周郁文等相继加入,分工负责摄影、暗室、勤务等工作,摄影科工作人数增加到了7人,这些人也是日后晋察冀画报社的核心团队,摄影组织的基础框架搭建完成。之后,晋察冀军区各分区先后建立摄影组,组长一人,组员两人,底片被统一寄往军区摄影科,这些工作为画报出版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42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沙飞、罗光达分任正副主任,赵烈担任政治指导员。设编校、出版、印刷、总务四个部门,总计100余人。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诞生,刊登了150余幅照片,题材包括战斗场景、政权建设、军民感情、生产生活、国际友人等。
聂荣臻在画报社的筹办会议上曾要求“照片一定要精选,宁缺毋滥。照片的文字说明要用中英两种文字,以利于对外宣传。”⑤可以说,他对画报的政治宣传作用有着清晰的认识,这也是晋察冀画报社的立身之本。在画报创刊工作中,聂荣臻作出了重要指导,他指出不仅要让画报面向边区人民群众,而且要面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聂荣臻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19年,聂荣臻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第十一军党代表。1931年12月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治委员,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初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曾经参与指挥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日战争的第一个大胜利。1948年,任华北军区司令员,参加指挥了平津战役。抗战期间,聂荣臻不仅注重指挥革命斗争,而且主张发动群众力量,支持画报事业,通过画报创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晋察冀画报》创刊之前,沙飞、石少华等人已经积极组织人员开办摄影训练班,集中培训摄影人才。1940年6月,石少华在冀中军区开办摄影训练班,当时的训练班成员梁明双回忆道:“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举办摄影训练班……第一期仅有八名学员。第二期有十四名学员。第三期三十多名,第四期八十余名。每期半年。四期后,又在阜平县、洞子沟等地办了几期,先后共办十余期,培养摄影人员300余人。”
沙飞和石少华等人,将“摄影武器论”的思想融进摄影训练课堂中,为中共培养了一大批红色摄影人才,这些摄影人才以“摄影武器论”为指导,坚持政治宣传第一的原则,进入各个根据地开枝散叶。《晋察冀画报》的首创之功和摄影训练班培养的人才梯队,可以说是红色摄影体系建立的基础,也是宣传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
三、渠道开拓:宣传方式和传播渠道
宣传方式决定着宣传动员的效果。为了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抗战,沙飞和他的战友们以《晋察冀画报》为平台和媒介,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最典型的就是在画报上发表各种题材的纪实照片以及深入群众和基层士兵中开办摄影展,其中摄影展是在画报创刊之前就已经开始的,也收获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1939年1月,沙飞、罗光达等人在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举办了敌后第一次新闻摄影展览,罗光达回忆道:“前来观看的人群熙熙攘攘,比赶庙会还要热闹……参观的群众都想挤到前面去,好看得更清楚。”图像因其零门槛所展现出的“亲和力”瞬间俘获了文盲占绝大多数的根据地民众,因此展览获得了极大成功。之后,举办摄影展成为沙飞和他的战友们的常规宣传方式之一。
摄影展迎合了群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能够动员根据地最广泛的人民群众。而对沦陷区和国统区以及海外就很難采取这种宣传方式了,于是画报的创刊就提上日程。画报通过刊载不同题材的摄影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战、民主政权建设、边区生产生活等内容,让外界对边区有所了解,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到更多的支持。
《晋察冀画报》的发行工作直接影响着其传播效果,这方面可以说有一定的基础。在画报创刊之前,《晋察冀日报》的发行科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当时交通员达六七十人,分为发行、会计、交通、巡视、总务五股。发行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晋察冀边区,还有平西、平北、冀东等地,中共中央驻地延安和中共北方局驻地太行根据地也有发行,同时少量发行到国统区的重庆、桂林等地。⑥1941年5月5日成立的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事实上和晋察冀日报社的发行科是一个机构、两个牌子。而晋察冀画报的发行也依靠这一网络。
边区要经常面对敌人的“扫荡”,所以画报社的地址也不断搬迁,这时,中共在根据地建立的战时交通站点就会发挥作用,依靠广大群众和游击队员送报,并通过中共领导的城市工作部在敌占区传播。海外主要依靠来访国际友人的传播,《晋察冀画报》创刊后,画报社成为来访国际友人的必到之地,仅1944年,晋察冀画报社就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四五起外宾。这些非常规的渠道开拓工作,让《晋察冀画报》在海内外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对中共的宣传工作也有很大助益。
四、结语
晋察冀画报社以及边区的红色摄影体系在抗战时期中共的政治宣传中产生了巨大作用。以沙飞、石少华为核心的第一代红色摄影人在聂荣臻等党和军队领导人的支持下,以“摄影武器论”为指导,积极构建边区的摄影人才和画报出版体系,并在宣传方式和渠道开拓上建树颇多,在艰难的环境中实现了宣传工作的充分有效,让中共在抗战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抗日战争的进程。
注释:
①《晋察冀画报》创刊号,1942年7月7日.
②顾棣,方伟.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321.
③沙飞.摄影与救亡[N].广西日报,1937-8-15.
④吴印咸.《摄影常识》序言,1939.
⑤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辑部.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资料选编[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142-143.
⑥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