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2020-09-06李丽莉

传媒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李丽莉

摘 要:客家山歌是我国福建地区最有代表性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形成并流行于福建闽西地区,具有非常典型的南方民歌艺术风格,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浓情、放达的民歌文化。客家山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传承难题,需要探讨当代社会语境中如何科学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以期可以促进客家山歌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2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一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希望能够更好的保护各种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不断发展的现实背景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得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场景日趋解体或破坏,进而导致依附于原有生态场景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逐步被瓦解,再加上其他文化的冲击,使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客家山歌是我国福建地区最有代表性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形成并流行于福建闽西地区,具有非常典型的南方民歌艺术风格,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浓情、放达的民歌文化。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闽西人民把中原文化和当地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为传递心声,抒发情感,创作出极具地方特色的闽西客家山歌,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其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家山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传承难题,需要探讨当代社会語境中如何科学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以期可以促进客家山歌的可持续发展。

二、闽西客家山歌发展概况

客家山歌是福建闽西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当地客家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表达了当地客家人内心纯真心美。唐末至两宋时期,中原地区烽烟不断,战乱导致大批中原士族和平民被迫背井离乡,往南迁徙,逐步南迁至旧属汀州府的永定、上杭等地区定居下来,逐步形成福建闽西客家聚集区。定居之后,为了排解生活单调之苦,客家人开始尝试将中原民歌和当地民歌进行有机融合,进而逐步产生出以客家方言为演唱载体的客家山歌。千百年来,闽西客家地区人民群众都热心于传唱客家山歌,形式主要有山歌、小调、竹板歌等,内容则涉及劳动、生活、爱情、革命等。历经千年发展的客家山歌,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内容淳朴自然

客家山歌创作素材主要来源于闽西客家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其具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口语,这些口语不仅贴近真实生活状态,而且普遍未经装饰,进而使大多数客家山歌内容清新、活泼和原汁原味。

(二)曲调婉转多变

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首调色彩特征,主要突出中高音区、窄音列以羽商两音构成的纯四度框架为骨干的单四度跳进结合邻音级进的旋法,使得客家山歌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客家山歌之所以基本以中高音区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受到闽西地区丘陵地貌影响,只需要将声调稍微调高,便可以造成中高音区的回旋。

(三)演唱风格弹性较大

闽西客家山歌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使其在歌唱场合、内容、语言、形式等演唱风格上呈现出较强的弹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客家山歌的传承价值

(一)娱乐价值

客家山歌是福建闽西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当地客家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是闽西客家人民真实情感的真情流露,同时也是千百年来当地客家人的重要娱乐方式,其像一朵朵艳丽的花朵,绽放在闽西田野中。从欣赏的角度而言,客家山歌具有随意性、可赏性和通俗性等特点,使得其更有利于进行情感交流从而更加贴近市民生活,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不同层次、年龄和区域的普通群众的关注,从而使客家山歌产生一种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因而,客家山歌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通俗的生活气息,从而具有一种覆盖面非常广泛的娱乐社会功能。

(二)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客家山歌”是千百年来闽西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发展而形成的体现民族文化和区域特征的历史精华,这种源自于生活的艺术蕴藏着大量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印记。“客家山歌”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一方面,人们在理解客家山歌文化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可以帮助现代人加强对自身生活区域文化特征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帮助我们去思考人生价值,进而强化对中华民族身份以及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三)宣教价值

客家山歌的许多演唱曲目都是体现出人们提倡仁义礼智信价值观以及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从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当地民众走向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时,客家山歌具有维系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平衡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观念以及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也可以帮助培养人们形成善良正直、刚勇无畏的高尚人格。在当前,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宣传教育价值,出现在众多节假日表演以及会议开、闭幕式上,从而有力地推动着闽西地区的公益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客家山歌的传承策略

(一)保护闽西客家山歌载体

当下要传承好闽西客家山歌就必须保护好传统客家山歌的载体,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必须注重开展文化普查工作

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应在原有保护成果的基础之上,加强对传统客家山歌原貌的采集、记录和整理,从客家山歌老艺人、村叟乡贤整理珍贵的原始素材,可以组织人员对他们进行现场采访,将谈话记录进行整理。同时,还可以邀请他们进行现场表演,然后利用录像设备进行记录,将这些音像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逐步建立起闽西客家民歌生态库,进而使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为新时期客家山歌的创作提供丰富的原始素材,同时使客家山歌的生态性得以有序传承。

2.应重视保护和培养客家山歌艺术传承人

传承人是客家山歌得以传承的载体,我们必须为这些身怀客家山歌知识和技艺的老艺人提供必要的资金、政策保障,进而使他们多宣传、多带徒,更好地为传承客家山歌做出贡献。

(二)将闽西客家山歌引入校园

闽西客家山歌千百年来都是闽西客家地区一种常见的艺术活动,当地人民群众普通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质,但是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各种艺术文化冲击着客家山歌,越来越少的青少年关注和学习客家山歌,进而导致客家山歌文化在当地日益衰落。在非物质文化视角下要实现闽西客家山歌的传承,就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使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客家山歌,进而使学生得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培养更多的传承者和后备人才。

首先,从中小学的角度而言,可以通过开设更多的客家山歌课程、讲座,从而使更多的青少年认识和关注客家山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并努力推进客家山歌进课堂、进教材工作,在闽西地区中小学开设客家山歌课程,指导每个客家学生学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亲身体验和感悟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进而挖掘和培养更多的闽西客家山歌幼苗,进而使闽西客家山歌艺术后继有人。

其次,应该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应该说,高校不仅拥有高素质的音乐师资,而且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理应成为培养客家山歌传承人的重要场所。例如,可以依托龙岩学院、三明学院开设《闽西客家民歌》等客家音乐教育课程,并且聘请客家山歌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传授,从而为客家山歌传承培养出更多的新生表演力量,讓客家山歌文化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同时,高校应加大对客家山歌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有计划的组织专家学者对客家山歌进行理论研究,进而为客家山歌的有序传承奠定基础。

(三)创作时代气息的客家山歌

在现代文化环境影响下,闽西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音乐审美观念已经发生明显改变,闽西客家山歌只有主动迎合现实社会审美需求才有可能得到传承,这就使得创新成为闽西客家山歌现代传承的必然选择。客家山歌在闽西地区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同。新形势下要实现创新,必须建立在对客家山歌特色基础上,保留客家山歌的文化精髓,大胆尝试,广泛实践,进而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客家新音乐”,从而不断增强客家山歌的吸引力。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第一,利用新技法对传统客家山歌进行加工发展。传统客家山歌普遍非常婉转动听,我们应该保持这一特点的基础上,融入崭新题材,从而使“客家新音乐”更具时代感。

第二,创新客家山歌歌词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应坚持与时俱进理念,以当下流行的生活事件为基础来创作客家山歌,从而使其更加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且喜爱。

第三,应不断创新闽西客家山歌传播形式,从广大青少年群体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不断动漫、彩铃、微信、微博等开展客家山歌传播,从而使青少年更加乐于模仿、主动哼唱、积极地参与其中,进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关注和学习客家山歌。

总之,新形势下对传统客家山歌进行改良和创新,进而使传统客家山歌更具时代气息、闽西特点、客家气息,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四)依托市场化传承客家山歌

任何一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都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客家山歌的传承创新更是如此。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必须积极寻求客家山歌传承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将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商品推向市场,借助市场机制促进客家山歌的传承。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调动地方山歌社团的积极性,鼓励其积极开展客家山歌宣传工作,并且吸收和培养更多的客家山歌艺术爱好者,同时通过各种表演为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

其次,应积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为学校、山歌社团提供相应的赞助,在扩大企业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帮助解决客家山歌资金窘迫状况,从而实现双赢。

最后,应积极借鉴国外音乐市场化的先进发展模式,在保持客家山歌艺术风格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市场化开发,积极打造高质量的客家山歌,借助音乐产业化路径使客家山歌“恢复生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客家山歌作为一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示了闽西地区浓情、放达的民歌文化。但是,在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之后,客家山歌原本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其难以实现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必须保护闽西客家山歌载体、将闽西客家山歌引入校园、创作时代气息的客家山歌、依托市场化传承客家山歌,才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这一优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使客家山歌“恢复生机”。

参考文献:

[1]卓颐.甘肃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72-74.

[2]陈菊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客家山歌文化的创新[J].广东经济,2019(15):117-118.

[3]边秀梅.新时代背景下客家山歌传承方式的创新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9(04):96-98.

[4]周琪.铜鼓客家山歌的产业化探索[J].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95-103.

[5]刘建荣.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路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01):96-98.

[6]黄苗.当代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及其发展[J].黄河之声,2018(19): 13-14.

[7]唐美章.闽西客家山歌艺术风格初探[J].大众文艺,2017(04):161.

[8]翁兆宏.客家山歌对比的研究调查与传承——以广西客家山歌与广东梅州客家山歌为例[J].戏剧之家,2019(33):61-62.

[9]翁莉菲.论梅州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以《十想郎》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21-2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