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2020-09-06王颖涂滨泉杨棁

会计之友 2020年18期
关键词:审计模式区块链技术精准扶贫

王颖 涂滨泉 杨棁

【摘 要】 文章以精准扶贫的投入、产出、效益等五个方面为基础,研究如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精准扶贫审计工作中。研究认为,区块链技术能有效改善传统审计模式下精准扶贫审计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提升审计独立性;二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增强审计效果;三是有助于实现全过程精准扶贫审计。把区块链技术用于精准扶贫审计既是科技强审的要求,也是改变审计理念和方法的迫切需要,为揭露“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区块链技术; 精准扶贫; 审计模式; 审计技术; 科技强审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0)18-0156-05

一、引言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全新技术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作为具有分散式账本、人工智能、智慧契约等特征的区块链技术,在政府治理、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被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应用探讨。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先后发布了多个白皮书和研究报告(表1),相关区块链研究机构的成立也将加速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笔者在知网以“区块链、审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2020年7月,累计31万余篇研究成果,但多为理论上的探讨,实际应用研究的较少。区块链技术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区块链在会计、审计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自主审计、流程自动化、审核认证、资产追踪及管理、智能合约等方面,其与联网审计结合将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路径[ 1-3 ],为提升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优化审计流程、改变审计判断提供了机遇,为降低财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促进实时审计和大数据审计及审计的匿名性、准确性和安全性、连续性、不可篡改性提供了技术保障[ 4 ],为实现审计数据实时获取、处理和储存并进行实时经营风险评价和预警提供了新思路[ 5 ]。此外,区块链技术将提升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师双向选择过程以及执业过程中的透明性和独立性,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而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则表现在外部审计业务萎缩、部分审计人员失业、道德要求增高等方面(樊斌等,2018)。

综上所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区块链技术在审计领域的理论框架研究相对丰硕,而涉及具体审计业务类型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精准扶贫工作的决策、投入、过程、产出、效益五个方面为基础,研究如何将区块链这一新技术应用到精准扶贫审计工作中去,并试图解决传统精准扶贫审计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精准扶贫审计现状及问题

(一)扶贫工作现状与资金投入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扶贫工作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经历了体制改革、解决温饱、巩固温饱、实现全面小康四个阶段,相应的扶貧工作模式也经历了农村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精准扶贫四个阶段,如表2所示。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扶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进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2020年将如期达成扶贫目标,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然而,在2020年后相对贫困及多维度贫困将继续存在,扶贫工作仍将继续开展。

据民政部资料,2019年11月,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72.8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 460.7万人,合计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高达4 333.5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10%(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截至2019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40 005万人)。以2019年1—3季度为例,最低生活保障项目民政部门就支出了1 800余亿元,如表3所示。参照2018年第四季度数据(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投入金额600.6亿元),2019年财政总投入将超过2 500亿元。

(二)精准扶贫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精准扶贫”投入了数千亿元专项资金,能否合法有效地使用资金成为精准扶贫工程成败的关键。然而,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中,扶贫项目重复申报、资金虚领冒领、资金浪费、资金使用效率低、工程项目偷工减料等问题频频爆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个别人员利用职务或工作便利,非法侵占、贪污扶贫资金,“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目标的达成。从国家治理层面的要求而言,“资金流向哪里,监管就要到哪里”,缺乏监督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为顺应现代国家治理的要求,精准扶贫审计应运而生。

当前,我国推行的精准扶贫审计发现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金分配不合理;二是监管不到位;三是使用效率低;四是扶贫效果差。究其缘由,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部分地方扶贫工作主管部门“重资金争取、轻产业规划”,不遵从国家关于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缺乏全过程的实时跟踪审计等成为主因。此外,还存在精准扶贫评估机制不健全,扶贫项目立项预审机制缺乏,扶贫项目缺乏过程监督,项目完成后的评估激励机制不健全及信息不健全、不对称、不共享等造成了扶贫建档信息失真,“精准”瞄准机制出现偏差,资源分散的结果。这些引发了精准扶贫“不精准”的现状,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出现扶贫后“返贫”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现有相关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加强精准扶贫权责划分,落实审计定责标准;二是构建以“审计报告报送、政策执行评价、审计成果转化”为核心的问责流程;三是以“规范制度、夯实制度、厘清责任、敢于亮剑”为核心的问责效率提升路径;四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动态监测、第三方评估、绩效评估法制化的绩效评估体系。

此外,从抽样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再到大数据全样本审计,审计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联网审计、大数据审计等新手段的出现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审计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当下的精准扶贫审计还是局限于抽样审计的事后审计,审计过程不透明、结果不公开等,与新时代要求实现“抽样审计到全面审计、事后审计到全过程实时审计、被动审计到自主审计”等转型存在很大的差距。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将有望打破这一局限性,在新时代实现审计工作理念的转变。

(三)国家对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一是中央审计委员会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期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审计管理体制上,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以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部署及领导作用,从而进一步发挥审计力量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作用;在审计业务开展上,要求进一步统筹规划和优化资源配置,强调审计的权威高效及全覆盖,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及“四个布局”;在审计制度改革上,要求审计机关与时俱进,及时解决和发现各经济领域的新问题,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强调要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是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精准扶贫资金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部署,审计监督应当按照相关政策及新形势的要求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主要包括对精准扶贫资金实施事前绩效审计评估、事中绩效审计监控、事后绩效审计评价三个方面。这也与精准扶贫审计的基本目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三、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审计中的应用构想

(一)5W1H下的精准扶贫传统审计问题

5W1H分析法(拉斯韦尔,1932)广泛应用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执行。具体而言,5W1H分析法包含WHY(原因)、WHAT(对象)、WHERE(地点)、WHEN(时间)、WHO(人员)、HOW(方法)六个要素,如表4所示。

5W1H分析方法将有助于提升精准扶贫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传统审计模式下的精准扶贫审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无法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独立性包含机构独立、人员独立、经济独立三个方面。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体现在扶贫资金的划拨主体同时也是审计部门的经费来源主体,可能导致经济不独立。此外,审计委托人、审计人员往往与被审计单位(精准扶贫主管部门或执行机构)是平级部门,容易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机构和审计人员不独立。独立性受损将严重影响审计意见的可靠性,且可能不利于审计程序的执行和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是存在审计效率低、成本高、效果差的情况。首先,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程序较为繁琐,在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大大降低了审计效率,增加了审计成本。其次,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的受益对象往往以农村为主且居住分散,进一步增加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最后,传统模式下的精准扶贫审计获取资料往往是单一的、分散的,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低,甚至可能存在伪造资料的情况,达不到精准扶贫审计的效果。

三是审计具有滞后性,传统精准扶贫审计倾向于事后审计,缺乏事前审计及过程审计。事后审计提升了被审计对象所提供资料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受损的风险。进一步,审计案发时往往已经损害了精准扶贫的目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精准扶贫审计框架来解决传统精准扶贫审计中的问题是必要的。

(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精准扶贫平台式审计总体构想

构想分析:在区块链技术下的精准扶贫审计框架可分为基础层和应用层两个层次,基础层为应用层提供支撑,应用层包含时间戳、加密技术、去中心化、去透明化四个层次。如图1所示。

第一层盖有时间戳的精准扶贫政策原始资料为所有相关参与者(包含审计部门)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标准,为划分权力、落实责任提供了保障。扶贫相关政策原始资料是落实精准扶贫审计政策决策、管理、监督等各环节的政策依据,也为审计权责划分提供了依据。

第二层基于共识机制的加密技术将政策落实过程进行不可逆的全过程信息记载,为审计部门提供了可靠的审计资料,为出具可靠的审计报告奠定了基础,解决了被审计单位所提供资料不真实、不齐全等问题,为挖掘当前“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层去中心化的审计过程及产出效益有利于保持审计独立性,使审计过程更客观、更公正。

第四层去透明化的审计结论有助于推动当下审计报告不公开、审计追责不落实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利剑高悬、震慑常在的审计威慑力。

此外,在区块链精准扶贫审计框架基础上,还能建立审计实时预警机制(如图2)。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被审计的经济业务实时监督,将不合规、不合理、不合法的事项扼杀在摇篮中,并根据系统记录形成审计证据去问责,有利于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和数量。

(三)区块链技术解决传统精准扶贫审计问题的路径分析

1.提升审计独立性的路径

区块链技术能在提升传统精准扶贫审计独立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精准扶贫审计“私有链”平台,链中各节点的写入权限由审计机构统一管理和分配,而读取权限则可视需求有选择性地对外开放。“私有链”精准扶贫审计平台以角色分配为核心,主要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时间戳、不可逆、智能合约等特征为技术手段,通过政策层面与资金层面两个路径着手解决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独立性容易受损的问题。

首先,将传统精准扶贫审计涉及的各方定义为精准扶贫政策制定者、资金分配者、政策执行者、利益相关者、审计机构五类角色,明晰审计相关各方权责,使他们互相保持相对独立。精准扶贫政策制定者主要职责是根据审计机构发布的审计任务或需求在私有区块链精准扶贫平台中按要求提交相关精准扶贫的政策性资料,并在区塊链平台内将其“广播”给资金分配者、政策执行者、利益相关者;资金分配者、政策执行者、利益相关者对政策资料的真实性进行确认,确认后生成一个区块并进行分布式记账,审计机构据此作为精准扶贫审计的原始政策依据,重点起到提供“决策”信息的作用。资金分配者主要包含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在平台内主要提供相关精准扶贫资金的预算批复、下达、支付数据,并在系统内向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利益相关者“广播”确认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分布式记账后作为审计机构的精准扶贫审计资金数据,重点起到提供“投入”信息的作用。政策执行者主要按审计机构的要求发布政策的实际执行和资金的实际投入情况。政策制定者、资金分配者需要确认政策执行精准,资金投入规范合理,不存在重大偏差。以社会公众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要确认政策执行过程公平、资金投入及时性等信息,分布式记账后作为审计机构的精准扶贫执行“过程”数据。利益相关者主要通过精准扶贫审计私有链平台“广播”实际的扶贫“产出和效果”,包括数量、质量、时效、满意度、经济效益等方面,让精准扶贫审计机构有评价扶贫效果的基础数据。

其次,通过将传统模式下的项目式审计转变为“私有链”平台式审计,通过在区块链精准扶贫审计平台中根据实际需要构建审计机构与其他“四类”角色的“双盲”或“单盲”机制,确保审计机构独立性、人员独立性及经济独立性。

最后,针对委托需要审计收费的第三方机构实施的精准扶贫审计,运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特性实现审计收费功能,为提升审计机构的经济独立性发挥积极作用。

2.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增强审计效果的路径

传统的项目式精准扶贫审计存在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常规性检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重复检查降低了审计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 6 ]。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精准扶贫审计“私有链”平台,为打破传统模式下的诸多局限提供了可能,进一步为提升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增强审计效果提供了实现路径。

(1)效率方面。运用区块链技术“私有链”平台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平台将精准扶贫审计涉及各方快速、高效地联动起来,项目式审计的绝大部分程序均能通过平台实现。

(2)成本方面。首先,精准扶贫审计具备审计项目多、范围广、资金量大的特点。因构建精准扶贫审计“私有链”平台的可重复使用性,将大大降低单个项目的平台构建边际成本。其次,因区块链平台的去中心化特征,在排除“串通”的前提下,精准扶贫审计资料的真实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能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传统精准扶贫审计模式下大量常规性检查或各类审计之间重复性检查工作,取而代之的是对各方提供资料的“冲突性”验证分析,从而达到降低审计成本的目的。最后,由于精准扶贫审计“私有链”平台的半开放性,将有望打破传统项目式审计模式下各个审计项目所形成的审计“信息孤岛”,经过授权后各项目间可充分调用相关信息,降低审计工作的重复性。

(3)效果方面。传统精准扶贫审计模式下审计对象往往是单一的,未尽可能多地考虑审计项目相关方实际情况或意见,而精准扶贫审计“私有链”平台有效地将精准扶贫审计项目的“决策”“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全生命周期相关主体纳入审计范围,在得出审计结果后将审计结果的披露范围进行了放大,实现了传统模式下审计机关“硬性监督”到精准扶贫全过程的“柔性监督”,营造了更好的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环境。

3.实现全过程精准扶贫审计的路径

必须明确的是财政资金是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它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构成了精准扶贫审计的主要内容。资金性质决定了必须遵循财政资金相关管理的内在要求。早在2011年财政部就发布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该意见明确要求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审计作为外部监督机构,构建精准扶贫资金为主线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全过程审计机制是有必要的。

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背景下,诸多财政部门选择通过构建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来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政策要求。这些平台虽然已初步构建了全过程的管理体系,但仍无法解决重点领域资金的专项审计传统问题。通过精准扶贫审计“私有链”平台将各级预算单位涉及的精准扶贫资金纳入审计范围,将平台所产生的相关项目管理活动备份到“私有链”平台,在单位自主开展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基础上,将涉及精准扶贫资金的“决策”“投入”“执行”“受益对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纳入平台进行深入审计评价,为提升精准扶贫审计覆盖面和实现全过程精准扶贫审计提供了现实路径。

四、结论与不足

实施“精准扶贫审计”的核心之一就是为了评价精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所达到的真实效果,在当前背景下,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私有链”平台进行精准扶贫审计一方面为解决传统审计模式下精准扶贫审计存在的问题或局限提供路径,另一方面将有助于达成新时期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科技强审,成为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解决传统审计模式下精准扶贫审计存在问题或局限的路径层面,区块链技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升精准扶贫审计的独立性;二是提高精准扶贫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增强审计效果;三是有助于实现全过程精准扶贫审计。此外,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精准扶贫审计将大大提升审计过程资料的真实性,全面覆盖精准扶贫的决策、投入、过程、产出、效益五个方面,为揭露“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在达成新时期对审计工作新要求的层面,区块链技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为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为构建精准扶贫工作有目标、过程有监控、结果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精准扶贫“管理闭环”提供了方法;二是区块链技术将有助于实现扶贫审计工作从抽样审计到全面审计、事后审计到全过程实时审计、被动审计到自主审计等审计理念的转变,也为明晰审计结果的责任划分及问责机制、追踪整改机制提供了基础。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只阐述了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审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及影響,但实际中可能还存在其他问题,需今后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秦荣生.区块链技术在会计、审计行业中的应用[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7(7):64-67.

[2] 黄冠华.区块链改进联网审计途径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2):85-89.

[3] 唐衍军,陶建蓉.区块链技术推动大数据时代审计发展[J].审计月刊,2018(3):13-15.

[4] 张凤元,吴淑琦,叶陈云.区块链技术下审计的机遇与挑战[J].会计之友,2018(3):153-155.

[5] 陈旭,冀程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实时审计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7(4):67-71.

[6] 冯均科.审计工作模式革命:以平台式审计取代项目式审计的构想[J].中国内部审计,2019(8):85-90.

猜你喜欢

审计模式区块链技术精准扶贫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前路展望
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潜在问题文献综述
浅谈“一带一路”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我国内部审计模式导向转变及路径分析
论我国绩效审计模式
代建制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问题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