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理论模型构建
2020-09-04储节旺曹振祥
储节旺,曹振祥
乡村振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途径,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战略决策(李晓乐,20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1)《习近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28/c70731-23688867.html?list=ow/2680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先进的农业科技作为支撑,并且与各地区乡村实际相结合,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支柱型产业及现实生产力,促进传统乡村振兴模式向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持续性现代化生产模式转变。在当前实际情形下,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该从哪些路径着手?是哪些关键因素驱动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对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路径的研究及理论模型的建构,能为我们探索这些问题提供指导。
一、文献综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其科技支撑的路径和形式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主要从科技支撑主体、科技支撑多路径协同及科技支撑的实践概括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王书华等(2018)指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需要以地区农户为发展主体,从注重生产向科技服务、绿色、生态等技术转变,大力推动发展科技创新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牢牢把握国家创新体系理论。陈诗波等(2018)通过分析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和问题,指出高校等主体驱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体地位,增加研究院所的财政投入,改革高校农技推广人员激励机制,构建主体协同、技术集成应用、创新资源配置、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黎丽菊等(2019)界定了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并从强化农业关键和基础性技术创新、强化种业自主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平台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冯莎(2018)指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需要集聚科技创新动力,提升研发水平、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健全科技激励机制、增强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能力,推进农业的绿色化、生态化、标准化建设。朱俊杰等(2019)主要从构建农业科技协同机制、优化农业创新资金分配、促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技术创新法律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落地五个方面,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赵之阳(2018)提出通过不同层级区域对农业发展的需求,以农业为根本建设科技、服务、会展、休闲农业四大方向,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董景奎等(2019)分析贵州省级农业园区的科技支撑成效,提出通过增强园区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和人才体系建设等路径推动乡村振兴。窦莉等(2019)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农科院通过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队伍的建设,创新重大科技成果等支撑引领乡村振兴。王健敏等(2019)通过分析云南省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需要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技术产业园、推动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等方面着手。
这些研究得出了富有启发性的结论,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在实际中的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检验。二是缺乏对于科技支撑路径的系统整合及梳理,更多聚焦于路径的某一方面。三是科技支撑的主体和科技支撑的要素没有进行有效结合。因此,本文在科学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访谈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的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将科技支撑主体和要素相结合,对科技支撑路径进行系统性梳理,从而形成更为完整和系统的理论框架,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理论和实践探索均具有一定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扎根理论是由Glaser和Strauss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建构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Strauss,1987),该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运用系统化过程,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经验概括,归纳出相应的范畴,并对范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最终凝练为反映社会现象的概念和理论。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的差别在于研究者在调研之前不必建立理论假设,而是直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凝练的概念和理论更具备生命力和说服力(迟铭 等,2019)。因此,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理论构建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Nvivo是美国QAR International研究开发的,其目的是为研究者归纳和分析访谈、开放式问卷等非数值或非结构化数据等提供协助(王文韬 等,2018),利用Nvivo进行质性分析能够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Bazeley,2007)。
本文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地区农业科技公司、农民、种植养殖户、政府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等进行调查访谈,通过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用质性研究软件Nvivo对材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最终提取能够反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路径的理论模型。
(二)访谈设计
我们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的实际情况及本研究的问题和目的,由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专项重大项目“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研究”课题组、安徽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等部门机构的专家学者开会进行深入讨论,设计了一份半结构化调查访谈提纲,并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对调查访谈提纲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保证了提纲内容的科学性和测量的可靠性。具体调查访谈提纲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访谈提纲
本文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实地调研和相关人员访谈。访谈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访谈对象必须是与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人员;第二,访谈之前,向受访者说明研究目的,得到受访者的同意并进行录音的授权;第三,在实际访谈过程中,受访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访谈提纲的基础上自由地回答和提出问题。
(三)数据采集
本次研究由安徽大学的13个调研团队,共计36位调研者历时两个月,调研了安徽省合肥市大圩镇,安徽省巢湖经开区三瓜电商特色小镇,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界首市、阜南县、颍上县,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岳西县,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安徽省马鞍山市,江苏省泗洪县,江西省婺源县,辽宁省丹东东港市,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重庆市潼南区。采访对象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基层干部、农业企业员工、农业种植养殖户、农村科技人才、村民及游客等共40余人次。除此之外,研究课题组前往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2019年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现场采访了安徽省农科院专家、安徽省蔬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的学者及浙江省衢州市农委会专家共7人。最后通过对调研访谈材料进行整理,最终汇集了19份文本。将调研访谈文本按“团队1”“团队2”……“团队13”进行编号,其中有部分团队有多个调研文本,例如“团队7”,采用“团队7-1”“团队7-2”……进行编号。Guest等(2006)指出,在访谈中对重点主题进行分析的充分样本为12个左右,因此本研究调研访谈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范畴提炼
将调研访谈材料导入Nvivo11软件后进行逐级编码和分析,并且为了保证编码的一致性,在研究者独立编码的基础上,邀请另一位研究者对文本进行独立编码,最后由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研究课题组对编码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最适合的编码结果。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阶段需要对所获取的详细的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然后对相似的概念进行比较,提取概括性更强的范畴,实现资料的概念化和范畴化(郭宇 等,2018)。研究者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原始材料开展逐字逐句的分析,产生初始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初始概念进行持续比较,对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交叉和重复的概念并进行归类,从而得到研究问题的范畴(毛一雷 等,2018),最终共获得23个范畴。部分原始资料及编码范畴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式编码表
续表2
续表2
(二)主轴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得到初始范畴的基础上,对初始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研究,经多次对比分析得到相关的主范畴并且确定初始范畴和主范畴的从属联系。我们对23个初始范畴进行归纳和总结,凝练为6个主范畴。具体解释如表3所示:
表3 主轴编码
续表3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将主轴编码阶段得到的主范畴及其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凝练归纳,提取核心范畴,该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能够系统化连接在一起,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Pandit,1996)。我们对上一阶段形成的6个主范畴进行整体分析,系统梳理范畴的关系,选择“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这一核心范畴来概括其他主范畴,将政产学研协同归结为关键路径,将农村科技人才战略归结为人才路径,将美丽乡村建设归结为基础路径,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归结为平台路径,将农产品产业链归结为产业路径,将技术创新应用归结为创新路径,形成更加系统的概念。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是指即使有更多的额外数据资料也归纳不出新的范畴,也不能产生新的关系或理论(赵红丹,2014)。当处理了16份调研访谈资料后,编码内容基本趋于重叠化,没有出现新内容,因此将剩余3份资料用来验证数据是否已经饱和(Francis et al,2010),结果显示没有出现新概念、新范畴,调研访谈基本能够概述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调研访谈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理论模型与政策建议
(一)模型构建
在编码完结后,各范畴之间逻辑关系已基本成型。根据三级编码过程中各范畴之间的关联以及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结构,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理论模型
(二)模型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由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科技人才战略、政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应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农产品产业链6个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在实际执行中又存在不同形式的交叉,从而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生态路径系统。
技术创新应用由核心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应用、农业技术推广3个范畴组成,范畴之间都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创新路径。农业技术创新是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物质需求层次的提高,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很难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唐丙元,2003),必须推动农业核心技术研发,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赢得市场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农业技术推广则是构造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中之重,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徐家洪 等,2012)。
农村科技人才战略由科技人才引进、科技人才培育、科技人才激励、科技人才评价4个范畴组成,范畴之间都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农村科技人才战略是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人才路径。农村科技人才战略实际是通过人才“引进—培育—激励—评价”的系统性战略体系,培养一支善经营、懂技术、寻商机、知发展的农业科技型人才队伍,主要对象包括科技创新人才、新型农民、科技特派员以及基层干部等。
政产学研协同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农业技术企业支撑、政府扶持3个范畴组成,范畴之间都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政产学研协同是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关键路径。加速政府、农业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发挥它们各自的能力优势,能够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协同支撑机制(庞洁 等,2015)。政产学研协同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模式,成为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发展农业科技人才等的更有效的途径。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由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特色小镇4个范畴组成。乡村振兴需要依靠产业平台进行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是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平台路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需要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主体,以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地方农业发展形式,以休闲农业为手段,结合实际选择农业产业运营模式,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依托,以现代农业生产、运营为着力点,加强科技、绿色、开放、协调的建设方式,加快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最终构建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工业、旅游业为支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小镇和新农村。
农产品产业链主要是指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及评估的全流程,由重要品种创制、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村电商、农产品运输链、农产品产业链评估6个范畴组成,范畴之间都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农产品产业链是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产业路径。重要品种创制是推动农产品不断革新和发展的基础,是推进现代种养业创新发展的首要环节。农产品深加工能够更多地应用科技力量,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唐立新,2011)。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是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把控和产品溯源管理,为产业链各主体及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的农产品信息和高质量农产品。农村电商是推动农产品实现多途径销售的重要手段。农产品运输链的建设是为了节省农产品物流费用,保证农产品物流顺利完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流通效率。产业链评估则是对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势和不足、面临的风险和机会及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农产品产业链的健康有序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由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3个范畴组成,范畴之间都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基础路径,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李周,2016)。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主要集中在水污染防治、垃圾处理、生态农业循环、生态治理与修护、普及清洁能源与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等几个方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要以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政策建议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如何更为有效地落实上述各个模块的支撑作用?以下分别提出若干针对性建议。
技术创新应用方面:(1)加强农业产业核心技术研发,针对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科学育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现代化技术等方面加大技术创新与资金支持。农业与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相互融合,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和高级阶段。(2)加快构建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农业产业模式,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和生态化发展,推动高尖端技术赋能乡村产业,例如加大信息技术在育种信息监控、农业精准作业、畜禽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利用传感器、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育种信息的实时监控与汇报总结;采购智能农机设备开展农业精细作业,实现精准喷药;利用智能光照系统对畜禽进行精细化管理,助力产品生产、经济效益提高。(3)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一方面线上线下宣传双管齐下,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渠道推广新技术,农技人员入户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业优秀企业、先进农业科技示范园率先运用先进农业技术。
农村科技人才战略方面:(1)科技人才引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进行智力扶持“输血”,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二是为人才创新立项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创建农业高科技高素质的专业团队。(2)农村科技人才培育应从培育内容、培育路径和知识更新三个方面入手,具体表现在:结合本区域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拓宽科技人才培养路径,鼓励农业先进示范区的优秀人才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相互交流合作;注重人才知识的更新,强化对科技人才的业务培训,选拔出色的科技人才去先进示范农业区学习。(3)加大人才资助,提高财政投入强度,根据科技人才的能力水平和贡献设置相应的奖金和福利待遇,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村科技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重点发挥科技人才评价在人才招聘、培训、选用、绩效等方面的应用:一是借助人才评价的标准,制定规范的人才招聘细则,具体包括基本素质、技能、经验等方面内容;二是根据人才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形成培训再循环机制;三是通过科技人才评价方法选用人才,避免人才“错位”;四是在评价中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发挥人才积极性,形成良性用人机制。
政产学研协同方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未来趋势应是农业科技创新共同体,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基础,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为基础,由多主体开展创新协同,形成紧密的创新网络系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准则,加强金融服务,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2)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是产学研协同可持续的物质基础,要基于各主体对科技创新从研发到应用全流程的贡献,合理确定主体的利益分配形式。(3)行为规范是产学研协同可持续的制度基础,要制定科学的规章和制度规范协同创新行为,推动构建有效的合作关系,实现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在产学研联盟内自由流动,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4)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协同中的主导地位,推动农业技术转移以及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和落地。高校、科研院所则要立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持续提供最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输送农业科技人才。发挥政府机构在产学研联盟资金投入、协同形式、利益分配及日常管理中的协调监督作用,推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创新资源等投入产出效果最优化。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方面:(1)加强“互联网+农业”等形式的乡村休闲农业建设,以构建旅游大数据为出发点,实现休闲农业活动各环节的信息化,创新休闲农业旅游服务、管理、消费各环节的模式,提升旅游产品体验效果和满意度。(2)根据地区农业发展实际,通过企业运营模式、企业+农户运营模式、企业+示范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等进行农业运作,促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的服务、培育和示范能力得到有效发挥。(3)以现代化技术为引领,综合考虑地区的农业产业水平及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积极推进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聚力于区域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修复和产业融合发展等内容,形成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对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4)利用科技支撑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挖掘地方产业特色,对特色小镇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科学的分析、布局和规划,引进先进科技产业链,布局科技产业体系,促进特色小镇协调发展。
农产品产业链方面:(1)开展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项目申报,引导具有较强育种能力的科研机构加入品种创制研究,积极研究与培育增产增收、绿色生态、高质量新品种,创新升级育种技术,推进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2)加强新型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产品资源利用效率。如超临界流体蒸馏技术和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微波杀菌和干燥技术等(鲁德银,2005)。(3)加快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和条码技术等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健全农业生产管理与溯源信息平台,全面追踪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的各环节信息。(4)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物流电商服务点建设、电商产业园建设,加强农村电商实用技术培训,培育农村电商人才。(5)推动农产品保鲜技术的发展,通过在运输车上安装智能温度控制系统、车厢环境监测系统等,减少农产品损耗。推动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对物流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推动农产品运输的便捷化。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1)加强农村环境文明建设,利用现代化技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绿色升级,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环境治理的生态综合治理体系,加快清洁能源技术应用,加强科技成果在生态治理与修护、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等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推动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污染监督管理,通过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等手段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2)加快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乡村信息化网络设施全覆盖,推动互联网政务和移动政务的普及,为村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推动构建以涉农信息为主的综合性农业信息服务,让农民实时了解农业相关信息。(3)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农业发展水平下农业发展与服务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包括农业机械化、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农产品流通服务、农村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詹慧龙 等,2015)。
致谢:安徽大学朋礼青、陈芬、孙丽、于亚辰、朱锦程、殷文丽、赵璐、超博、张秀锦、张冬梅、刘昊、王玉瑶、孙梅、许文卓、张艳茹、邱一格、郑茹越、熊辰锐、闫佳鑫、汪敏心、方涛涛、李昊朋、赵伟翔、夏雨潇、舒娜、李明玥、苏静雅、郝雪冰、朱殷、董臣臣、刘雅尹、郑世雨、郑研、胡润峰、叶苹、梁文怡等为此次实地调研访谈做出了贡献,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