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话语机制下两性平等化与同质化的现象研究

2020-09-03朱峰

传媒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性别平等同质化新媒体

朱峰

摘 要: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依托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介形态下传者与受者二元对立的传播模式。随着新媒体形态的不断发展与革新,社会实体及其延伸的各个领域的持续媒介化,人们的性别观念也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倡导多元价值取向的互联网场域给女性提供了良好的话语平台,打破了以往以男性为主导的传统传播机制;另一方面,在后现代消费主义的裹挟下,新媒体充当着消费主义塑造流行文化与新型消费观念的平台,潜移默化两性的审美观念与价值观念。笔者基于上述视角,从新媒体的话语机制出发,探究新媒体解构性别对立,促进性别平等化,甚至催生性别同质化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新媒体;性别平等;同质化;拟像社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8-00-02

一、引言

媒介的话语机制,通常受到主导的权力以及主流话语的操纵,由此导致了媒介建构的“拟真”对于现实的扭曲。后现代主义和酷儿主义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认为,性别是一种“操演”。“操演”不是指一个主体可以任意选择其生理性别,而是每个主体在婴儿出生阶段即进行的“性别化”过程,即婴儿在权力话语特定的询唤当中产生了性别。在后结构主义的观点看来,主体在话语中生成,这就直接论证了作为“性别操演”的“主体”只是社会权力与律法生成的一个效应,主体在父权社会里被重复地进行“性别操演”从而固化了其的性别特征。性别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人为的扭曲与偏见,因而,性别差异更是一个被象征界结构化的产物而并非完全地在实在界中生成。

传统媒介形态例如报纸、杂志等,通常强调传者与受众关系的割裂与二元对立。在这种情境下,受众的意见无法被很好地表达,而绝大多数的报纸和杂志都以男性为主导,因此,出现在这类报纸杂志上的女性形象都来自于男性主观视角的凝视,其中隐含着男性强行赋予在女性身上的刻板印象和压抑体制。因而很多女性都无法建立起对自身的认同感,更遑论对自身话语权的争取以及对性别平权的诉求。在这种情境之下,女性不可避免地处于弱势地位,而考虑到传统媒介在本质上是对女性话语权的剥夺,性别的不平等趋势仍无法单纯因媒介技术的进步而得到缓解。

二、新媒体的话语机制对性别平等化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由此形成的传播过程的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介在话语权分配上的不均,也从本质上解构了传统媒介的话语机制。从这个角度看来,新媒体对于性别平等化的影响是技术上的,同时也是社会的、观念的。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娱乐性与商业性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男女两性的同质化现象,同质化是表示不同特征的个体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在本质特征变化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这意味着作为性别的他者消失,性别差异开始弥合。这种现象的产生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同样值得我们去更多地关注与深思。

(一)新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对女性话语权的提升

新媒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形态。其一是信息选择的去中心化,即媒介不再占据信息传播的中心地位,用户掌握了信息的选择权,原先集中的信息内容被重新打散,每个个体都能依据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订阅。在这一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成为了信息内容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的主导权开始从媒介向受众倾斜,传统媒介机制下议程设置的作用被迅速消解,进而导致男性主导媒体的权力以及整个由男性主宰的社会话语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瓦解;其二是信息传播权的去中心化,即每个个体都被赋予了极大的信息传播权,传统压倒性意见由于权威的消解和个体话语的多元化变得不再容易出现,曾经一些边缘或弱势群体被忽视的意见在平台上得到了表达的机会,边缘或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因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也就是说,新媒体解构了传统媒体“中心化”的传播机制,开辟了意见自由表达的空间与通道,使得每个普通公众都有机会表达自我和发表观点。

(二)消费主义语境下新媒体助推两性的同质化趋势

步入媒介与技术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大众投身于新媒体的狂欢当中。新媒体,涵盖丰富的影像和融媒体技术,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感官,给受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在麦克卢汉看来,新媒体即是一种“热媒介”,与早期的“冷媒介”相比,新媒体以一种包含影像与音效更为直观的方式传递信息,因而也更容易为受众所接纳,新媒体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构建起后现代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大众沉溺于数字影像和消费快感当中,并将这种处于虚拟现实的快感与欲望注入现实社会,从而建构起一个由消费主义所主导的拟真社会。

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今市场经济的消费结构中生成了一种欺骗性的伪欲望场景,消费不再是一种单纯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行为。后现代的一大特征是批量化的符号再生产,在后现代消费主义的框架下,柜台上摆放的琳琅满目的更是一种符号而不是商品本身。在互联网生成的拟像场域中,原本独立、多元的消费观念在网络中主流话语的影响下逐渐被化约成单一性的符号,人们所购买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代表的符号体系。

从性别角度上看,一种中性化和同质化的消费趋势开始流行,这即意味着两性共同受到了某种网络主流话语的影响,从而弥合了在消费观念上的性别差异,这也说明在互联网场域中作为性别的他者的消失,两性的观念开始发生一种同质化的转变,而事实上,这种观念的变化是来自互联网中消费主义的操纵。

同样生成于网络的球鞋文化,作为在当下年轻人群体中最流行的潮流文化之一,也演变成消费主义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用一种符号学的视角来审视球鞋的价值,我们就会发现原先作为日常耐用品的球鞋已经突破实用领域的价值范畴,它被社会赋予了更多特殊的象征意义而更具有一种符号学意义上的价值。球鞋不再是男性群体所特有的东西,它在女性群体之中也同样流行开来。球鞋在两性群体间的风靡源于网络等新媒体的流行,经过新媒体上诸多网络红人和流行歌手的包装,球鞋原先作为日常耐用品的使用价值逐渐被象征界的价值取代:一种“潮文化”瞬间在网络上走红,而球鞋被指定为这种潮流的一种物质形态,成为了在两性群体之间共通的价值符号体系,在对这种物质形态的追逐中逐渐消弭了性别差异。显然,女性已把篮球鞋内化成自身对风靡网络的时尚潮流的认同与回应,而忽视了球鞋原有的使用价值与性别属性,这也是生成于网络的后现代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一种中性化的时尚趋势。这并不是说是两性审美观念的主动变化促成了这种中性化趋势,而是一种基于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语境下生产商品的同质化趋势,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助推,趋同了两性的审美观念。我们如今在商场上看到的很多衣服都已经失去了明显的性别属性,这种“去性别化”往往是在新媒体推动下的消费主义所带来的:消费主义把服饰视为一种符号,而不是用于区分男女性别差异的延伸物。在消费主义观念看来,符号体系的单一化恰恰解构了性别上的差异,并认为服饰仅仅是加诸于人身上通用的符号体系,而无关性别。品牌和款式的多样化只不过是同质化的本质在表象上的一种伪装,尽管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却更难以逃脱同质化的框架。无论我们说这是新媒体裹挟下的消费主义还是消费主义裹挟下的新媒体,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助推两性的同质化趋势。

三、对拟像界女性主义的反思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广泛普及带来了两性平等化的契机,在媒介上,女性的话语权与荧幕上的女性形象相比以往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这对于女权主义的推进与男女平等的实现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媒介所呈现的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拟态环境”。在网络媒介中,主流话语的生成通常是某个群体性意见在网络多元意见的交锋中取得了压倒性地位的结果,这也意味着网络大众话语的煽情化与情绪化难以避免。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大众投身于煽情化的信息之中时,也即是投身于数字影像所构建的“拟真”当中。

在网络媒介中,由于女性处于一种相对的弱势地位,网络舆论通常向女性群体倾斜,这样的结果就是容易产生一种“女性必受压迫与不平等”的网络话语,因此,在这种话语机制下,女权运动很可能会走向情绪化与极端化。把新媒体构建的拟像社会从现实社会中脱离出来去探究媒介上的性别平等没有实际的意义。以现实作为观照,才是发现并解决性别平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曹晋.媒介与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高晶晶.浅析新媒体对后现代消费主义的重构与再造[J].新闻研究导刊,2019(07):56-57.

[3]杨霞.新媒体视域下女性形象呈现与话语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9):165-167.

猜你喜欢

性别平等同质化新媒体
同质化管理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二人谈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问题分析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从伊甸园故事看男女性别和身体的处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生态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