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源性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及PCR鉴定
2020-09-03张总超马艳萍王谢忠王文勇王云平
阚 威,张总超,马艳萍,王谢忠,王文勇,王云平
(1.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0 ; 2.青海省互助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 互助 810700)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C.perfringens)旧称魏氏梭菌(C.welchii)或产气荚膜杆菌(Bacillusperfingens),因在机体内能产生气体,导致组织气肿,且能产生荚膜,故名产气荚膜梭菌[1]。该菌分布较广,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粪便以及人畜肠道等,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人畜气性坏疽及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之一[2]。产气荚膜梭菌本身没有侵袭力,致病性完全取决于毒素的作用[3]。已发现的产气荚膜梭菌毒素至少有20种,α、β、ε和ι是主要致死毒素,根据产生这4种毒素的能力,可将该菌分为A(α)、B(α、β、ε)、C(α、β)、D(α、ε)和E(α、ι)5个毒素型[1]。D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羔羊、绵羊、山羊、牛、马以及灰鼠的肠毒血症,山羊小肠结肠炎[4]。
本试验对青海省互助县送检的2份疑似产气荚膜梭菌病死羊组织,通过细菌学厌氧培养、生化特性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此试验对产气荚膜梭菌病的诊断和检测具有实际意义,可供梭菌病的诊断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待检材料 互助县送检的2份病死羊组织病料(肝脏、肺脏)。
1.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试剂:核酸提取试剂盒,购自天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强化梭菌,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血琼脂培养基;2 000 DNA Marker、PCR反应预混酶、50×TAE、琼脂糖,均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型和E型产气荚膜梭菌核酸,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周继章研究员惠赠。设备:细菌厌氧培养灌、显微镜、恒温培养箱、PCR扩增仪(Bio-RAD,Mexico);凝胶成像系统(Analytik Jena,AG)、核酸自动提取仪、DYY-12型电脑三恒多用电泳仪和DYCP-31A型电泳槽,均购自北京六一仪器厂。
1.1.3 引物合成 参考已发表的文献[5-6],由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产气荚膜梭菌16S rRNA基因和毒素基因(α、β、ε、ι)引物,引物序列及大小见表1。
表1 16S rRNA基因和毒素基因PCR扩增引物
1.2 方法
1.2.1 病原分离培养 将送检的2份病料组织(肝脏、肺脏)分别接种于强化梭菌液体培养基厌氧培养,取其24 h培养物划线接种于强化梭菌琼脂平板进行纯化培养;纯化菌落划线接种于血琼脂平板,45 ℃培养24 h后观察菌落形态;随机挑选血平板上单菌落接种于强化梭菌液体培养基,厌氧培养24 h,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1.2.2 分离株细菌牛乳爆裂发酵试验 将纯化培养的分离株细菌接种于牛乳,45 ℃厌氧培养12 h。待培养结束后观察试验结果。
1.2.3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多重PCR扩增 取纯化后强化梭菌液体培养物,利用核酸自动提取仪,提取细菌基因组作为PCR反应模板。同时以参考菌株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E型产气荚膜梭菌作为对照。
毒素基因多重PCR扩增:α毒素基因条带大小为900 bp、β毒素基因条带大小为611 bp、ε毒素基因条带大小为396 bp、ι毒素基因条带大小为293 bp。PCR扩增体系为50 μL:PCR预混酶25 μL,α、β、ε、ι毒素基因上下游引物各1 μL,DNA模板5 μL,双蒸水12 μL。PCR扩增条件为:95 ℃ 5 min;94 ℃ 30 s,55 ℃ 30 s,72 ℃ 1 min,30个循环;72 ℃ 10 min。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2.4 16S rRNA基因PCR扩增和基因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16S rRNA基因PCR扩增:16S rRNA基因条带大小为4 811 bp,PCR扩增体系为50 μL:PCR预混酶25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DNA模板2 μL,双蒸水21 μL。PCR扩增条件为:95 ℃ 5 min;94 ℃ 30 s,55 ℃ 30 s,72 ℃ 1 min,30个循环;72 ℃10 min。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产物送至北京奥科鼎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并应用MEGA 5.1软件对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分离培养及菌落形态特征 从2份病料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使血平板呈β溶血的菌株。其菌落形态特征为表面光滑、隆起、半透明、边缘整齐,菌落直径2~5 mm,革兰染色为阳性大杆菌。见中插彩版图1和图2。
2.2 分离株细菌牛乳爆裂发酵试验 分离株细菌接种牛乳45 ℃培养12 h后,牛乳呈“爆裂发酵”,结果见中插彩版图3。
2.3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多重PCR扩增 分离株细菌和参考菌株D型产气荚膜梭菌、E型产气荚膜梭菌经α、β、ε、ι毒素基因多重PCR扩增,分离株细菌扩增可得α毒素基因(900 bp)和ε毒素基因(396 bp)的目的基因条带,扩增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分离株细菌毒素基因多重PCR扩增结果Fig.4 Multiple PCR amplification of bacterial toxin geneM:DNA 2 000 Marker; 1:分离株细菌; 2:参考菌株D型产气荚膜梭菌; 3:参考菌株E型产气荚膜梭菌M:DNA 2 000 Marker; 1:Isolated bacterias; 2: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D; 3: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E
2.4 16S rRNA基因PCR扩增和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分离株细菌经产气荚膜梭菌16S rRNA基因PCR扩增,可得481 bp的目的基因条带,扩增结果如图5所示。对分离菌株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在线Blast分析显示,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登录号:NR113204.1、NR121697.2)产气荚膜梭菌相应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99.0%)。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与上述同源性较高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GenBank (登录号:NR113204.1、NR121697.2)的相应序列和相关D型产气荚膜梭菌(登录号:LC386311.1、KU714939.1,来源见表2)建立系统进化树,如图6所示,分离株细菌与参考菌株分属2个大的分支,其中分离株与其同源性较高的NR113204.1、NR121697.2处于一个小的分支,且分离株细菌同伊朗疫苗毒株(KU714939.1)的遗传关系较为亲密。
图5 分离株细菌16S rRNA PCR扩增结果Fig.5 PCR 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16S rRNA of isolated bacteriasM:DNA 2 000 Marker; 1:分离株细菌M:DNA 2 000 Marker; 1:Isolated bacterias
表2 4株D型产气荚膜梭菌参考菌株的名称及来源Table 2 The name and source of a reference strain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3 讨论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的病原体,其释放的毒素可引起多种动物的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也是一种在人医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食物中毒致病菌。羊肠毒血症(Enterotoxemia)就是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的,又因剖检该病死动物时,发现肾脏组织软化现象,故称该病为“软肾病”,根据其临床症状此类病又称之为“类快疫”[7]。该病多呈散发,可感染绵羊、山羊,2~12月龄易发病。其病程短,多数为突发,病畜多数为无症状突然死亡,有的可见四肢抽搐等症状;有的则没有表现出神经症状,而是呈现虚脱、昏迷或悄然死亡[8]。D型产气荚膜梭菌主要依附在土壤、污水、羊肠道以及粪便中,春夏交替之季或者秋季是羊肠毒血症的高发期,因为在此期间羊主要以谷类与草料为主食,此类主食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通过胰蛋白酶转化成了ε原毒素,继而引发羊肠毒血症[9]。此次送检的2份病死羊组织,怀疑为羊梭菌性疫病,根据送检单信息,该养殖户存栏藏系绵羊600多只,死亡14只,10月6日对羊只进行了羊小反刍兽疫和羊四联苗免疫。但是该养殖场在羊只发病死亡期间曾饲喂大量麻渣,因此怀疑此次疫情的发生与饲喂高蛋白的麻渣有必然联系。
图6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树Fig.6 Genetic evolution tree based on 16S rRNA gene sequence
近年来青海省牛、羊梭菌病呈散发形势流行,对于梭菌病的防控只能采用疫苗免疫进行预防,但是鉴于产气荚膜梭菌分型较多,每型的致病性各异,传统细菌学诊断方法耗时耗力,应用一种快速的产气荚膜梭菌诊断方法,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财力。本试验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以分子生物学手段为基础,参照已发表文献的产气荚膜梭菌16S rRNA和毒素基因引物,利用多重PCR分型方法,对临床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了分型鉴定。为今后产气荚膜梭菌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疫苗的研究和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