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黑陶的黑

2020-09-03李闻雷魏春霞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龙山文化渗碳黑陶

李闻雷 魏春霞

一、黑陶文化

黑陶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4500年,是继彩陶文化之后的又一制陶技术的高峰,因最早出土发现于山东省章区市的龙山镇而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在后期的考古发现中黑陶遗存星罗棋布,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到辽河流域,几乎遍布中国的各个省份。

图 1 大汶口文化黑陶杯

龙山文化是黄河下游以黑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也被称之为黑陶文化,距今约4500年,它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这样赞扬黑陶:“这个文化最显著的物品是陶器,拥有这个文化的人民是极精巧的陶工。他们所制的陶器可与中国制陶技术所造出的最好的产品相颉颃,而形式的轻巧、精致、清纯之处,也只有宋代最优良的瓷器可以与它媲美。这种陶器最占优势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就有了黑陶文化的称号。”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地区的黑陶烧造工艺将祖先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但色泽漆黑发亮、胎体薄如蛋壳,且质地坚硬。龙山文化的黑陶继承了大汶口文化的快轮技术,在工艺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对火候和渗碳技术的把握更加成熟,渗碳技术是黑陶烧造工艺的重要环节,经渗碳后的陶器坚固耐用不易渗漏,无疑这是史前陶器烧造技术的一大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后期的青铜器冶炼和瓷器的烧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炉火纯青“蛋壳黑陶”

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黑陶特有的标志性器物,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黑如漆,薄如纸,掂之飘忽若无,扣之铮铮有声”,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图3这件蛋壳陶高柄杯出土于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宽斜口沿,深腹杯身,细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细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装饰细密的镂孔,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古代艺术珍品。这件高柄杯的造型体态轻盈,挺拔秀丽,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所用的陶泥全部是经过了反复淘洗的细泥,陶胎内不见任何杂质,其质地细密坚硬,几乎没有渗水率,可见当时的陶工在造型方面的修养已不同凡响,虽器壁极薄,但烧成后没有丝毫变形,也足见当时陶工对泥料的调制和火候的掌握都已炉火纯青。

图 2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蛋壳陶是史前快轮制陶技术的典型代表,形体富有简洁明快的轮廓线,直线为主、 曲线为辅、比例适中 , 在变化中寻求统一的法则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乌黑润泽的表面保留有轮制的痕迹, 更增加了器物的美感。优美大方的器物造型与简洁古朴的装饰有机结合,体现了很高的美学修养。它的黑色光泽之美是令人陶醉的,那种细腻润泽的质感 , 透射出高雅的气质, 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再加上采用镂孔装饰和纤细的刻划纹 , 其制作之精致、 造型之优美, 令人叹为观止。龙山文化独特的渗碳工艺和经过磨光处理的胎体表面形成更加致密光洁、 细腻光润的黑色保护层,历经数千年而不受水土侵蚀。

蛋壳黑陶的制作难度极大,故而数量不多,不是一般阶层的人士能享用的。它往往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这表明蛋壳陶在当时可能是一种奢侈品,显示身份的尊贵和地位的显赫。这种陶器往往不是单独而是成对出现,被置于墓主人的身上,并与其它一些贵重精美的器物如大口尊、陶鬹、玉器及象征财富的猪下颌骨等同时出土。由此可见,蛋壳陶的使用者无疑是社会的权贵阶层,如军事首领、部落酋长、宗教领袖或巫师等。所以有专家指出,蛋壳黑陶已经是一种专门的礼器,龙山时代的人们已经创造出一套酒的礼仪,这种礼仪已变成与政治或祭祀有关的重要活动之一。

蛋壳陶创烧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鼎盛于龙山文化中期,断烧于龙山文化晚期,历经千余年。娴熟的高温渗碳工艺和先进的快轮拉坯技术在龙山文化时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蛋壳黑陶”工艺是史前制陶技术的集大成者,把陶器烧造技艺发挥到了极致,代表了史前陶器烧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2、史前遗珍“陶鬹”

《说文解字注》:“鬶,三足釜也,有柄可持,有喙可泄物。”

陶鬶,器型出众,别具一格,是东夷人图腾崇拜的一种文化体现。它三足鼎立于大地,喙流直指苍天,奇骏孤傲,卓尔不群,透露着外柔内刚之势。鬶是史前文化遗珍也是史前文化的化石,是东夷人陶器烧造技术和美学思想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最初发现引起考古界不小的轰动,令当时的考古学家和相关学者兴奋不已。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研究价值、工艺美术价值和其蕴含的图腾崇拜及陶器烧造技术等方面的文化价值,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陶鬹虽是出自古人之手,但其体现的美学观念、表达的审美情感,能与今人产生共鸣。

陶鬹的种类繁多,白陶、红陶、黑陶都有,质地不同,颜色不同,形态各异,有“千鬶千面”之说。古人运用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性原则为基础,创出三个袋形锥足,具有增加受热面积以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端庄秀丽,曲线优美,集实用与审美一体。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把自己喜爱的鬶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鸟,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姿态生动,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由于它独特的特征,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龙山文化晚期,造型优美的白陶鬶和胎质细薄的黑陶罍实际上已经具有礼器的功能,它们多成组地被随葬在一些大墓中,与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共出,共同组成了成套的酒礼器。

图3 龙山文化黑陶“罍”

二、黑陶的黑

制陶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红陶、灰陶、黑陶等颜色改变的过程。这个颜色改变的过程也是窑炉工艺发展进步的过程。所使用的陶泥原料在化学组成上差别并不大,而颜色的差异是在烧制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烧制气氛和方法导致的 。一般的陶泥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氧化锰等成分,在氧化焰和还原焰的气氛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早期的制陶工艺比较原始,一般只能用氧化焰烧制,陶坯内所含的铁质在氧化气氛中变成红色的氧化铁,致使陶坯呈现红色或土黄色,统称红陶。在还原气氛中,陶坯内的铁质由红色的氧化铁还原成灰色的氧化亚铁,从而致使陶坯变成灰色,根据还原气氛的强弱,会呈现深灰、浅灰之别,统称灰陶。在相同温度下,灰陶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并且具有较强的耐酸碱、耐腐蚀性,因为还原气氛的烧成工艺,不只是改变了陶器的颜色,还有更重要的意义——经过还原的低价铁能在相同温度下形成更多的玻璃相,从而促进了坯体的烧结度,增加了致密度。所以说还原气氛对提高陶器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

继红陶、灰陶之后,随着窑炉技术的发展成熟,黑陶烧造工艺才被逐渐掌握,黑陶烧造的关键秘诀就是“渗碳工艺”,一般是在窑温达到预定温度后,投入大量松枝然后密闭窑室使之缺氧产生黑烟,黑烟就是呈游离状态的细小碳颗粒。由于在高温状态下坯体内的气体、自然水因受热膨胀而排出,有机质和结晶水也分解或挥发而产生孔隙,坯体在持续升温的情况下下气孔率逐渐增大,弥漫在窑炉内的碳颗粒正好涌入进气孔,渗透到陶坯的里面。窑炉因封闭缺氧形成一定的压力,使碳颗粒逐渐向坯体内部渗透,弥补和填充了陶坯的全部孔隙。随着温度的降低气孔逐渐收缩,碳颗粒就被封闭在里面和陶坯融为一体,从而完成了渗碳和变黑的工艺过程。渗碳工艺在还原烧成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碳分子的渗入增加了坯体的致密度和机械强度,渗碳工艺的出现把材料的属性发挥到了极致,赋予陶器乌黑的金属光泽和坚固耐用的优良品质。黑陶自出现之后延绵四五千年,跨越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革命时代,其乌黑内敛的光泽和结实耐用的品性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时至今日仍是部分偏远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器具之一。

图4 李闻雷《共生》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

三、“尚黑”思想

黑,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常用来表现坚毅、肃穆、刚正,以及大公无私,象征着“义”的精神。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中,居于最高地位的就是黑色,黑色是五色的归宿,纳五色于一体,具有永恒的本质。

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过“ 一切艺术都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符号”。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并反映一定的历史背景。如果仅从视觉效果上来说,黑色比其它颜色更具有稳固性,另一方面它又因其巨大的融合能力和吸纳能力,而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层次性、多元性。从考古学与人类学的材料看,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黑色往往具有某种神性意义,在世界范围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对黑色的崇拜。吉田桢吾著《宗教人类学》:“在众多的色彩中,黑色的气质与哲学最为契合。”黑色神秘深奥,使人觉得“玄之又玄”,又以之庄严沉静而慰藉心灵。在东方哲学中,“玄”色充满哲学思想,带入广袤的思想境界的颜色。老子《道德经》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选择黑色作为“道”的象征色,是博大深厚的精神体现。它使人感到神秘、高深而又肃然起敬,这种复杂的表现力使黑色的视觉特质在华夏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火所熏之色”即是黑的本色,我们从众多民间习俗中见到的抹黑均为锅底灰,它是灶火的“结晶”,而灶火在一般民众心目中,尤其在少数民族那儿有着特殊地位,它的化身就是灶神,灶神为先秦五祀之一。灶神由“居家安宁”的火神演化而来,许慎《五经异义》有“祝融为灶神”。祝融本为传说中的上古高辛氏的火官,《淮南子•时则训》注文“死为火神,托祀于灶”。云南彝族在火把节前举行祭灶礼,咏祭火词:“火神藏家中,人畜得安宁”。锅底灰的魔力根源于崇火的信仰,凡是有抹黑习俗的地方,同时也程度不一的存留着对火神、灶神的崇拜。

1、“尚黑”王朝

法国著名史学家兼评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谈到:“一个作品的产生与其所在的地域、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时代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识的制约”。《孟子.离娄篇》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考古学家们考证认为,“舜的时代是龙山文化的鼎盛时期,龙山文化黑陶的发展与舜‘陶河滨’有关”。根据《史记》的记载,舜在制陶方面有独特的创造,并对黑陶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否则就不会在他制陶的河滨出现一年成村、二年成镇、三年成市的奇迹。这说明当时人们都慕名前往舜制陶的地方学习先进的制陶技术,因而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制陶行业,促成了发达的陶器贸易。正因为舜对黑陶的创造和喜爱,所以他特别喜欢黑色,以致他的喜好也影响到禹和当时的社会。据古籍传说,有虞氏、夏后氏都尚黑,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韩非子说舜和禹都在木制饮食器、祭器外面涂漆,应当也是尚黑的意思。

夏朝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第一个部落国家,它直接继承了禹舜氏族尚黑的原始习俗,并将之上升为国家高度的标准用色,将其视为夏朝文化的外部表征之一,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尚黑”的礼仪制度。先秦文献《礼记·檀弓上》也有明确的记述:“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夏人丧事在昏黑的夜晚进行,征战乘用黑色的战马,祭献用黑色的牺牲,在这些神圣的场合,都在遵行“尚黑”的礼仪制度。。

2、“尚黑”民俗

1、“抹黑”

在人的身体上涂抹黑色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巫术礼仪,它的原始意义是驱邪祈福、是求吉的象征。在民间主要遗存在人生礼仪与节日庆典等民俗模式之中。黑色在这里代表的是喜庆的色彩。在鄂东英山,谁家添了贵子,谁家的长辈就成了“抹黑”的对象,这种抹黑行为在那儿称为“打喜”。在甘肃天水和青海大通的婚俗仪式中有“闹公婆”的习俗,就是在公爹脸上抹锅底灰,以表示祝福欢乐。山东无棣婚礼中“闹婆婆”,客人朝婆婆脸上抹锅底灰,婆婆高兴,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河南驻马店地区也有类似的抹黑习俗。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中都有抹黑节,人们以抹黑的方式互相祝福。他们认为这一天不把脸抹黑,那么一年就不吉利。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数万民众聚在一起,互相“抹黑脸”,是墨江当地的一个传统,代表一种祝福,庆祝哈尼族的太阳节。

图5 佤族“抹黑节”

2、“黑齿”

黑齿习俗自古就有,近代历史中仍然保留染黑齿习俗的地区有日本、越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帕劳、马尔绍等太平洋岛国等,中国傣族、布朗族、阿昌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和中国台湾原住民中也有过这种习俗,日本、泰国及中国云南边疆较为突出。均以“乌牙”为美,代表干净,染黑齿在日本亦是一种贵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除了上面所说的“牙齿愈黑愈美”的装饰作用外,染黑的牙齿还象上了一层“漆”,有保护作用。同时“漆齿”还是一种表达爱情的手段,其中也可能还包含着某种原始崇拜意味。

图6 “黑齿”民俗

3、黑色服饰

服饰尚黑,体现了一种与祖先或神灵沟通感应的原始观念。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多为黑色。据《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服饰卷记载,我国有3 0多个民族有黑色服装的传统,占我国各民族总和的半数以上。黑衣壮族崇拜黑色,把黑色作为服装颜色和民族标记,这个“以黑为美”的民族以独特的民风民俗被人类学家誉为壮族的“活化石”。

西南边陲彩云之南的翁丁佤寨,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他们觉得世间五彩缤纷,唯独黑最简单,最有力量。觉得黑色才能展现他们的美丽。 湖北恩施土家族也有有“土人尚玄”的说法。《鄂西土家族简史》记有“土家族头巾一般为青色(即黑色),长2-3丈,打人字路”。土家人尚黑,还表现在子女的昵称上,如“黑娃”、“大黑”、“二黑”、“三黑”及“黑汉”、“黑丫头”等,这些被称作“黑”的人,其肤色并不黑,应是对黑色崇敬的一种文化遗传。还有拉祜族、纳西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也有服饰尚黑的风俗。

图7 水族

4、黑色剪纸

陕州隶属河南省三门峡市,北临黄河与山西省隔岸相望,陕州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众多,也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陕州人喜黑的民俗是一大特色,每逢隆冬过年,这里的门窗贴满了黑色对联和黑色窗花,来烘托春节的喜庆氛围。新人结婚时也张贴黑色对联,洞房内的家具和窗花也贴满黑色剪纸。陕州民间有“喜事布黑花,夏朝遗韵”的说法,百姓对于黑色,不但不忌讳,反而觉得美观、庄重。可见陕州尚黑的习俗得以流传并非偶然。

图8 陕州的黑色窗花

四、它山之石

1、金属渗碳

是金属表面热处理工艺的一种,经渗碳后的金属也呈黑灰色,金属渗碳是指使碳原子渗入到钢材表层的工艺过程,目的是增加金属的硬度和耐磨性。渗碳工艺广泛用于金属机械零部件﹐如轴承、齿轮﹑链条﹑凸轮轴等。

2、橡胶加碳

最初的汽车轮胎是白色,因为那是橡胶的原色。像最早的福特汽车轮胎就是白色的。大约在1917年人们发现在橡胶轮胎中加入适量的碳,能增加轮胎的使用寿命,除了更加耐磨以外,黑色的轮胎也可以有效抵抗紫外线,防止因紫外线导致的轮胎开裂。自此橡胶轮胎行业都开始改良工艺加入碳元素,黑色轮胎也一直使用到现在。

结 语

黑色是宇宙混沌的色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了特有的文化意味和象征意义,被赋予了强大的情感力量。黑色的碳元素具有坚固永恒的材质特性,被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首先发现和利用。高超的渗碳技术,令陶器具有结实耐用不易渗漏的优良品质和乌黑幽亮的金属光泽 ,历经数千年而不受水土侵蚀。

综上所述关于黑陶之黑的结论概括为以下三点:

1、陶器的烧造工艺在发展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独特的还原渗碳工艺成就了黑陶的黑。

2、以黑为美的尚黑思想,将文化层面的意义转化为视觉符号,经过泥、火、水的融合达到了温润黝黑的状态,尽显墨玉之质,正是尚黑思想的物质文化载体。

3、用之美,坚固耐用是道理,独特的烧造工艺把材料的属性发挥到了极致,结实耐用不易渗漏才是黑陶的核心价值。

猜你喜欢

龙山文化渗碳黑陶
航空齿轮钢C69高温渗碳后的组织性能
机械零件深层渗碳工艺的优化
现代黑陶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渗碳工艺的中国专利分析
神农耕而作陶 黑陶高平之地的温度与硬度
探究山西龙山文化的魅力
试论黑陶工艺品包装对于黑陶品牌的影响
尼西黑陶:拿捏两千年的质朴艺术
武安念头遗址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