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及展望
——基于CITESPACE 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0-09-03吴义爽孙方正

关键词:外部性文献研究

吴义爽,孙方正

(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一、引 言

近年来,平台利用其独特的机制创造了无数的财富,从而成为引领新时代潮流的最重要的经济体[1-3]。尤其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这种“互联”的背景下,平台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新模式,渗透、颠覆和重塑着社会经济环境,成为影响未来发展趋势的新经济要素[4-6]。同时,未来大部分企业创新的战略转型都将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平台模式来实现。但是,不同于传统的线性价值链模型,平台企业正设法创造一个循环反馈的商业生态系统,最大化其价值。

随着苹果、安卓、阿里等平台型企业的崛起,加上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显现出平台型网络竞争的态势[7-9],因此平台被认为将会是企业管理研究的“沃土”[10]。进入21 世纪后,平台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成为不同学科、专业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多元化的研究问题致使平台的概念模糊不清,相关研究碎片化,研究视角繁杂[11],一定程度上阻碍平台理论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对管理实践的指导。

虽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平台研究进行了综述,例如Mcintyre 和Srinivasan[8],从产业组织经济学、技术管理和战略管理这三个角度对平台研究进行了综述;Facin 等综述了平台概念的演化过程[11];国内学者龚丽敏和江诗松则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12],综述了平台型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等,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与框架,特别是不同学科领域的平台研究主题零散、结论不一,造成了平台概念和内涵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虽然大部分综述都采取系统性阐述的思路,但是不同的综述所选取的样本有所不同,完整性不足,缺乏通过计量分析来呈现平台研究的研究前沿、主流视角、最新成果。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软件,采用知识图谱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和国际上有关平台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对比,构建平台研究的整合性框架,并且在此基础上,发现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平台的研究方向供参考。相对于传统的文献综述,本研究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构建了平台研究的一个整合性框架,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出发,整合了目前平台的相关研究,实现了将碎片化的平台研究系统化。其次,通过文献计量软件,使用知识图谱和内容分析的方法梳理了相应的平台研究热点问题和前沿,突破了传统文献综述的主观局限性。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平台研究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平台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二、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从生物学中借用而来,通常指一组相互作用的公司,它们相互依赖于对方的活动。广义的生态系统经常被用来描述一个由相互作用的公司和个人组成的社群,这些公司和个人共同发展他们的能力和作用,并且倾向于与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司所设定的方向保持一致[13]。在平台的背景下,平台生态系统是指平台及生产互补品提高平台价值的互补者网络[14-15]。学者们强调生态系统的不同方面取决于分析单元。而“平台生态系统”,考虑了参与者如何围绕平台进行活动。该研究侧重于关注平台本身或者平台发起者及其互补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台生态系统包括平台的发起者和所有补充的提供者,这些补充使得平台对消费者更有价值[15-16]。平台生态系统采用“中心和外围”的形式,即一系列外围公司通过共享或开源的技术标准(可以是编程接口或软件开发工具包)连接到中心平台。通过这种连接,互补者不仅可以产生互补的创新,而且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访问平台的客户——例如为游戏平台生产视频游戏的开发人员[17]。因此,平台生态系统被视为在平台发起者的协调和指导下促进创业行动的“半监管的市场”[18],或者作为允许不同用户之间进行交易的“多边市场”[17]。

(二)网络外部性

平台所具有的一大重要的特征就是网络外部性,与传统网络外部性不同的是,在平台情境中,我们大多关注的是间接网络外部性。Armstrong(2006)[19]认为,平台市场是指以平台为中介的双边交易,一方加入平台的得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的另一方(或者其他方)的数量。网络外部性是平台市场重要的理论基础。Katz 和Shapiro[20-21]给出了网络外部性的定义,他们把网络外部性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情况。前者指的是与产品或者服务的使用者数量相关的价值,即同边影响,例如,使用手机的用户所得到的的价值会受到其他使用手机的用户数量的影响,数量越多,个体通过使用手机所获得的价值就越大;而后者指的是在平台市场中,一边是否加入平台受到另一边在平台市场中规模的影响,即消费者(生产者)加入平台取决于这个平台中生产者(消费者)的规模。正是由于这种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平台中的单边用户才会根据对另一边的预期加入平台,平台中的双边用户数量不断增多,形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情况。

上述所说的是正网络外部性,同时,也存在着负网络外部性,Reisinger 等(2009)[22]通过分析平台中双边用户的互相竞争,建立了一个具有负面网络外部性的平台竞争模型,发现一边用户的规模随着另一边用户规模的增加而下降。同时,由于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当平台中一边(互补者)的数量下降,另一边(消费者)的数量随之下降,进而使得平台有走向消亡的风险,这种负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是平台研究所需要关注的重点。

三、研究设计

(一)方法与工具选择

目前,以文献计量撰写综述文章的方法越来越多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欢迎,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文献计量法与知识图谱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全面的展现平台生态系统研究的发文情况、研究领域以及研究趋势等等,随着信息可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Citespace 成为文献计量方法的一个重要软件,能够对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前沿进行相应的梳理,其功能包括对研究领域中的作者、机构、关键词、被引文献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并且根据共现频次(citation)、中心性(centrality)、突现值(burst)等指标识别出关节节点,该节点是研究领域中的“热门”。然而,仅仅依靠文献计量软件,只能大致的了解“表面”信息,难以把握住“精髓”,所以,本研究还辅以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特定文献的精读,提升对文献计量结果解读的质量。

(二)数据收集

1.英文文献数据收集。以wos(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平台,收集涵盖1998 年至今的全部的相关文献(截至2019 年8月1 日)。结合以往的文献阅读,采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搜索主题包含“platform”或者“platform ecosystem”的文献,并且精炼到经济(Economic)、管理(Management)、商业(Business)三个领域,得到4 387 篇,然后精炼出“Article”和“Review”两类文章,得到2 673 篇。最后作者本人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摘要进行阅读,删除:(1)包含有关实验平台、政府平台、媒体平台、借贷平台等的平台文献,我们主要是以淘宝,京东,苹果,谷歌等之类的双边市场为例,因为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融资平台、学术平台、研究平台等与管理学或者与本研究关注的平台之意无关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英文文献数据389 篇,将其以纯文本的形式导出,作为后续Citespace 软件分析的基础。

2.中文文献数据收集。“平台”一词在中文语义中包含多种意思,CNKI 以“平台”为关键词检索得到19 597条记录(截至2019年8月1日),数量过于庞大,而且存在部分学者并没有将“平台”作为关键词出现,同时在以“平台生态系统”为关键词检索时得到23 条记录(截至2019 年8 月1 日),数量过于稀少,不足以作为分析的基础。基于此,本文采取核心期刊检索方法收集文献数据,以国家自然基金委认定的“管理学”期刊目录(30 本)为基础,同时根据平台生态研究的跨学科性质,增加《经济研究》《经济管理》《外国经济与管理》等不同学科期刊,在此基础上,以“平台”为主题或者以“平台生态系统”为关键词展开搜索,得到文献1 150 篇。通过阅读相应摘要,剔除以下文献:(1)缺乏平台特征的文献,如融资平台,政府平台,仿真平台等等,这虽然媒体平台、借贷平台等具有一定的平台特征,但是本文我们主要以淘宝、Apple 等之类的平台为主;(2)会议综述和征稿启事等。最终得到253 篇中文文献,按照计量软件的使用方法,在CNKI 中导出Refworks 格式文件供后续分析。数据检索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检索过程

四、研究现状

(一)期刊分布

本次关于平台或者平台生态系统的文献共检索出英文论文389 篇,国内顶尖期刊文献共检索出251 篇,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文献的分布情况,我们用表2来展示我们的检索结果(选取发文量排名前10 的期刊)。可以看出,在Journa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Strategy、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Management Science、《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等期刊中持续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平台生态的研究,美国是对平台生态研究最多的国家,这与其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文搜集的国内平台研究文献的总量少于国外,但是国内对于平台研究的期刊分布则更加集中于高水平期刊,并且从期刊分布的种类来看,研究涉及管理类期刊、经济类期刊、工程类期刊,体现出平台生态研究跨学科的性质。

表2 国内外平台研究期刊发文量

(二)研究机构与作者分布

在Citespace 中选择机构(Institution)和作者(Author)两个节点,运行软件后,得到国内外平台生态研究的机构和作者合作的图像。如图1 和图2 所示,在国际研究中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各高校之间合作密切,其中不乏国内知名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②研究主要以团队合作为主,其中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的Annabelle Gawer 教授和意大利博科尼大学(Bocconi University)的Carmelo Cennamo 教授是该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们围绕着平台生态系统创新[23]以及平台生态系统理论[24-25]等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同时来自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的Andrei Hagiu 教授团队对平台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26]、监管机制[27]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③研究成果多来自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其他国家关于平台的研究成果略显不足,这可能与这些国家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关,而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呈现高水平增长的趋势。

在国内对于平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呈现出“区域作战模式”,多以校内合作为主,同时不同地区正在形成各自的“学术圈”,国内平台研究的“学术圈”规模虽小但集聚度高,其中以北京、上海、浙江、南京的“学术圈”最为突出,根据Kuhn(1962)的阐述[28],学术共同体(学术圈)是产生科学知识的科学家集合,集合内成员有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他们在研究上有共同的范式(paradigm)。“学术圈”的外在表现是共同的协会组织、期刊和交流活动,调查发现关于平台生态研究的重要期刊会议、交流会议等正在不断涌现,说明平台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图1 中国平台生态研究机构与作者合作图

图2 国际平台生态研究机构及作者合作图谱

五、平台生态系统知识图谱分析

(一)分析思路

本文根据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 搭建知识图谱模型(图3),所谓知识图谱是指以知识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技术展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29]。具体来说,这一部分就是根据软件对该研究领域中的作者及机构、高频关键词、高被引文献等进行分析,总结出平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根据近5年的高突现关键词、特征值等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图3 知识图谱分析思路

(二)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所阐述内容的集中反映,对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我们发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30]。这里我们在Citespace 中选择关键词(Keyword)这一项对我们收集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图4所示的平台生态系统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所示,关键词所在的十字节点大小表示其共现的频次,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共现频次就越高;十字节点外的厚度表示其中心度的高低,厚度越厚,表示该关键词的中心度越高[31]。为了更加直观的表示出我们的数据分析内容,这里我们列出了部分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度关键词的信息(表4和表5)。

图4 国际平台生态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由表4可知,国际平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包括竞争(competition)、创新(innovation)、平台(platform)、双边市场(two-side market)、战略(strategy)、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技术(technology)、绩效(performance)等,这些关键词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平台生态系统研究涉及的主体:包括platform、system、ecosystem 等;②平台研究涉及的前因和结果变量,例如competition、innovation、performance、network externality 等;③平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这一部分大致包括strategy(战略管理领域)、technology(技术管理领域)、industry、market(产业组织经济学领域)。其次,根据表4 提供的信息,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包括network externality(网络外部性)、dynamics(动态)、innovation(创新)、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architecture(架构)、digital platform(数字平台)、firm performance(公司绩效)等等,说明以上这些关键词在整个平台生态研究的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总得来看,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度关键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重合度,说明了国际平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重点关注了平台生态系统的创新和竞争优势问题、网络外部性问题以及不同视角下的平台生态研究(战略管理、信息技术、产业组织)。

表3 高突现值关键词信息

除了频度和中心度之外,Burst 值(即突现值)越高的关键词则表示该词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过共现频次激增的情况,是研究前沿的“脚印”[32],表3展示了burst 值前6 的关键词信息(按强度排序),我们可以看到,network externality 这一关键词的burst 值最高,为6.999 3,并且在200—2014 年期间一直处于很高的位置,说明在2009 年至2014年期间,对于平台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网络外部性这一块,如何激发平台的网络效应从而使平台获得大量的用户基础以及相应的竞争优势这一部分成为研究的前沿。另外,industry、compatibility、platform、competition、sharing economy等关键词近几年来出现激增的情况,说明对与平台生态涉及的前因和结果变量的研究、对平台技术模块兼容性的研究以及对平台生态系统背景的研究很有可能是当前平台生态研究的前沿。

表4 国际平台生态研究主要关键词信息

表5 中国平台生态研究主要关键词信息

由表5 可知,在中国平台生态系统的研究当中,高频关键词与高中心度关键词存在着较高的重合度。双边市场、定价、平台竞争、平台、平台企业、网络外部性、电子商务等关键词的频度和中心度都相对较高,说明这些关键词是平台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除去与平台生态研究直接相关的关键词(平台、平台企业、双边平台),其余的关键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平台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双边市场、网络效应、网络外部性),普遍由双边市场经济学占据主导地位;②对平台中第三方用户的研究(部分多归属、单归属);③对平台企业的策略研究(定价策略、定价、平台竞争、商业模式);④对平台出现的背景研究(电子商务)。

(三)被引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图6 被引文献知识图谱

被引文献是施引文献的参考文献,Citespace中的Cited reference 选项与之对应,对被引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知道现有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以及现有文献和过去文献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将节点类型选择为被引文献(Cited reference)并且设置相应的阈值,选择每年出现频次排名前70 的文献构成相应的网络,然后将所有的年份网络通过Pathfinder 进行合并,运行软件后得到如图6 所示的被引文献知识图谱。

为了更加清楚地展示知识图谱中节点的信息,于是我们通过Citespace 软件整理出了被引频次和突现值排名较高的文献数据信息(表6和表7)。

表6 高被引文献信息

表7 高突现值被引文献

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精读发现,上述高被引文献主要涉及以下内容:①与双边市场相关,比如文献1 和10 对双边市场中的竞争问题进行了研究,前者提出了双边市场中竞争的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型[19],后者主要向我们展示了在双边市场中竞争的平台如何通过设计他们的商业模式(价格结构)吸引第三方互补者进入他们的平台,从而在网络效应的影响下提高平台的用户基础并为其带来相应的竞争优势[33]。文献2 向我们呈现了对于双边市场研究进程的报告,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外部性模型,将迄今为止强调双边市场中网络外部性的两种不同的文献进行了统一[34];②与平台策略相关,相关文献包括3、6、7、8、9。例如文献3 向我们阐述了技术平台的两种策略如何为其带来相应的竞争优势——开放策略与封闭策略,并且从实证和理论两个角度解释了相应的经济机制[35]。文献6 解释了平台中的成员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随着平台中生产者的增加从而使创新更加依赖于用户的多样性,变异和实验,同时减少了对单个创新者的努力和投资的依赖[36]。文献7和8解释了平台的进入策略(企业搭建平台需要把握哪些关键因素)[37]和包络策略(平台企业进入不同的市场领域)[38];③与平台理论框架相关,相应的文献包括4、5,文献4从经济学和技术管理两个视角出发,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结合双边市场和技术架构给出了平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框架,用于强调平台的创新和竞争之间的互动模式[39]。文献5 指出了平台的竞争正在转向以平台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台生态系统的研究框架,该框架包括5 个研究问题,为我们理解平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做出了指导[40]。

由表7 可知,近几年突现值较高的文献包括8、9、10 这三篇文献,其中,文献8—The Economics of Two-Sided Markets主要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双边市场,以及为什么它们会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同时还考虑了双边市场情境下的反垄断和监管政策,最后从双边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未来的研究点[41]。在文献99—Platform owner entry and innovation in complementary markets: Evidence from Intel中展示了因特尔针对第三方互补者的策略,是选择进入第三方互补者的产品空间与之竞争还是选择不进入这是因特尔作为平台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探讨了英特尔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强调了其可以使用组织结构作为承诺机制向互补者表明他们不会抢去大量的资源,其研究结果对我们理解平台中的动态竞争以及组织结构在竞争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42]。文献10—Platform rules: Multi-sided platforms as regulators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框架来解释多边平台(MSPs)使用的非价格工具如何对平台中的访问和交互进行监管,将其类比为“私人监管者”,最后发现多边平台使用法律、技术、信息和其他工具(包括定价)的组合也能实现预期的监管结果,但是非价格工具是多边平台战略的核心[27]。

通过对上述被引文献的阅读,首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平台策略的研究,包括平台企业进入策略的选择、平台开放策略的选择以及平台的价格结构策略、平台治理策略等等,总的来看,大多都是从平台企业本身这一视角出发,缺乏从平台中第三方用户这一视角出发的研究;其次,由于平台本身的特殊性,在治理这块不能从照搬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需要发展出新的框架,呈现出平台企业、政府、第三方用户的协同治理模式;再次,对于平台的研究大多数采取的都是实证研究,理论上难以形成完整的框架。

(四)特征词知识图谱分析

特征词是从文献的题目、摘要、关键词以及数据库附加关键词中抽取的。突现特征词(Burst Terms)是指短期内词频有较大幅度变动的词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前沿。在Citespace中选择特征词(Term)为分析单位,在特征词种类中(Term Type)选择突现特征词,运行软件得到相应的知识图谱(图7)。

由知识图谱可知,突现特征词包括platform-leadership(平 台 领 导)、open-sourcesoftware(开源软件)、two-side-markets(双边市场)、price-competition(价格竞争)等等,说明与上述突现特征词相关的研究主题可能是当前平台研究的前沿。

图7 特征值知识图谱

综合来看,这些特征词包括以下几个层次:①和平台双边市场理论有关的研究内容(twoside-markets、network-effects、indirect-network-effects 等),这些研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学挂钩;②与平台战略相关的研究内容(price-competition、price-discrimination、business-model 等),属于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平台研究,这一领域主要研究了与平台竞争优势、创新有关的战略,包括平台的歧视性定价,平台的商业模式以及平台的选择性进入策略等等;③与平台设计相关的研究内容(operating-systems、open-source-software、sourcesoftware 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平台架构的具体工程设计,如何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撑平台多边架构是平台研究的一大热点,我们把这一块归纳为技术管理视角下的平台研究。通过上述对特征词的分析,综合前面的关键词,被引文献等部分的研究,总体上,我们可以把对平台生态系统的研究划分为三大部分:①经济学视角下的平台生态研究;②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平台生态研究;③技术管理视角下的平台生态研究,每个部分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平台生态系统这一新兴研究话题的独特之处。

六、平台生态系统文献总结及研究框架构建

为了搭建平台生态系统研究的框架,我们对上述计量结果进行了相应的总结,通过对关键词、被引文献、特征词等分析,对于平台生态的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把其划分为经济学视角、战略管理视角和技术管理视角,不同视角下的研究需要与不同的理论对话,并且不同视角之间的研究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平台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对网络效应的概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平台被视为促进两类或两类以上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管道”[33,41,43]。其中用户或网络节点是“独立的参与者(个人或者企业),他们参与到网络中进交互”[44]。因此,文献区分了两种主要的网络效应: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最近,经济学家将研究重点放在双边网络中的间接网络效应上,着重于理解一组互补技术之间是如何相互依赖的以及这种相互依赖性对竞争的影响[19,33,43,45]。平台的用户基础(installed base)会影响互补者的决策,例如,在视频游戏行业,拥有大量用户基础的平台对游戏开发者来说更有价值,因为这能够给他们提供了更大的潜在市场,同时游戏开发商反过来又积极影响了消费者的平台采纳决定,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平台用户基础。因此,对平台进行专有性投资的互补者的决策很可能受到该平台的网络效应的存在性和强度的影响。由于网络效应是由用户所驱动的,因此最近的研究还关注了平台如何吸引多边用户,大多数研究都将重点放在平台定价的经济学模型上[46-48]。

(二)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平台研究

战略管理视角的研究应该基于网络效应的经济学视角之上,重点关注平台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两者的联系在于理解平台公司的定价决策,以及相关的正反馈机制,而战略领域的其他研究则更加专注于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如平台进入时间[7,49]、现有优势(如平台规模和平台质量)[50-51]等等。在对进入时间的研究中,传统观念认为,早期进入会让企业有更好的机会获得用户,以确保未来的生存能力,但最近的研究假设却与之相反,早期进入不一定对企业有利,因为许多较晚进入者实际上超过了先前的进入者获得了领先的地位[52-53]。这些研究强调了围绕进入时机需要采取策略的必要性,而不是简单地急于取得先行者的地位[54]。同样,战略学者也试图了解新兴平台如何与现有平台竞争,以及现有平台如何通过其所拥有的用户基础来保持竞争优势[38,49-50]。虽然,Schilling(2002)[49]发现第三方补充决定了平台企业的存亡,但是Sheremata(2004)[51]和Eisenmann 等人(2011)[40]发现,即使在网络效应很强的情况下,采用平台包络战略的新进入者也有可能超越占据主导位置的平台企业。虽然用户基础对平台十分关键,但并不是唯一能够为平台带来竞争优势因素,Zhu 和Iansiti(2012)[37]发现,在电子游戏行业中用户基础并不是平台企业保持优势的唯一因素,平台质量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上述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可以通过哪些策略获得竞争优势,重点关注用户基础。最后,战略管理学者也开始实证研究平台网络的动态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补者如何选择与平台连接,以及这种连接如何影响平台的主导地位[55]。

(三)技术管理视角下的平台研究

虽然经济学家试图理解网络效应是如何在平台网络中产生的,战略学者则更多关注平台如何通过定价、质量和进入时机等策略来扩大其用户基础,而技术管理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的设计问题上以及其对产生网络效应的影响上。技术管理视角将平台广泛地视为促进创新的技术架构[39],最近,研究人员从工程设计中获得灵感,将平台描述为促进创新的模块化系统[56]。在这个视角下,研究多集中在平台公司如何围绕模块间的接口做出的最优的设计选择,具体来说,技术管理研究的重点是平台所有者的决策如何影响其创新——比如平台接口的开放性[57-59]。平台的开放程度已经在许多情境中进行了研究,例如接口访问的成本以及接口使用规则等等[39]。同时研究还强调了平台开放和封闭之间的权衡[16,38]。这些研究发现,虽然开放接口通常会增加互补者的创新动机[35],但过多的开放会导致收入和利润的损失[38]。因此,进一步的研究是必要的,以了解使平台获得成功的最佳开放决策。互补者是平台的重要资产,因此最近的研究还集中在平台如何吸引互补者上,不仅通过创建技术质量优越的平台去吸引用户,而且还通过为内容开发人员提供工具包来简化开发过程[47,60-61]。

通过对上述三个视角的梳理,我们搭建如下平台研究的框架(图8),旨在整合已有研究,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图8 平台生态研究框架

七、结 论

首先,本文采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 和知识图谱的方法,在辅以内容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搜集到的国内外顶尖期刊的平台文献进行了分析,分析包括关键词分析、被引文献分析、特征值分析等,同时详细展示了平台研究的期刊分布、研究机构与作者分布、高频关键词、高被引文献等,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把平台相关的研究梳理出经济学视角、战略管理视角、技术管理视角,并搭建了这三个视角下的平台研究框架。再次,本文认为在未来平台经济的背景下,需要持续关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平台生态系统治理、平台架构与演化机制等。

然而,当前有关平台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①虽然研究涉及了经济学、战略管理、技术管理等不同视角,但是每个视角只局限于其特定的背景,缺乏综合性视角,并且研究多局限于同一层次的分析,跨层次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Hitt 等[62]认为,大多数管理问题都涉及跨层次现象,因此,为了提升研究的影响力,有必要在平台领域中展开跨层次研究;②由于平台的类型、国家,区域与行业制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平台研究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并且对于平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来源于具体的案例分析,从单一的视角下去研究相应的价值命题,呈现一种对症下药的情形,但是在理论上缺乏一般性框架;③目前,对平台生态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在理论和应用方面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平台竞争战略、商业模式、平台定价和网络外部性等问题。但这些研究成果尚处于“碎片化”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思想体系。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带来的巨大挑战,西方主流经济学却没有对平台化趋势及其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理论和思想,无法对新经济模式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研究成果明显滞后于平台经济实践。

通过对平台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学界研究的不足,本文提出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拓展平台研究视角,既有研究较多从平台主导者(焦点企业或平台运营商)这一角度出发,相对忽视了平台互补者的能动性。基于平台互补者视角还有很多可研究的空间。(如平台互补者是否进入平台、单属还是多属以及什么情况下会抛弃平台等)可以开展对此类行为策略选择的研究。②丰富平台生态研究的方法,目前大部分相关的研究还只是考虑单个平台策略对平台价值创造的影响,很少考量不同变量间的因果递进和交互关系。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同时纳入多个相关联的变量并系统性地考虑变量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同时加强与理论的对话;③在平台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这些企业如何利用产品平台和产品组合来适应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对市场做出快速响应是未来研究的一大趋势。

作为典型的互联网经济的代表,平台、平台生态系统、平台生态系统治理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特别是中国平台企业是如何利用市场环境,根据社会、技术、组织、政策法规及市场独特特征,因地制宜做出最优平台竞争策略。

猜你喜欢

外部性文献研究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从资源配置后的外部性的角度看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的动力
关于网络外部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