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声反切正韵》所见吴烺韵学理念
2020-09-03曹祝兵朱磨虎
曹祝兵,朱磨虎
(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一、《五声反切正韵》题解
《五声反切正韵》,成书于公元1763年,清吴烺著。该书包括“辨五声”、“论字母”、“审纵音”、“定正韵”、“详反切”、“立切脚”等六部分内容,其撰写目的是通过简化韵图,以直观展示“天籁之音”。作者吴烺认为反切分析字音不如韵图直观便捷,因字母用字固化而致传统韵图横列字母、纵列四声的方法过于繁琐与僵化,所以他认为韵图编撰应摒弃字母,变字母为纵音,以位定音代替以反切定音,简化韵图,以涵盖“天籁之音”。由此可知,“五声反切正韵”的内涵是通过“辨五声”、“详反切”而达到“定正韵”的目的。
二、《五声反切正韵》的改革措施
(一)反对字母用字固化,主张字母用字的灵活性
吴烺在《五声反切正韵·论字母第二》中讨论了三十六字母的由来,认为使用三十六字母切音存在局限性,不能该括一切语音,他说:“今考字母,不必用三十六。其中有重复处也,必欲开口撮口声俱全,则又有遗漏,尚非三十六字母所能该括,不如举而去之为便,立切脚时任指两字皆可,切声何必拘拘然定用此三十六字母乎?”又说:“按上三十六母,细分之,只用十九母足矣,余皆复处也。又见母于东韵不能切‘宫’,欲切‘宫’字,于三十六母中竟无母可用,又如溪、群二母,于东韵只切得‘穹’、‘穷’二字,欲切‘空’字,即无母可用,可见其挂漏处正多也。”
传统韵图横列发音部位或字母,纵列四声等韵,纵横拼合得出语音,图中字母等韵不能随意更改。吴烺认为传统韵图繁杂、字母用字固化,其“非善法”,对此进行了批评:“其立法尤为琐屑,字母横列于上,四声纵横之音列于下,作为图式,不胜其繁。其以字母为标,不过虚位,未尝不可易字以代之。若以为协之宫商角徵羽,配之喉齶舌齿唇,则见溪群疑,亦何殊于吉区奇鱼乎?”(论字母第二)由此可见,吴烺反对韵图中用固定的字母,只要语音相同,字母可以用不同的字进行替换。
(二)变字母为纵音
认识到字母用字固化的局限性,吴烺主张韵图制作过程去除字母,他借鉴梅膺祚《韵法直图》的做法,加以改革,弃用三十六字母,制定了纵音图(见表1)。
表1 纵音图
东通□ □□□ 宗聪松 中充□烘风□□□□同农 □蓬蒙 □從□ □虫□红冯□龙戎董统□ 琫捧猛 总□竦 冢宠□哄讽□垄冗动痛□ 蚌□梦 纵□送 众铳□汞奉□弄□笃秃□ 卜朴木 足促速 竹畜叔忽福□禄辱
表1纵音图中,吴烺改变了传统等韵图横列字母,纵列等韵的做法:横排五格代表韵母的5个调类,如“充、虫、宠、铳、畜”代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 个调类;竖列二十格代表20 声母(除第十八列有音无字之外,实际声母19个)。
吴烺删并三十六字母,变字母为纵音,编撰成纵音三十二图。这种改变,实际上完全摒弃使用三十六字母,采用“经”“纬”拼合语音的做法,形式更加灵活方便,吴烺对此也颇为得意:“一经一纬,了如列眉,学者熟诵此图,其余三十有一,自然贯通。”(审纵音第三)
(三)以位定音取代以反切定音
吴烺认为反切对字音分析过详而导致繁琐,他说:“字有声,声相同一而已,分析太详,失之于琐”,主张按韵图中位置确定读音,即以位定音,他参考梅膺祚“标射切韵法”,将反切安排于韵图之中,反切上字为“标”,按图索音:“反切以上一字定位,下一字定声。假如德翁切,‘德’字舌音也,在第十二图入声第四位,但识其第四位以为标,再详‘翁’字在第一图阴声内,其第四字舌音为‘东’也”。(审纵音第三)吴烺认为以位定音对读者来说快捷方便,“久而熟习通贯,不必检阅而已知之”。基于对以位定音优点的认同,吴烺制作三十二音图取代反切,以总括天下之音,“故三十二图足以统括全部韵书,已无遗憾。”(审纵音第三)
(四)改良反切
反切因语音发展而产生“类隔”,自宋开始,音韵学家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并对反切进行改良,吴烺也意识到语音发展对反切产生的影响,主张“切脚先辨开口撮口,声同类者可切,异类者不可切”。吴烺概括了传统反切的两种情况:“以上一字为主”和“以下一字为主”,并分析了这两种情况的弊端:“以下字为主者,既失切响自然之妙,以上字为主者,又不辨一韵有开撮之分,见东切窘、歌雍切公,此由不知东韵有公穹也,公羊、谷梁切姜,此由不知阳韵有阴阳平也。”(立切脚第六)基于此,吴烺提出改良反切的新主张:“去此二弊,而以开口切开、撮口切撮,则烺之正均可得而知矣。”(立切脚第六)
(五)变阳、入相配为阴、入相配
传统韵学著作一般将入声韵与阳声韵相配,吴烺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其不明切响自然之理:“……,如以屋韵系东、以质韵系真,此皆拘守成见,而不明于切响自然之理”。“北人读字多平声,今使北方读‘屋’必读为‘乌’,而不读为‘翁’;读‘质’必读为‘支’,而不读为‘真’;即使幼学童子,调平仄亦必尔。”(定正韵第四)因此,吴烺在《五声反切正韵》纵音三十二图中变阳、入相配为阴、入相配(具体参见表2:纵音三十二图·第七)
三、《五声反切正韵》改革措施所见吴烺韵学理念
(一)“一本天籁”的理念
吴烺在“辨五声第一”中论述了韵书发展源流与诸家优劣,认为诸家韵书“未备天下之完音”,欲对传统韵书进行改革,编撰一部自己心目之中的理想韵书以涵盖“天籁之音”。故而,吴烺的改革措施都是在“一本天籁”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五声反切正韵》之“正韵”标准就是“天籁之音”。通观全书,“一本天籁”的理念贯穿始终:
表2 纵音三十二图
□妻西 □□□ 兮□□□□□齐□ □□□ □□□离而济□洗 □□□ 喜□□里耳荠妻细 □□□ 系□□丽二集七锡 □□□ 吸□□力日
“反切之学,出于五声。五声者,由人心生也。”(辨五声第一)
“凡三十六分为五音。天下之声,总于是矣”(论字母第二)
“……纵横条理,归于一贯,学者诵之,不崇朝而其功已竟,亦如五声之发乎天籁,而非人力所能为也”(审纵音第三)
“……故烺所列之五声目次,皆一本天籁也。”(定正韵第四)
“‘何以用喉字为首?’先生曰:‘正如婴儿初坠地时,作此一声,乃得天地之全气也’”(详反切第五)
从上“人心生也”、“天下之声”、“发乎天籁”、“一本天籁”、“天地之全气”等词语可知,吴烺所说的“天籁之音”应该是指“天下人声”或者“自然之音”。但综观《五声反切正韵》,吴烺并未达到“天下之声”或“自然之音”的目的,他描写的是一时一地之音,其“音系基础是以南京方言为标准的、以江淮官话为基础方言的南方官话”[1]。既然“天籁之音”是一时一地之音,则吴烺的改革措施都是围绕描写基础音系这一目标展开:改良反切是因为《五声反切正韵》基础音系中四呼分明,而不同呼相切影响反切效果,不能达到正韵目的;变三十六字母为十九音位是因为基础音系实际声母为19 个[2]285;变阳、入相配为阴、入相配有北方官话入声消失,读如平声的考虑,更多的考虑是当时以南京方言为代表的南方官话入声变化为主要元音加喉塞音的形式,所以入声韵应当与阴声韵相配。
(二)创新的理念
《五声反切正韵》之“正韵”,不仅是语音系统的“正定”,也是韵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如:明确“五声”概念及其内涵,变字母为纵音而作三十二音图,变阳、入相配为阴、入相配等,都体现出创新的理念。
吴烺根据实际语音,变“四声”为“五声”,“五声”包括阴平、阳平:“历来相传,但曰四声,实则平有阴阳,仄有上去入,合之为五也。”(辨五声第一),并认为“五声”是反切之学的基础与关键:“反切之学,出于五声”,“夫五声不明,则阴阳不清,阴阳不清,则标箭不准矣”(辨五声第一)。这种认为“五声”是韵学之基的理念,是对声调理论的新的阐释。
吴烺变字母为纵音的作法,乃借鉴梅膺祚《韵法直图》而有所改革,改革之处有二:“一为平声分阴阳,共分五声,以与直图之四声不同。二则为去其切音之重复,补其阙脱,有不准者,则改订也”[3]486。而纵音三十二图摒弃字母、以“位”代“母”的作法,为《韵法直图》等以前韵图所未有,实为吴烺创新理念的具体体现。
吴烺的创新理念还体现在变阳、入相配为阴、入相配的转变。传统韵图一般以阳声韵配阴声韵,但吴烺发现当时实际语音,尤其是北方语音发生了改变,“北人读字多平声,今使北方读‘屋’必读为‘乌’,而不读为‘翁’;读‘质’必读为‘支’,而不读为‘真’”,如再以阳声韵配入声韵,则与其“一本天籁”的韵学理念不相符合,于是进行大胆创新,变为阴声韵与入声韵相配。
(三)删繁就简的理念
吴烺删繁就简的韵学理念体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删并三十六字母为十九母。吴烺认为传统三十六字母与实际语音相比较繁,可以删并为十九母:“今考字母,不必用三十六。其中有重复处也,必欲开口撮口声俱全,则又有遗漏,尚非三十六字母所能该括,不如举而去之为便”,“细分之,只用十九母足矣,余皆复处也。”(论字母第二)
第二,改革传统等韵图的拼合方式。吴烺认为传统反切“分析太详,失之于琐”,故制订纵音三十二图以统括全部韵书。制订纵音三十二图时,吴烺认为传统韵图“其立法尤为琐屑”,“作为图式,不胜其繁”,完全摒除“字母”,以位置代替字母,拼读快捷简便。(见表1、表2)《五声反切正韵》在“删繁就简”理念的指导下,制订的韵图体现了以简该繁的特点:“纵音图”以东韵为例,简要明了地展示了声母系统与声调系统——横排五格为五声、竖列二十格为十九声母(去除有音无字的一格);“纵音三十二图”以见母为例,每图一韵,系统展示了三十二韵母系统。《五声反切正韵》韵图一“位”一音,彻底改变传统韵图横母竖韵调拼合的方式,更加直观简洁。
四、结 语
吴烺《五声反切正韵》编撰目的是为了描写“天籁之音”,为了达到囊括“天籁之音”的写作目的,他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变字母为纵音,以位定音取代以反切定音,改良反切,变阳、入相配为阴、入相配,等等,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一本天籁”韵学理念的指导下完成,同时也体现了吴烺的创新理念和删繁就简的理念。
由于作者学识、时代背景与实际语音等原因,吴烺的改革还不够彻底,如:虽然反对“呼”的叫法,分韵仍是依呼而分;对反切的改革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时音进行有限的改良;“一本天籁”是《五声反切正韵》的指导理念,也是该书的撰写目的,“但……只是搭建出‘无所不包’的音系骨架,而实际描写的仍然是一时一地之音”。[4]然而,与传统韵学家与同时代大部分韵学家相比较,吴烺的改革精神与韵学理念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