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骨干教师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0-09-02朱明
朱明
摘要
一体化培训是融合一体化培训资源,运行教科研训四位一体方式,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全方位立体式培训模式。它是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管理等方面的相互渗透相互合成。本文从培训资源一体化、培训方式一体化、教师发展一体化三方面探讨了乡村骨干教师一体化培训模式如何创新。
关键词
乡村骨干教师 一体化培训 创新
乡村骨干教师是一群教育观念、学历层次、教学方法相对领先的优秀教师,做好这类教师的业务培训,对学校乃至区域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淮安市淮安区教师发展中心通过一体化培训,改变了传统培训内容单一、方式老旧、收效甚微的状况,该培训模式的创新实践对开展其他类型的教师培训工作具有互通借鉴的实际意义。
一、何为一体化培训模式
一体化培训是融合一体化培训资源,运行教科研训四位一体方式,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全方位立体式培训模式。它是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管理等方面的相互渗透相互合成。该培训模式以区域教师发展中心为基地,整合优秀培训资源,聚焦课堂教学,关注教师发展,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操作性、持续性。一体化培训是对传统培训方式的整合、完善、加强。它包含3个维度,一是培训资源一体化,二是培训方式一体化,三是教师发展一体化。乡村骨干教师一体化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助力教师能力提升,可以完成由“骨干”向“名师”发展,促进地方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双提升。
二、培训资源一体化
近年来,淮安区致力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解决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同时,依托淮安区教师发展中心,整合区内外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以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双提升为目标的一体化教学培训资源系统,为全区的各类师资培训提供资源保障。
(一)夯实教师发展中心基础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根基健壮才能结出累累硕果。教师发展中心在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装备室、电教中心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从硬件设备到软件系统逐年改造升级。重点建设多媒体培训教室、录播教室、多功能会议室,装备设施保持相对领先,完全能够满足各类培训需求。教师发展中心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等图文信息资源,同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汇总,便于及时提取。
(二)融合区内优秀教育资源。
我区有多个教育集团、特色学校或机构,他们的学科建设、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均处于全区乃至全市领先地位,教师发展中心与它们保持高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区内的优秀研训资源效应,成立挂牌了十个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基地学校,以研训基地为载体,协作共研。教师发展中心许多课程由名特优骨干教师承担,“名师工作室”“学术研磨室”“青藍工作室”“学区教研组”“优秀师资共享组织”和“民间学术研究社团”等,都成了研训的有生力量和新型组织,它们在教师培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引进区外优质教育资源。
教师发展中心关注教改动态、前沿理论,积极推进教科研训改革。引进高层次、高规格的机构、专家,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训。常年聘请省内外专家名师来淮讲学,专兼并行、高端引领,带来最新前沿资讯。教师发展中心尤其重视与同行合作交流,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因为这些资源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最有效资源。
三、培训方式一体化
一体化培训方式是指实行教科研训四位一体,将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以问题解决为目标,达到以训促研、以研带训、训研结合的效果。按照“导师督培、团队协作、四位一体”的要求整体推进,形成“边教学、边培训、边科研、边发展”的一体化培训模式,实践证明一体化培训是乡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导师督培。
培训班导师由区名师或专兼职研训员担任,他们经验足、能示范、会指导,导师对参培教师全程跟踪,导师融入参培教师群体,成为教师最可信赖的良师益友,及时发现教师的进步,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与教师共进退同成长。乡村骨干教师培训一般兼顾有限名额,按需培训,根据区域分布、学段,安排相应导师。淮安区有35所乡村初级中学,每期培训每所学校安排1名骨干教师参与,原则上安排2~3名导师跟班督训,导师与学员双向选择,每名导师负责10~15名学员。导师制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微型“名师工作室”,它体现出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
(二)团队协作。
教师发展中心为每个培训班配置培训团队,团队由分管主任、班主任、导师、班长、小组组长构成。分管主任负责培训项目的上下联络、培训方案、课程设计、培训师资、培训管理等;班主任负责学员建档、通讯联络等常规培训事务;导师负责组队、调研、问题剖析、培训鉴定等业务指导;班长、小组组长从学员中产生,班长负责与班主任对接事务工作;小组组长更多与导师对接业务培训工作。培训实效源于管理实效,管理团队需要明确分工,通力协作,定期召开培训管理会议,及时推进制度建设、任务落实、督查整改、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培训工作有序高效。
(三)四位一体。
1.教学诊断为导向。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效能的最佳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参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所有教师培训的初衷。培训选题需贴近农村现状,想其所需、急其所难、为其所用,通过教学诊断将理论指导、行为改进、问题解决统一起来,这是一体化培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发现问题,将培训活动与教师存在的问题统一起来,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培训“真实有用”,这也是唤醒教师参训内在驱动力的关键所在。一体化培训首先深入一线教学,把脉问诊,开展教学问题研究。根据学员分组,导师带队深入课堂一线,每位学员执教1节常态课。课后组内每位学员形成书面听评课报告,集中交流研讨,提出课堂教学优缺点,学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导师剖析成因,提供解决思路,学员制订改进方案。以上环节各类材料存入个人培训档案。在此基础上,组内形成教学诊断报告,为确定培训课程、培训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2.聚焦培训求突破。
根据前期教学诊断“,自下而上”落实培训计划、确定培训课程、安排集中培训,这解决了以往培训“自上而下”、培训项目源于培训者或研究者假设、培训没有实效性的问题。培训针对问题、贴近课堂,采用专家讲座、专题学习、读书沙龙、观课议课、网络研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3.教科研究促成长。
教科研究是助力教师成长的最佳路径,骨干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科研究能力。基于此,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均强调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在培训各个环节让教育科研形成常态。培训期间每位教师至少要明确1个研究方向,撰写论文或主持或参与一个课题研究,导师对课题选题、方向、可行性、研究重点等提供意见,作为培训的重要成果记入培训档案。历次骨干教师培训学员开展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语文阅读策略研究”“学生思维发展策略研究”等专题研究聚焦学科教学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4.信息技术为支撑。
教育不断变革促使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学、培训、科研、网络研修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农村学校因为地域、条件等原因,信息化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教学质量提高及教师素质的发展,这也是农村教师培训面临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网络协同培训以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放的学习内容、便捷的培训形式、灵活的培训时空,为教师培训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信息技术团队参与培训工作主要负责三部分。一是负责集中培训期间的多媒体运用、网络系统,为培训提供信息技术保障;二是负责信息技术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在变革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满足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需求;三是負责信息资源提取,根据培训需求能够及时提供相应培训资源。
四、教师发展一体化
传统培训不仅内容单一,而且没有连续性,培训之后往往再没联系,更不要谈教师后续发展。一体化培训关注教师职业成长各阶段,形成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模式。
(一)建立培训档案。
教师发展中心为每位培训教师建立培训档案,跟踪教师发展的每个阶段,每位教师的成长在这里都清晰可见。查阅档案可以明确知道该教师参与了哪些项目的培训,成效如何,教师根据培训档案能够发现自身不足以及明确今后发展方向。针对同批次的培训,教师发展中心每隔3~5年,进行二轮培训,通过回头看,审视教师成长变化。学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也能保持常态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连续的培训机制影响下,参培教师更有组织感、归属感。
(二)构建发展共同体。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确保教师在个人成长中有目标、有引领、有组织、有管理。在鼓励教师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抱团取暖,方可相得益彰。教师发展中心为参培教师提供教师合作发展共同体,把有共同价值取向、教育情怀、发展潜力、教学思路的人聚集起来。通过学习、交流,产生思维碰撞、情感共鸣,让这些教师在个人成长中始终拥有归属感、认同感、成就感。
(三)锻造名师。
骨干教师的发展目标就是成为区内乃至区外名师,教师发展中心对参培教师取得的教科研成果积极宣传推介,从培训输入到培训输出,让他们走出校门,在更大的舞台空间施展手脚,为教师职业生涯、专业成长、多元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依托区域教师发展中心,构建一体化培训平台,利用教育资源融合,运用一体化培训方式,让教师培训真正实现内涵提升与能力发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训,解决了农村教育“人”的问题,这批教师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教育深层次变革,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农村教育事业影响深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