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思辨课堂 培育核心素养

2020-09-02孙全军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公民法治道德

孙全军

策划人语:

在生活中,有时候善良的愿望与动机,不一定会有理想的结果;而看似冰冷与残酷的逻辑,却往往生发出意想不到的美好结局。世界不是简单的黑与白,而是令人难以捉摸的曲线与混沌。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众说纷纭、信息与观点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洞察真相、笃志近思、行稳致远的思辨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与紧迫。以下是两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关于开展思辨教学的实践经验,希望能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从国家层面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核心素养虽然尚未正式发布,但“不可能抛开高中阶段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另起炉灶”。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研究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从学段衔接的角度关注和关心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及其方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下的学习途径,引导他们步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理性面对不同观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入思辨性的话题,引导学生经历观点争辩、思维碰撞、质疑批判等思辨过程,有助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构筑思辨课堂,增进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在一定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是把全体社会成员组织与团结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同时也是激励和促进全体社会成员齐心协力与团结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思想政治学科的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拥护中國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初中生由于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很容易因为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存在而消解自身的政治认同。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的冲击,导致部分初中生出现信仰危机,引发价值观混乱。另外,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与政治认同相关的教材观点抽象深奥、晦涩难懂,部分教师习惯于理论灌输与强制说教。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初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国家好大家才会好”时,江苏省盐城初级中学方冬梅老师从C919大飞机入手,设计了三个主题活动,与学生重温飞天之路。在主题活动二“飞天梦中国心”环节中,方老师给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程不时老人出生在1930年,他一生最感骄傲和自豪的作品是“运十”。其实“运十”是我国第一架大飞机,可是为什么我们之前都几乎没有听说过它呢?1986年,“运十”因为经费不足等原因停产下马。程不时老人的大飞机梦戛然而止了。这一停就是22年,直到2008年国家才重启大飞机项目。2017年5月8日,C919终于首飞成功。因此,有人说程老这一生是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其实早在当年他考取清华大学时,系主任在迎新生讲话中就说新中国航天业不发达,找工作很难,如果不想学可以转系。一盆冷水泼下来,当时不少同学转系了。带学生了解这一背景后,方老师巧妙设计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当年的峥嵘岁月——假设你是程老的家人,你是支持他转系还是念原来的专业呢?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自圆其说,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评。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课堂教学达到了诱思、悟理、激情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构筑思辨课堂,涵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主要指人所特有的理智的、自主的、反思的、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有助于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承担对自己、对他人及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关怀和伦理责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升精神境界。思想政治学科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矛盾冲突融于情境创设之中,通过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自身成长与社会发展中的事件做出科学解释、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关爱他人”时,笔者引用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中的一组漫画,模拟创设生活情境冲突。

设置思辨性问题:(1)你如何看待这名中学生扶自行车的行为?(2)做好事反遭误解,这样的助人行为还有意义吗?(3)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漫画中的中学生心怀善意,能够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但现实生活中却常有如漫画中所示“做了好事却遭人误解”的现象。对此,有的同学表示“很生气,以后不敢再做好事了”,认为这样的助人行为没有意义。对这种消极的观点,笔者及时通过评价进行引导:遇到这样的事,怎么也不能袖手旁观;为了避免纠纷上身,做好事前可以先留证据。也有同学认为:“这样的助人行为是有意义的,它传递着美好情感,做好事被误解后的正义坚守更可贵!好事难做,但该做的还是得做。”在此基础上,不少同学表示:如果是自己遇到此事,自己还会坚持帮助他人;但同时会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而理智的行动。这一思辨性的情境探究活动,在彰显反思性与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中,在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中,在立足实践创新的价值取向中,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助推学科育人。

三、构筑思辨课堂,增强法治意识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治的认知、崇尚与尊崇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程度决定着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反过来也影响法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法治意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们对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思想政治学科的“法治意识”,主要表现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权利义务意识是公民法治意识的核心。此外,公民的法治意识还包括程序与规则意识、平等与公正意识等。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引导学生按照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

如在复习八年级下册“理解权利义务”时,笔者围绕“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是否需要禁食”这一生活话题创设情境:

2019年1月20日,一名女子在北京地铁13号线列车座位上吃蛋糕,食品残渣掉落一地。该名女子不但不听从其他乘客的劝阻,还把食品外包装袋抛弃在车厢内扬长而去。后来,该女子被北京公交警方行政构留。2019年3月14日,有网友因在南京地铁上喝咖啡收到一张行政处罚决定书,被执法部门处以警告的行政处罚。

我国很多城市建有地铁,但对于地铁上是否需要禁食却并无统一的规定。同学们对地铁上要不要禁食也有自己的看法。

关于地铁禁食你持何种观点?请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有同学选择赞成同学甲的观点,认为: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公民行使权利有界限——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也有同学选择赞成同学乙的观点,并指出: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特殊人群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得到特殊照顾,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思辨中理解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懂得“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并不矛盾,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法治价值内化为自己的信仰,融入学习和生活,培育和增强法治意识。

四、构筑思辨课堂,引导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指公民为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各种合法途径与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公共活动以及公共决策的社会政治行为。公共参与是人们使命感、责任感的体现,既关乎公民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行动力,又关乎人民当家作主的使命担当与责任担当。公共参与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但核心是参与政治生活与政治决策。思想政治学科的“公共参与”,就是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共参与的水平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民的社会公共参与的素养有待提高。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现行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参与民主生活”一框把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共参与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好用足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更要用心去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资源,模拟创设具有思辨性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摆”入情境之中,进行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有利于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和养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

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国家。在现实生活中,你参与过民主生活,感受过民主的力量吗?苏州某初级中学打算从全校学生中选一名“校长小助理”参与学校管理。该校初三(7)班的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民主智慧,共同设计了一个“校长小助理”选举方案。每个小组可以通过民主讨论、协商,发挥组员的创造力,征集不同意见,确定、提交最佳方案。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你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并说出你的考虑依据。

衡量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水平,主要依据的是学生对公共事务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程度,以及在面对复杂的冲突性情境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担当、理性协调矛盾、依法参与等维度的素养和能力。上面的活动设计,鼓励学生在思辨中进行行为选择,有利于学生在价值沖突中深化理解教材相关知识,在比较、鉴别中提高思想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认真听取组内成员的不同意见,增强集体荣誉感,站在多数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方,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做到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公民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