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文化的价值意蕴

2020-09-02姜兰波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思政课新时代

姜兰波

摘    要:理论的先行必将催促观念的觉醒,一旦内化于心灵深处,定会生成行为的自觉。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教师文化研究,在教师发展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效能日益凸显。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文化应明德养正气、明识提底气、明术长灵气,从而促进文化自觉并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文化;价值意蕴

教师文化是“教师共同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1],经常表现为“集体无意识”,对教师具有潜在的约束力,成为影响教师发展的深层因素。思政课教师文化的新时代意蕴,笔者试以明德、明识、明术“三明”概括,其涵育过程本身就是思政课教师内外兼修、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

一、明德养正气:涵育思政课教师文化的精神自觉

明德即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它是在长期磨炼和塑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源于内在诉求却又受制于外部规约。思政课教师的明德具有特定的内涵,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根本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事先立德,思政课教师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自律,点亮自己照亮学生,因为道德境界有下线无上限,“蒙以养正,圣功也”。

1.明影响力之德

教师本身应该成为学生模仿的道德楷模,一言一行是否带有“德育的故意”,实际都是育德的“无声影片”,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显性或隐性的深度影响。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有信仰的人才能讲信仰,有道德的人方可讲道德。

从时间维度审视,思政课教师要明影响力之德,意为教师对学生影响的达成度和持久性。教师的某些价值观(或痕迹、影子)能够滴灌到学生心田,在某个(些)学生人生拐点起到作用,诸如一些学生在高考选科、志愿填报、婚恋择偶等大事上,听从老师的建议,部分师生交往延续到毕业后若干年等,则是教育人生的“代表作”。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青岛平度市朝阳中学政治教师吕文强,在平度郭庄中学工作26年,帮扶过多少因家境变故而濒临辍学的特困生,自己也记不清了。王淑英爸爸瘫痪缺劳力,一直说不能让她再念书了。当王淑英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吕老师时,他当即许诺:“有我在,王淑英就不能辍学,她的一切费用我全包了,至于家里的活儿,我想办法帮着干。”此后王淑英就吃住在吕老师家里。周末和节假日,一家三口帮她家干活,农忙时还找亲朋好友帮着抢种抢收。吕老师全家的关爱转化为王淑英学习的动力,她成绩快速提高,中考志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师。她说:“吕老师,将来我也要做一名像您这样的好老师。”正如歌中所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2.明辐射力之德

思政课程是国家意识形态课程,政治性是其固有属性,明德是思政课教师文化的核心,精髓是要按照习总书记“六要”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自觉强化修炼师德素养,以身立教,以德立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共产党领导,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判断力,强烈的思政職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从空间维度考察,思政课教师明辐射力之德应该包括三重蕴涵:首先要与时代同步,不断更新观念、内容和方法等;其次须与学生同行,适应时时变化着的各式各样的学生;再次应有传承性,高尚师德的育人价值应该且能够代代相传、德泽后辈。2016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青海玉树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政治特级教师王宏,他的课堂是同事“取经充电”的宝藏。有些新教师不会备课、讲课,王宏便经常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备课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直到新任教师独当一面。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牧区从失学率30%变成入学率99%。他教过的学生60名考上大学,2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此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二、明识提底气:历练思政课教师文化的专业自觉

明识即积淀思政课教师智识,是“三明”教师文化的基础,这里指专业素养与境界的层级。明识基于既有基础、兴趣和特长等整体状况,也能萃取多学科智识内化于心而集大成,这是由综合性思政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思政课教师底气足抬头上课,学生才能有兴趣抬头听课,这种智识魅力的底气既是安身立命的本钱,也是吸引学生选科的招牌。大中小一体化视域下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除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外,还需明两个智识。

1.明大局之智识

思政课教师要走出本校看区域、跨出区域望全国,观察分析各地思政学科以及全国教育的脉动;要以高站位的视点,全景式的视野,博观而约取,突破“小我”塑“大我”,厚积而薄发;要挣脱门徒、门派等狭隘“小圈子”的桎梏,眼里不带入本位偏见,心中不储存地域歧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蓄养传道情怀、述说党史党情,厚植家国情怀、直言理想信仰,滋育仁爱情怀、洞悉国情民情,帮助学生过滤奇谈怪论杂音,点拨思想认识困惑,辨析模糊偏颇观点,纠正跑偏走错路向,呵护“三观”健康养成,追求明识的高境界。不仅如此,思政课教师还要以国际视野关注世界局势,以全球思维关切人类命运,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素养,培养堪当大国重任的“世界公民”,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的须明之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互联网不断缩小时间差别、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世界公民观”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如果说电影大片《流浪的地球》隐喻着中国的全球价值观,广受国内外观众好评,那么正在公映的纪实大片“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中国奔涌的“后浪”惊艳了世界,中国实践为世界防疫树立了新标杆,中国担当诠释了命运共同体理念。[2]

2.明跨科之智识

明跨科之智识不是简单地“拼多多”,也不是打通“任督二脉”的路路通,而是跳出思政教思政的格局,从崇拜知识、占有知识走向运用知识、统整知识,再升华到享用知识、创生知识的境界。“跨学科素养关注的‘统整学科知识的能力,是反映在每个学科领域并将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以及将知识与情境关联起来的核心和关键能力。”[3]要摆脱“杂家”污名,“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由转知成识提升为转识成智,成为有智识的思政课教师;要撕掉“万金油”标签,学做混合式教学的先行者。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理论思想,新课标传导着“跨学科的课程、教研和教学”理念,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不分文理科,作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思政课教师,正经受着扑面而来的智能时代的综合大考。伫立于中国教育高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历史拐点,我们别无选择,必须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创建多学科贯通的知识结构,亟需“标配”信息技术、心理辅导、史地数理等跨学科知识,思政战“疫”网课“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它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风起云涌的跨界、跨学科现象绝非偶然,昭示着学科边际和学校“围墙”正在破除、行业界线日渐模糊、共享多赢渐成大势。

三、明术长灵气:提升思政课教师文化的教学自觉

明术属于教师的实践智慧和教学艺术范畴,主要指教学的方式和策略、技术和风格等,是教师职业生涯追求的教学境界。遵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锤炼精湛的教学艺术,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出色的教学业绩。明术的内涵丰富,本文略谈两个要义。

1.明内力之术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倾向”,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发展的影响,认为发展是自觉积极的发展。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敢于尝试,不断增强教学能力的弹性,是内力之基;洞察时事,丰富阅历,广泛积累,扩展专业发展的广度,是内力之源。让每一节课、每一种课程的历练,都积淀为提升实践智慧和教学艺术的文化内力。

明内力之术,当下紧迫的任务就是深度研究学情,从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多维度切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动态评估,使之成为激活并创新思政课程的内生动力。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九万里风鹏正举”,传统价值观、外来价值观、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并存共生与激荡融合,价值观的独立性与差异性、多样性与选择性不断增强。置于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冲突困惑背景,面对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家长、独生子女学生“三独会堂”的新样态,在多元流变维度下,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玩手机、看动漫、守着电脑长大的“数字时代原住民”,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由衷喜欢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适合学生需求才是硬道理,眼下我国正在收官的这场世界规模最大的“在线教育实验”便是最好的明证。“停课不停教,课堂变直播,教师变主播”,因学情不同而校本化执行,因区域差异而多样化呈现。特殊的战“疫”网课,特殊的契机和拐点,迫使教师把更多的学习时间和自主权放还学生,开始忐忑不安地由“教”向“学”过渡,战战兢兢地由“控”向“扶”转变,犹犹豫豫地由“管”向“伴”转化。非常时期非常网课,逼上梁山的思政课教师挺身迎击挑战,呈交社会乃至世界这样一份答卷:统整资源结构化设计教学内容,限时精讲、限量精练引导自学,点拨方法培养思政思维,同时自然融入心理抚慰与价值观元素。中國抗疫之战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每一次困境的背后都隐藏着破局的机会,深谙学情尤其是疫情期间的特殊学情,以学定教、因势利导,这是锤炼教师内力的契机,也是战“役”网课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明张力之术

明张力之术就是依托思政学科教研共同体,不同知识结构、资源储备和思维方式的教师之间的智识交融与生成,增强教学的硬实力,形成1+1远大于2的效能。教学改革终究发生在课堂,决胜课堂从来就是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即课程、即研究者,教学研究的原点本来就应该是一线教师的自主研究和团队研究。张力源于共同体的精诚合作,“合则强,孤则弱”。思政共同体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互助互惠中各得其所,在联合攻关中共同成长,在良性竞争中传递智慧,“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使“五湖四海式”的思政课教师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融合,在冲突中交互同化,“君子和而不同”,教研共同体是思政教师明张力之术的“加速器”。思政共同体的性质有官方的、有校方的,还有民间的。类型多种多样,如本校和跨校的教研组、学区联合教研组和集团教研中心组,本区域和跨区域的教研联盟,各级骨干教师基地和名师工作室,以及项目组和课题组等。活动形式包括线下面对面教研、线上隔空教研和线下线上混合教研等。

疫情是最有效的“教学指南”,经历是最好的“教学参考书”。停课不停教,举国总动员,各地各校差异化实施、个性化执行,分别组建省市、地市和学校三级“战疫网课教研组”,日夜兼程集体教研,分工协作备课磨课,赶制出一大批共享优课,免费推出了系列精品课程。微信群隔空对话秒传资源,公众号、工作室、学校内网批量快递“干货”,知识智慧和信息资源从来没有这样快捷又爽气地推送和传播。跨越省市联合教研的同步收看,不同地区工作室空中教研的现场直播,呈现交相呼应、多元互补的喜人情形,倒逼教研方式的更新与创新。特级、正高以及工作室(基地)主持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质群体的辐射引领作用,从来没有这样超强释放、超广覆盖、超大价值的应用;一线教师下载收藏再加工,针对本班云端授课和线上互动答疑。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师文化应突出新时代的新要求,在师德、智识和教学艺术三个方面引导教师修炼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达成文化自觉,进而扩大教研组合力,助推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05.

[2]傅达林.流浪地球中的世界公民观[N].检察日报,2019-02-13(07).

[3]荀渊.未来教师的角色与素养[J].人民教育,2019(12):38-42.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思政课新时代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