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步科研幸福路

2020-09-02邹德胜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科研研究学校

邹德胜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十几年前,我怀揣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来到一所农村初中任教。还记得当初给我们做新教师培训的殷虹科长对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够先站上讲台,然后站稳讲台,最终要站好讲台。”循着前辈们的足迹,我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梦想,慢慢地从工作的迷茫和困惑中走上科研幸福路。

一、“无我”状态:科研是雾里看花

跟大多数人一样,刚刚站上讲台的时候,我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是科研,也没去想过,以为科研或许就是那些教育家、教学家搞的研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科研”,也没人问过我,更不会知道“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到哪里去。那个时候的我,比现在工厂里的程序机器人好点,我有热情,毕竟刚工作,备课、上课、批作业、写教案、再备课、再上课……那时候学校也要求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但说实话,我和单位其他同事一样,教学反思只不过是走形式,应付应付要求罢了,每节课的反思大同小异。

这是一种典型的“无我”状态:“我”到底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得更好点?这些我都没有考虑。那时候教参对我来说就是“圣经”,我的每节课都很依赖教参,教参上怎么说我就怎么上,当好教材知识的“搬运工”似乎就是我的教学任务了。对于研究,真的没有想过,每次学生考试都会担心,担心学生考砸,至于学生为什么会考砸,如何不让考砸也没有深入思考过。这就是当初的我,我与科研是两条平行线,互不相干。

二、“有我”狀态:科研是幸福因子

随着工作经历的不断丰富,“我”的意识慢慢觉醒,“我”的角色开始显现,在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也促使我开始反思,向老教师学习固然是条重要路径,但还是感觉杯水车薪,一些老方法也解决不了新问题。怎么办?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最初热衷于为获得证书而学,除了本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我还取得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南京大学法律学士、苏州大学新闻学学士,这些让我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更持久的学习定力,也开始促使我把学习的视点转移到我的业务学习上。

一是向经典学。还记得我进行专业阅读的第一本书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政治卷》,该卷中收录了中国当代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与经典课例,它向我打开了一幅幅大师的教学画卷,我被其中的教学思想和经典案例所吸引,并从此一发不可收。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之外,一有空闲我就去学校图书室。到后来图书室的阿姨也跟我打趣地说,“我好像就是为你一个人服务的”,哪天有课,哪天没课,什么时候来,她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慢慢地,我发现学校图书室的书有相当部分已经太陈旧了,感觉跟不上形势。为了多和外界“接触”,我又自费订阅了一些杂志,《人民教育》《教学月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时事》《中国青年》等都是我的最爱。

二是带着问题学。不少老师书看得也不少,但可能只是一种消遣式的看,仅仅满足于看过而已,更不会学以致用,把学习当作一种单向输入。其实,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既有输入也有输出,要带着问题学,要学以致用。要把学到的东西想出来,要把想到的东西做出来,要把做到的东西写出来、说出来。无论在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会记录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做好笔记。有时好的案例文字多,我就请求文印室的老师帮我复印,然后将复印的资料再进行剪裁,以“豆腐块”的形式规整到我的读书笔记中。一年下来,我的读书笔记至少有厚厚的一大本。

三是向着前沿学。学习的目的,除了学以致用,也是从过往走向未来。学习不能止步于经典,而应当及时吸收最新的前沿信息,尤其是要关注最新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动态。只有对前沿的信息有所了解,才能把控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才能引入自身研究的活水。如美国学校网络联合会最近发布的《2020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报告》指出学校教学创新的五大挑战以及学校教学变革的五大趋势,涉及数据驱动之下如何保护隐私,社会情感学习如何影响教与学等,这些都跟我们目前课改精神高度契合,同时又有新的研究样态,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随着学习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梦想有一天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变成铅字发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开始向报刊投稿,和大多数读者一样,一开始基本上也是意料之中的石沉大海。但我并没有就此放弃,继续把“石沉大海”的作品“捞”出来,一遍又一遍打磨、修改、完善,终于有一天,当我收到稿件录用的通知时,那个惊喜,难以言表。那一刻,我的“科研”因子才真正被激发,我知道这是一次良好的开端,我的幸福科研之路的序幕就此开启。

三、“新我”状态:科研是内在需要

著名理学家朱熹有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我除了加强学习之外,在实践探索方面也下了功夫。因为我知道实践是真理,实践是科研保持生命力的基础,科研要有“登高”之境,更要有“落地”之实。任何脱离实践的科研,都是伪科研。在激活了“有我”状态,我开始向“新我”迈进,实践和反思成了我专业成长“两轮”。

实践推进:从“问题”到“课题”。有了第一次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激励,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寻找理论支撑和解决之道,并及时做好总结、提炼。从一个点,到一条线,再到一个面;从一个问题,到一对问题,再到一类问题;从发现问题,到研究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我越来越体会到过程积累的快感,慢慢地,这种积累已经形成一个系列,我的视角也开始由“问题”积累转向“课题”研究,而“课题”研究进一步促进问题解决和效益提升。这也让我在学校教科研这块崭露头角,“十二五”以来,我主持或核心参与了2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研究,自己也因此获得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和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反思驱动:从“模仿”到“创生”。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反思则是教师成长的必然之路。有了课题的带动,我更加注重反思的质量,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努力走出陈陈相因的窠臼,我的教研写作也开始由“模仿”到“创生”的转变。可以说,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的工作随想,小到学生的一句话、一次作业、一次犯错,大到一次备课、一次听课,一次讲座、一次争鸣乃至对教育教学观念的理解,只要我认为有价值的都会记录下来,酝酿思考。

工作以来,我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学月刊·中学版》《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近30篇,其中,《“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另有三文被其收录为索引。《中學政治试卷高效评讲的“四重门”》获2011年全国政治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放:思品创意课堂的生长点》获2013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学生立场:从课堂问题到问题课堂的嬗变》获201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竞赛一等奖;《“理+”“+理”:逻辑链与思维链的课堂对话》获2019年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等等。

四、“大我”状态:科研是共生成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叶的事业是否辉煌要靠花的果实是否丰硕来衡量,科研如果要进入“大我”状态,个人觉得就必须从“有我”中走出来,从“新我”中走出来,在不断实现“新我”提升的同时去带动身边的老师实现科研提升,形成大家一起进步的“大我”状态。只有在共生中实现成长,这样的科研才是真正的科研,这样的成长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这种身份更多地意味着一种责任。学校里有的老师勤于工作,但疏于研究,有的老师只顾埋头做事,却很少抬头看路……作为农村一所初中,教师的观念有点守旧,安于现状的多,勇于上进的少,病急乱投医的多,平时注重积累的少。针对科研薄弱的现状,我在做好教科研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师发展”新探索。

用心传“道”:由“独角戏”到“大合唱”。庄子曾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道”与“术”的辩证关系,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掌握方法“术”背后的“道”(规律)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成长。我成立并不断完善学校“澹台学堂”这个平台,每月一次与青年教师进行传“道”交流,首轮主要是向教师介绍一些前沿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介绍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一些科研的方法,或者大家自选一个主题先行研究再作交流报告。首轮之后,我们安排各位老师谈体会、谈实践、指不足(不限于自己的不足,也可以是某个理论、某个做法的不足等),通过“倒逼”让青年教师接触科研、认识科研、沉浸科研,从而少走弯路、早体验成功。科研的舞台也由过去的“独角戏”变成如今的“大合唱”,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不管是为了“合唱”而所做的功课,还是登台“合唱”所得到的体验,都是那么的印象深刻、体验独特。

共研共“学”:由“游击队”到“集团军”。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必须借力和协同。除了用好现有的平台外,我还对学校的一些传统做法进行了整合,如组织“教科研读书研究”“跨学科交流研究”“论文选题研究”“论文结构研究”“论文经典研究”“课题推进研究”等有特色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样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精力投入,实现资源共研、共学、共享,教师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量和质的双向增长,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培训由“输血”到“造血”,由“被动”到“主动”,由“忍受”到“享受”的转变。

如果说教育是一种生活,一种科学的、健康的、充满智慧、诗意的生活,那么科研则是让这种生活成为现实的内驱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它要唤醒的是教师的专业自觉,它要实现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教科研一定要有老子思想中所蕴藏的“草根”精神,需要“水滴石穿”的守望。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为“诗一般美丽的事业”,教科研才能成为我们乐于并渴望一走的“幸福之路”。

猜你喜欢

教科研研究学校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学校推介
如何抓好园本教科研管理工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