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进入课程,意味着什么

2020-09-02薛亚春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教育

薛亚春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阅之欣之。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我,从小学到师范都经历了学校的劳动教育,记得小学时学校有学农田,读师范时学校有农场,割稻拾穗、插秧施肥所有的农活几乎都亲历过,或许在当时是辛苦的劳作,可回忆起来却是满满的骄傲,由于对日常主食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自然对农人充满了敬意,对一日三餐满怀感恩。

做班主任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校就没有了劳动课,只剩下了班级大扫除。当然,没有劳动课,不能说就没有了劳动教育,在政治课的教材里就处处可觅劳动教育的契机,而今当劳动教育进入课程,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一、于学生是成长的必须

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凡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都明白这个伟大的论断,劳动让人与动物分道扬镳,从此开启了波瀾壮阔的人类历史,只是由于我们生而就人模人样地出离于动物界,无法真切地去感受那份通过劳动作为人类从自然界中飞升的巅峰快感。

其实,作为个体的人开始真正认识自己,关注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价值,也是要通过劳动的。《生活与哲学》教科书中有提及:“劳动是人存在的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因为不是重要考点,所以课堂上师生几乎不会去探讨其深意,很少引发我们去深思:马克思的“劳动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休谟的“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更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劳动的过程,去体悟劳动的价值。

学校的劳动教育被弱化,家庭的劳动教育更被淡化,学业高于一切,父母整天念念叨叨的就是读书作业、考试分数,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机会都基本对孩子屏蔽,直到考上大学,有的要出远门了,才突击相关培训。长期以来,轻视劳动教育似乎是家校“共谋”的结果。

有的孩子被学业的重压压得喘不过气了,家长迫不得已把孩子转到一些直通海外升学的办学机构,结果“活”了过来,会叠被子了,在买菜的过程中学会了预算和决算,会烧菜了,等等,而这都是学校布置的作业。小段时间后孩子居然抱怨:“这么好的学校,为什么不早点让我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与生活切割开的教育注定会“缺氧”,而虚化劳动教育的教育必定“缺神”。劳动是人类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手段,劳动教育让教育“富氧”、为学生“赋神”。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须。

二、于课程是教育的丰厚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历来是党的教育方针。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首位,所谓德育其实就是把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心念甚至信念的过程,但是我们的德育大多停留在说教层面。例如,学校食堂里张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本意是通过人造环境育人,不能说没有用。如果学校还有学农劳动,让学生都有一次机会去参与一粒粮或一棵菜生长的全过程,“劳则善心生”。课堂上教师讲珍爱生命,语重心长45分钟,有视频,有同伴活动,肯定有用。如果组织学生去一趟社会福利院或者养老院,陪伴服务45分钟,在残缺或暮色生命场的冲击下,珍爱生命的体悟定然超越学校课堂所获。

劳动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体验作为一种非语言形态的认知方式是提高德育实效性不可或缺的手段,劳动教育肯定是德育的重要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断言:“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劳动,这是渗透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他所倡导的劳动教育是建立在智力基础上的劳动实践,是建立在脑力思考上的体力劳动。例如,我们校园里有许多果树,以往的学生只是看客或吃客。如果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只是在考试中表达,还能让他们直观地呈现在对果树的日常管理和养护上,再通过收获节或果实义卖等劳动,让学生的所学生动而深刻起来;如此,必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劳动精神,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般的人类劳动都是由体力、脑力与生理力按照不同的比例关系复合而成的。《意见》提出的劳动教育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安全适度的体力劳动不仅是对学生脑力劳动的调节,也是对肌肉与骨骼的锻炼,与体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彼此相得益彰。读齐邦媛的《巨流河》才知道,南开中学的体育教育也是全国著名的,每天下午三点半,教室全部锁上,每个人都必须到操场,无处逃避。作者说:至今60多年,仍记得跳远跃入沙坑前短发间呼啸的风,一个骨瘦如柴的女孩首次觉得人生活着真好,有了生存的自信。我们有理由坚信:劳育与体育一样,定会让女孩和男孩萌生出生活的情感和信心。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同这个道理?唯有劳动。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强化实践体验:在日常生活劳动中体会整洁之美;在服务性劳动中体会心悦之美;在生产劳动中体会创造之美……自然的一切本无所谓美丑,只是在人的眼里才有了分别,不同的劳动源自社会分工之所需,本不分贵贱,只是人的心眼被杂染了,唯有在劳动的经验中才能让学生真正体认劳动合作的平等,觉知人在劳动时的安心与美好。

总之,劳动具有明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作用。当劳动教育走进国家课程,生活、自然、社会成为其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家庭、校园、农村、社区、企业都是其课堂,劳动教育的融通性和承载力必让学校教育走向丰厚圆满。

三、于教育是原点的坚守

在疫情下的开学季,有幸读到钱穆先生的《新亚学规》,大师对学子之学业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对人类文化的使命都提到了很高的层面,同时对学子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从起居作息的磨炼与喜怒哀乐的反省,从劳作的兴趣与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有指点。《新亚学规》的第一条开宗明义:“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更贵能融通合一。”这不由使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及大先生坚持的: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归根到底理解,还是《论语》开篇的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前,一直以为这个“习”就是功课的温习,意思是学习并时常复习,现在确信这个“习”还有“实习”的意思,就是常常运用实践,去做事。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发展报告指出: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最后是学会做人,这也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四种基本学习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作为一整体,指向实现个人全面发展,进而促进更和谐的人类发展。

教育的原点终究是为了受教育的人更好地生活。只是我们走着走着不由自主地迷失了或被裹挟着走偏了,人差不多异化成了工具。当劳动教育强势归来,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劳动,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守护的就是教育的原点。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教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