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石皆造化好课缘匠心

2020-09-02张崇巨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8期

张崇巨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努力呈现“瘦、透、漏、皱”的特点,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分析教材文本、创设诱思情境、挖掘生成性资源,去追求课堂明晰精干之“瘦”、深刻澄明之“透”、留白延绵之“漏”和曲折生动之“皱”,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明晰精干;深刻澄明;留白延绵;曲折生动

奇石艺术之美,常常通过“瘦、透、漏、皱”四个特点来呈现。综观如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呈现课堂之美,让人对“缺憾艺术”的课堂能够印象深刻,意犹未尽,笔者认为也应该具备这样的文化意蕴。下面,笔者以八年级上册“尊重他人”一课的教学为例作分析说明。

一、瘦——明晰精干之美

一块奇石要达到“瘦”,其轮廓要成曲线美,其形体比例符合黄金分割率,强调形瘦神满。“瘦”并不等于单薄,而“薄”也并非“瘦”的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教学架构和教学流程的设计方面,也应该追求奇石之“瘦”,让课堂明晰精干、形神兼备、“瘦而不薄”、简约而不简单。

1. 精心设计教学主线为课堂架构瘦身

“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知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 [1] 教师要在对教材文本准确研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科学化的整合,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臃肿繁杂,设计出清晰的教学主线给课堂“瘦身”,勾勒课堂的形体之美,让学生明朗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开门见山地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学习思路,直观呈现“何为尊重—为何尊重—如何尊重”的课堂教学主线架构,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由线到面,依次設计三个教学板块:板块一“观察生活,漫谈尊重”,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能体现尊重的事例并分享感受,通过师生交互式的对话教学,共同完成何为尊重、为何尊重的探究任务;板块二“走进生活,学会尊重”,以主人公小福的生活片段为例,一例多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探究如何尊重的要求和技巧;板块三“热爱生活,相互尊重”,延伸拓展,回归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践行尊重的美德。这样的课堂设计,学法主线清晰,板块教学明朗,学法与内容有机融合,“瘦而不薄”,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2. 合理取舍教学手段给教学流程瘦身

一般而言,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和,好似课堂教学的“助力器”,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课堂上片面追求过多的教学手段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使课堂教学显得“空洞无韵”“形在而神不在”。因此,要紧扣教学主线的设计,大胆取舍,选择适切的教学手段去搭配“瘦身”的课堂,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体现课堂教学流程的简约之美。

在教学中,教师围绕板块教学的主线,选择了交互式的对话教学,辅助课件运用希沃EN5呈现,遵循课件的适用性原则,在提供学习思路后,展示“何为尊重—为何尊重—如何尊重”的课堂架构;在进入“观察生活,漫谈尊重”板块教学中,课件用醒目的字体出示“请说说生活中能体现尊重的例子并分享感受”,教师利用板中板提炼生成性资源,并逐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尊重的含义、对象、意义等基本知识;最后,在“走进生活,学会尊重”的板块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对预设情境的探究结果,将尊重他人的要求与技巧在思维导图中予以补充,最终梳理出本节课完整的思维架构,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授二者的相互融合。

同样,我们还要围绕着课堂的教学主线,从“精”“新”的要求出发,对案例、视频、图片等素材资源进行科学取舍,服务教学,宁缺毋滥,为课堂教学“瘦身”,呈现精干之美。

二、透——深刻澄明之美

奇石之“透”是指石体多孔多姿,玲珑剔透,比例协调合理,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美感,让人久久回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追求通透澄明,尤其是在对教材重难点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分析要精辟透彻,让学生对难点的内容好似拨开云雾见青天,豁然开朗;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教师要因势利导,使学生对自己所分享的内容拥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使其乐于参与课堂,主动参与探究,让课堂充满韵味。

1.教学内容的分析力求“精辟透彻”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是较常用的课堂教学形式之一。教师要结合所选择的教学形式,对教材文本进行精辟透彻的解读,才能让课堂之“形”显现出课堂之“神”。

在“走进生活,学会尊重”的板块教学中,教师结合思维导图,围绕“尊重他人的要求和技巧”的内容这样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否关注和重视他人,彼此的眼神交流尤为重要。在生活中首先要学会正视对方,眼中要有他人,这是尊重他人的态度;其次,无论是在法律地位上,还是在人格上,尊重他人都要求用平等的姿态,平视对方,学会平等对待他人;再次,尊重他人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互视问题,感同身受,学会换位思考;最后,尊重他人更需要我们拥有欣赏他人的胸怀,有时甚至还要俯下身来,学会仰视对方,这是赢得对方尊重的重要法宝。“正视、平视、互视、仰视”四个与眼睛相关联的词汇,将如何尊重他人的要求与方法精巧地结合,深入浅出,让学生印象深刻。

2.生成性资源的挖掘力求“深刻透彻”

课堂教学和把握学生的实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把握教学契机,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挖掘深刻透彻,努力实现与教材文本内容的深度融合。

在“观察生活,漫谈尊重”的板块教学中,学生列举生活中能体现尊重的事例并分享感受时,教师适时提炼提升,延展分析了教材文本的内容,让学生明了尊重就在身边,尊重的内涵丰富,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1:在家里尊敬长辈,对长辈有礼貌,就是一种尊重。

师:尊敬父母长辈天经地义,这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

生2:街上出租车礼让过斑马线的行人,体现了对人生命的尊重。

师:这不仅是尊重生命,更是对社会规则的尊重。人人敬畏规则、遵守和维护规则,社会文明程度就会更上一层楼。

生3:国家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缅怀英雄烈士。

师:这是对人民英雄的敬重。崇尚英雄的民族,民族才能英雄辈出。

生4:同学在郊游时,自觉捡起路边的易拉罐,投入可回收物品垃圾箱中。

师:为同学的行为点赞。这不仅是对清洁工劳动的尊重,也是对大自然的尊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社会才会和谐美丽。

……

总之,尊重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人,它包含了与人有关的物质和精神。正如国家表彰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既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更体现了对知识、对劳动、对创造、对奉献、对爱国等层面内容的尊重,我们要学会从多元视角去思考何为尊重,还要从更长远的维度去学会如何尊重,自觉弘扬社会的正能量。

三、漏——留白延绵之美

奇石中的“漏”原意是指石体孔隙上通下达,透洞相连。有了透洞,自然就有了“漏”的韵味,洞少可漏月,洞多能锁云。课堂之“透”强调文本解读的透彻和生成性资源挖掘的深透,在此基础上如能多些课堂之“漏”,给学生更多的留白空间,那么,生成的资源会更加丰实,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也将更加澄明透彻。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变化,把某些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留白,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引导他们去思索、去发现,逐步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完善,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体味课堂教学的留白延绵之美。

1.话题内容设置留白

在“观察生活,漫谈尊重”板块教学中,教师设置“请说说生活中能体现尊重的事例并分享感受”话题,事例涵盖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学生有话可说,并且所分享的内容又是多元的,不仅涉及了发生在晚辈与长辈之间、父母老师同辈之间、学生子女同辈之間、陌生人之间所发生的事例,还涉及了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等方面发生的关联事例。教师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及时加以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体验和分享,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让留白成为学生自我表达、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自我完善的阵地,课堂在精彩的生成中有序进展,对尊重对象的探究结果也由单方面的人,延展到了与人有关的物质和精神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2.情境发展结果留白

在“热爱生活,相互尊重”的板块教学中,为达成践行尊重他人的教学目标,教师创设诱思情境:“当你和同学约定周六一起郊游时,父亲告知当日要回乡下陪奶奶过生日……”,并将情境发展的结果进行留白,引导学生在两难的情境中作出合情合理的选择。由此形成了新的教学“生长点”,最终形成了以下几种方案:(1)从孝亲的角度出发,儿子尊重接纳父亲的建议,给同学合理解释,择日再约;(2)从守约的角度出发,向父亲建议提早结束郊游,晚上时段陪奶奶过生日;(3)从可行性角度出发,父子共同邀请同学到乡下,既陪奶奶过了生日,又实现了农村生态游;(4)从尊重奶奶意愿且身体允许的角度出发,父亲组织郊外家庭小聚会,允许儿子邀上一两个小伙伴。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在这样的留白设计中得以培养和提升。

当然,课堂教学还可以在导入、过渡、小结、练习等不同环节进行留白。留白的实质就是要创设出更多的诱思情境,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促学,逐步使学生由感性的浅层思维向理性的深层思维发展。我们要做课堂的有心人,有意而为之,留白之处定会出彩。

四、皱——曲折生动之美

赏石上追求的“皱”是指石体皱褶层叠交错、弧线弧度变化自然,与石体落座的角度顺势,杂而不乱。我们追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应是一潭死水,而是“风乍起”掀起一池面的“皱褶”,课堂氛围活跃而不凌乱,生成性资源丰实而不突兀,尽显课堂曲折生动之美。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要自觉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及时捕捉课堂中各种有价值的资源,因势利导,服务课堂教学。

在“走进生活,学会尊重”的板块教学中,师生共同走进主人公小福的生活片段,一起探究情境发展结果,教学风景独好。

生活片段一:小福中午在客厅里正埋头玩着手机时,妈妈领着刚从乡下进城的外公回到家中……

师:你觉得此时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体现尊重呢?

生1:和外公友好打声招呼后,告之自己要继续玩游戏。(学生认同)

师:这是否体现了尊重呢?

生1:我的言语非常有礼貌啊!问候结束我才继续玩手机的。(学生笑)

师:语言文明是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要求。但更要关注和重视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眼中有他,而不是眼中有手机,这才是尊重他人应有的态度。

生2: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学生笑)

师:“放下手机,立地成人”。学会放下手机尤为重要,要在与他人主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涵养品格,发展个性。

……

生活片段二:小福在下课期间,当着小闽的面倡议同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小闽捐款,结果小闽哭着跑了出去……

生1:小闽太感动了,又不好意思当着同学的面哭,害羞地跑出去了。(学生停顿片刻表示认同)

师:很欣赏你的思考角度。这种结果是合理的,我们尊重和感谢小福的善意,更要鼓励小闽豁达开朗。

师:那是否还有其他的不同情况呢?

生2:小闽感觉家庭隐私被公开了,自尊心受到伤害哭跑出去了。

师:我们依然要肯定小福的善意。但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在帮助他人时,不能伤害对方。

生3:好心不办坏事。

……

生活片段三:小福在家观看宝马集团致敬退休的奔驰CEO蔡澈的广告视频,陷入沉思……

生1:这是宝马在为自己做广告宣传。

师:广告从侧面折射出了一种胸怀。两家领跑世界的汽车集团彼此尊重与欣赏,又没放弃竞争与较量,你追我赶才有了“奔驰一生,宝马相伴”“宝马相伴,奔驰一生”的经典。所以,我们要学会仰视他人,欣赏他人,尊重对手。生活中,既要学会体面地赢,还要学会有尊严地输。

……

“瘦、透、漏、皱”特色各异,相映生辉。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教学主线贯穿课堂的“瘦”之架构,去实现对文本内容和生成性资源分析“透”的效果,“瘦”与“透”相互促进;以预设探究问题之“漏”的留白,去激活课堂生成“皱”的资源,让生成性资源丰实课堂,“漏”与“皱”相互生长。

一块奇石具备一项即可赏玩,两项兼备就是精品,三项有之可称为绝品,如果四项集在一块奇石之体,那就是稀世之宝了。课堂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们追求课堂的“瘦、透、漏、皱”之美,未必同时具备,但每节课堂如能努力追求,将能更好地优化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教学手段与教材文本的融合,逐步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