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馆” 两本“书”
2020-09-02张小亮
张小亮
【摘 要】研究表明,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发生的,幼儿对阅读的兴趣需要后天的培养与指导。笔者以自身主持的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为抓手,聚焦幼儿园班级图书馆建设,探究班级阅读环境的开发与改造。
【关键词】幼儿园;物型课程;班级图书馆
物型课程是通过探寻“人”与“物”相互适应、调整与融合,使“物象”与“意象”相得益彰的过程,注重“审美要求精神成长”的办学策略。作为江苏省“物型课程”基地学校之一,我园在“物型课程”的视野下,立足幼儿视角与审美体验,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聚焦幼儿园丰富的阅读资源,着力于班级阅读环境的开发与改造。
一、“看得见”的图书和图书馆——夯实班级阅读环境的“物型”样态
(一)“看得见”的图书,满足幼儿阅读图书的需求
教师为幼儿提供种类多元、内容丰富的图书,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心智发展,富含各种元素的图书,满足幼儿持续阅读、深入阅读的兴趣和需求。
1.班级“主阵地”,多维呈现
各班基于幼儿的需求,根据班本特色,不断调整与充实图书种类:从原来单一的绘本扩充到多元的图书类别;从原来的正规图书到幼儿个人或通过亲子合作制作的自制图书类;从原来固有的文本阅读扩展到新型电子阅读。让班级的图书种类多维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满足幼儿多元阅读的需求。
2.园部“资源库”,互动开放
当班级图书馆出现图书紧缺时,根据班本课程研究方向,师幼一起前往园部开放的大厅图书馆或图书借阅室,甄选闲置图书。鼓励各班幼儿自主寻找班级所需图书,使班级图书馆与园部图书馆的图书实现有效的流通。
(二)“看得见”的图书馆,支持幼儿随时随地阅读的愿望
各班挖掘班级空间更多的教育价值与阅读体验,创设丰富的活动区域,使班级的阅读空间有温度与深度,使其成为可以长大的“图书馆教室”。
1.专属阅读区,区中阅读
教师为幼儿量身定制阅读区,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0~8岁幼儿环境创设》,将阅读区分为听、说、读、写四个小区,使其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温馨的小帐篷、地垫、靠枕、适宜的书寫桌、小台灯、“磨耳朵”的火火兔、演绎的故事沙盘、皮影道具等,丰富适宜的材料满足幼儿听、说、读、写的需要。
2.班级活动区,互通阅读
优化整班级格局,充分利用午睡室、走廊、墙面等空间,创设“图书漂流廊”“阅读表达墙”“班级图书角”。如“阅读表达墙”尊重幼儿的愿望,教师通过提供小黑板、小画架,使幼儿展现“我的阅读日记”“我的故事书”等,随时满足其游戏、创作、展示的愿望。
二、“看不见”的图书和图书馆——蕴藏班级阅读活动的“意象”表达
(一)“看不见”的图书,链接幼儿的生活
1.阅读建构与表达,全景式体验
鼓励教师创设全景式、以阅读为主的学习小社区,融合班级五大区域,在游戏中教师关注幼儿的阅读建构与表达,提供材料与策略,幼儿相互合作讨论海报的制作、角色的表演、服装道具的使用等,衍生出有趣的对话、动作及表情。
2.阅读迁移与运用,螺旋式提升
阅读知识与经验主要指幼儿的阅读经历与经验。在班级图书馆建设中,教师关注幼儿阅读知识和经验的迁移与运用。如中班的绘本剧展演主题活动,有的幼儿对“导演”“策划”等角色产生疑问,这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图书馆资源,通过阅读了解相关角色,并将自己的认知通过绘画或影像形式记录下来,投放到班级图书馆,从而成为了新的资源。积极的互动可以帮助幼儿解决困惑,有效提升了幼儿对信息的收集、识别和反馈能力。
(二)“看不见”的图书馆,勾连教师的支持
1.观察幼儿,定制观察量表
“看不见”的图书馆隐藏着教师研究意识,教师通过园本教科研修,梳理出幼儿阅读观察记录表。游戏时教师可有针对性追踪观察1~2名幼儿的阅读行为,亲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螺旋上升的研究过程。教师通过观察、注意、识别,随时调整,寻找适宜的支持策略,优化幼儿阅读行为。
2.支持幼儿,提升阅读素养
教师充分挖掘各种有意义、有价值的阅读资源,并将其有效融入班级图书馆研究中,赋予各种资源新的内涵与价值取向,成为班级图书馆的生动表达。如今,每个班级图书馆都成了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媒介,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助推成长。教师努力做支持幼儿发展的“专属图书馆员”,探究阅读的方法、策略,成为对幼儿发展“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交融——追求班级阅读品质的“人物”和融
班级图书馆是幼儿、家长、教师驻足、互动、交往的场所。不同的阅读主题、多样的阅读体验,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多感官、多通道享受阅读的快乐。班级图书馆建设以多维的阅读空间、多元的阅读形式、丰富的阅读体验,唤起幼儿主动阅读的兴趣与愿望,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品质,成为提升幼儿阅读素养的另一扇窗。
如今,班级图书馆如同一张“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纵横交织网,把图书、阅读馆、幼儿、教师紧紧的交织在一起,与幼儿的游戏与生活叠合交融。班级图书馆的建设不仅为了单向阅读,还应是把它作为幼儿活动和课程实施的载体,可以说,这样的阅读已高于阅读本身。课题研究帮助幼儿成为独立思考、善于表达、积极创造的富有个性的幼儿;成为提升幼儿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