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样的结尾 完美的结局

2020-09-02司永梅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司永梅

【摘 要】“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好的结尾如同画龙点睛,完美的结局能为小学数学教学增光添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尾

一节课堂四十分钟,有开头就有结尾。有些教师只知道“织衣织裤,贵在开头”重视课堂教学导入,却不懂得“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忽视课堂教学结尾,往往是精心开场,草率结束。教学结尾同样重要,好的结尾如同画龙点睛,完美的结局为教学增光添彩。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种别样而精彩的教学结尾方式。

一、首尾照应——呼应式结尾

古人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这是对诗文创作的一种比喻,大意是说文章开头如凤头般俊美,主体像猪肚般充实,结尾似豹尾般雄劲,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课堂教学如同诗文创作,既要有好的开端,又要有好的结尾,不能虎头蛇尾,应以豹尾收场。课堂教学结尾应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体现出教学的完整性,做到首尾呼应、始终如一,呼应式结尾就是一种较好的结尾方式。

呼应式结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将话题转回到教学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揭晓导入时所设下的问题答案;或引导学生聚焦开始提出的目标,对其进行回顾总结,从而扣紧主题、点明中心。例如,在教学《认识毫升》一课时,笔者在课堂小结之后对学生说:“我们已经认识了升和毫升,大家还记得我们在起始环节的问题吗?当时我们只是用粗浅的方法比较出高玻璃杯比矮玻璃盛水多,至于多多少,我们还没能准确表达,现在谁能够用量杯测量出多出来的水是多少毫升吗?”如此结尾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与开头相互回应,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幸福感。呼应式结尾把结尾与起始衔接,使教学有始有终,让课堂教学牢固美观,显示了结局的圆满。

二、引申触类——延伸式结尾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在掌握某一类事物知识后,如果加以延展推广,就能增长与此同类的其他事物的知识。教师应教会学生引申触类,懂得举一反三,从而不断增长知识、丰满羽翼。“引申触类”启迪我们,课堂教学结尾可以采用延伸式结尾,即将某一知识内容进行引申拓展,把学习任务进行适当延伸,将学习时空延展至课外。

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笔者在结尾部分用多媒体展示了几种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感知扇形统计的多样性,并对学生说:“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扇形统计图,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探究。”这种结尾拓展了新知,同时延伸了学习时空。延伸结尾方式体现了教无终点、学无止境的教育教学理念,该教学结尾方式不仅拓宽了教学路径,为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而且给学生留下延伸思考,提供新的学习任务,开拓了学生视野,启迪了学生思维。

三、奇思妙想——发散式结尾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世界因创造而更加美好,创造力是一种核心能力,数学课程应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重要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式方法很多,发散式结尾就是其中的一种。发散式结尾是指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引导学生展开奇思妙想,从而激发学生想象,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入非非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前,用发散性问题激起新的波澜,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领学生在奇思妙想中广阔思考。例如,在《圆柱的表面积》一课的结尾环节,笔者这样对学生说:“我们在探究圆柱侧面积时,是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我们还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变成什么图形?能否推导出同样的侧面积计算公式?”笔者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想象,有的学生说:“如果沿着圆柱侧面的高展开还可以得到成正方形。”有的学生说:“如果斜着剪展开的就是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说:“无论展开后是哪种图形,圆柱的侧面积都可以用底面周长×高。”发散式结尾让教学更加开放,激活了学生发散思维,激励学生创新方法。

四、扣人心弦——悬念式结尾

悬念原指文艺作品的处理手法,旨在牵动读者或观众,激活他们“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教师可以将悬念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或在教学起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将学生引入胜境,催生对新知的积极探究,或者在教学结尾设下悬念,形成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效果,扣住学生心弦,激励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悬念式结尾是指在教学结束时故意设下扣人心弦的悬疑,引发学生的思绪,为下一节课打下伏笔,悬念式结尾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避免了课堂的平淡无奇,使得教学余音绕梁,耐人寻味。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中,笔者在简短的全课总结后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局部图形,这个图形被遮盖着,只露出其中一部门,笔者让学生猜测可能是什么图形,无论学生怎么猜,笔者都不置可否,而是笑着对学生说:“欲知何种图形,静待下节课揭晓。”这样一来,为学生留下悬念,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激发,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学生自己翻开书本,想要从教材中去寻找答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让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善始善终,用別样的教学结尾,成就完美的课堂结局。

参考文献:

[1]谢秀清.例谈小学数学课堂的追问时机[J].教师,2014(33).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