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践创新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2020-09-02林强满正行曹永春郝玉胜王维兰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林强 满正行 曹永春 郝玉胜 王维兰

摘   要: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以此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建立保障措施、进行实践改革等举措,我校在计算机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我校计算机类实践创新教育仍有较大的改革空间。本文从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始终的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双创”型师资队伍、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究和分析我校计算机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能的方向。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大创项目;学科竞赛;教育改革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以此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于2010年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由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五个部分构成,要求各地各高校按照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包括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自2015年起,我国每年举办一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截至2019年已经举办了五届。同时,教育部开展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认定工作,每年资助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一系列政策、办法的出台,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展示众多的创新创业成果及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奠定了政策基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已经形成,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

我校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有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优势。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改革等措施,努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因广泛的应用背景,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改革的先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展了积极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仍需不断探索新的举措,开创新的局面,迎接新的挑战,创业创新教育始终在路上。

一、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具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实践基础,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应的体制机制,初步取得了一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一)机制体制

我校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三大计算机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三个专业均属计算机大类专业、专业建设单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学院建有创新创业分学院,归属学院教学口建设和管理,现有兼职教师10余名,配有3名高级职称教师专门负责大创项目、数学竞赛与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等计算类学科竞赛的组织与协助管理工作。同时,以学院学生会成员为中坚力量,组织成立“大创项目部”“学科竞赛部”“数学建模部”,对接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各工作部开展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三个专业的2018版培养方案中,专门加入了“高级编程与实践”专业选修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

学校创新创业学院每年安排专门经费,培育“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

這些举措为计算机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与改革、成果培育、过程管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1.课程修读

2018版培养方案新增的“高级编程与实践”实践创新课程,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三个专业学生开设。2019学年—2020学年第二学期共有6个班300余名学生选修。该课程从高级编程概述、数据、程序、应用等四个视角组织内容,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通过方法总结启发思路,快速提高初学者的应用开发能力,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科研项目

学院组织计算机大类专业学生积极申报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同时号召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此类举措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优质平台,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大有裨益。

3.学科竞赛

在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的积极组织和领导下,学院积极动员和组织,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CCSP与ICPC等竞赛、数学建模与数学竞赛。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及概括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三)创新创业成绩

1.项目研发

2018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项;2019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项。近年来,获批学校本科生科研项目10余项。受项目支持,近三年,学生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0余篇,其中一篇发表在SCI二区学术期刊上。

2.竞赛获奖

获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铜奖1项,获2019年CCSP西北分赛区银奖2项、铜奖7项,获2018年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2项和省级奖10项、2019年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1奖和省级奖5项,获蓝桥杯等各类竞赛省级及上奖10余项;2018年、2019年度,学生参加CSP认证考试,200分以人数累计达到50余人。

3.平台建设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于2018年成立了“认证与竞赛基地”;与中国计算机学会签署合同,成立了CSP认证考试西北民族大学考点。

二、我校计算机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虽然我校在计算机类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未来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以“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国家、教育部、省(民委)等教育主管部门先后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针和指导意见,要认真领会这些方针意见的实质,确保在工作中贯彻落实。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及塑造创新人格方面的核心地位,全方位地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包括启蒙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创业能力。

坚持学校定位和使命,遵循学校“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的基本原则,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结经验、强化宣传、创造环境、营造氛围。建立结构完善、渠道畅通、协调一致、高效联动的创新创业一体化育人体系。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营造强有力的支撑环境,打造学生参与度大、受益面广的创新创业活动平台。

全面依托学科竞赛和实际项目需求,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主动寻求合作机会,加强与IT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对接;着力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实践创新提供强劲动力。

(二)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

在确保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符合行业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瞄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研究制订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现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调整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固化创新创业学分。

在公共课中,增设经济、管理、沟通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涵盖计算思维和系统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学科方法论与系统能力方面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计入相关课程成绩。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涵盖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建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计入相关课程成绩。

设立创新实践类课程,将创新实践纳入教学过程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全过程。设立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课程,除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之外,还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发起各类学生活动,如论坛、沙龙、辩论等,以及各类项目研发。建立交叉学科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方案引导、鼓励甚至强制学生修读其他专业课程,参加其他专业实践活动。

建立灵活、全面的考核体系,所有课程均设置多角度考核平台,涵盖基础知识、系统能力、专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视野和知识面等多方面内容。建立灵活的学习过程控制机制,允许学生采用除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之外的其他学习方式,并且不限定学习时长,一旦学生能够通过多角度考核,该课程成绩就算合格,该课程学习过程即可结束。

(三)构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

建立健全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要按照“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在公共课中增加更多人文素养培养类课程,创新创业要求学生具有商业、经济、管理、沟通、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能力,增设相应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强化“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加入创新意识教学内容,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必须借助专业思维和学科方法才可能实现。

建立核心课程体系,狠抓能力培养。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任何课程体系都不可能涵盖最新技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以核心课程为基础,保证计算思维、系统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围绕核心课程开设大量实践类课程,强化能力培养,除核心课程外的专业课程外,还开设多门类似的实践类课程或实践活动,以固化、强化从核心课程中学习获得的能力。

开设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如:藏族地区区域经济学,不同民族的沟通交互技术,民族语言信息处理技术,藏汉蒙维多语言开发技术,MSOffice藏文应用技术,维汉混合显示技术等。

(四)打造“双师—双创”型师资队伍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优化计算机创新创业教师的外引和内培机制,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建立健全“走出去”机制。首先,对现有教师进行创新创业专题培训,特别择优选拔一批对创新创业教育富有激情和使命感的教师外出参加“双创”培训,学习先进的双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其次,加强对教师经费和政策支持,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活动,支持教师赴工业界和企业界进行“挂职”锻炼,掌握最新的業界动态,以此奠定学校“双师型”教育基础,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奠定基础。

建立健全“引进来”机制。首先,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部分企业家、创业先锋进入校园、走进课堂,成为“双创兼职教师”,带来更贴合实际需求的项目和优质的课程资源;其次,聘任在工程一线耕耘多年、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杰出工匠”走进大学生实践课堂,带领大学生从事针对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以工业界的眼界、标准和要求引领学生走上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道路。

走“校企协同”的培养道路,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学校应结合实际大力申报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协商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要在学校主导下共享校企双方优势,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借鉴实践经验开展合作办学。

(五)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采用实践、竞赛、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

我校设置了创新创业学院,该学院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是各类政策的协同制定机构。各教学单位依托这一平台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制度和平台,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加入各类工作室,主动承担创新创业学院的相关职责,积极申报各类项目,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以赛代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加强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建立以竞赛为抓手,创新项目训练及创业项目实践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训练基地,密切关注学科发展趋势,积极举办各类专题竞赛,设置培育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持续改进过程,提高管理效率,致力于为学生打造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的优质平台。完善科学的竞赛体系,制定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学分驱动,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互动,在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新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和选修学分。学生通过参加调查并撰写报告、进行创业实践、参加知识技能竞或培训、研究学术课题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制作科技小发明、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志愿服务等渠道,经过学院认定后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学生获取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目前,创新创业学分的获得基本实现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覆盖,对创新创业学分的认证机制采用分级认证体系,第一级是学生会科协认证、第二级是教师认证小组认证、第三级是企业实习认证、第四级是行业协会认证。

专业实训,提高专业应用技能。新的培养方案设置了实训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应用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能力。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实训环节采用“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的方式开展。学院定期组织专家考察实习企业,经充分讨论后与满足条件的企业签订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实习协议。考虑我校具体学情,实训环节的教学工作还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学生赴企业参加为期3至6个月的实训。通过专业实训,学生在毕业前就获得了在大中型企业从事设计、开发、测试及运维等工作的机会,进一步降低了在就业时选择工作的盲目性,增强了找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提高了就业质量。

三、结语

我校计算机类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项目研发、学科竞赛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面向计算机类创新创业教育未来发展,从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始终的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双创”型师资队伍、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等方面分析了我校计算机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琦.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32):159.

[2]王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3]都兆平.淺议“互联网+”双创教育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创新创业理论研兄与实践,2018,1(02):14-16.

[4]郭飞军.“互联网+”双创教育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7(14):51-55.

[5]曲大鹏,宋宝燕.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000(013):57-59.

[6]徐立先,丁爱国,于志云.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001(021):87-88.

本文受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项目(项目编号:1001151006)、西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9XJJG-54、2019XJJG-55、2019XJJG-56、2020MOOC-09)的支持。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