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老幼院”模式空间需求的建筑设计基础分析

2020-09-02刘燕南

设计 2020年14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幼儿教育

刘燕南

摘要:为设计出适应老人与托管型幼儿互助互益的“老幼院”新型空间,在老与幼之间找到更趋科学合理的共融点与平衡点,研究探索更趋完善的托管型幼教与养老共生空间模式。对“老幼院”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依据老与幼的心理与生理特征,研究养老与幼儿教育在功能空间中的交叠以及老幼共处所产生的附加值效应,以趋利避害的设计原则,对空间进行统筹和规划。得到理论结合实践,以科学的方法推导出老与幼共融的老幼院空间模式。该方法可为老人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提供新型空间设计的启发。

关键词:老幼院模式 养老模式 幼儿教育 空间环境设计需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7-0135-03

引言

社会的发展带动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年人的工作节奏也在普遍加快,以至于对养老奉孝与幼儿教育的精力减少,因此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据调查,幼师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于社会需求,养老与幼儿教育面临着各种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将二者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研究分析他们的需求共性和特性,即老人与孩子之间的问题是否可以统一处理,以建筑的设计方式,进行功能空间上的规划,是否对老人与幼儿之间共融互利,这目前也是一种新型建筑模式的探索。

本文将通过对养老院与幼JL园的调研与分析,初步探讨养老院与幼儿园相结合模式下的新型“老幼院”空间,从老人与幼儿的心理,行为以及需求等不同角度去考虑整个建筑的设计。

一、“老幼院”建筑发展模式

(一)“紧邻而居型”——代际学习中心:在国外,养老院与幼儿园相结合的模式已经逐渐流行起来,由传统的模式改造或新建为“老幼院”模式,這种形式的转变对幼儿、年轻人、老人三者之间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紧邻而居型”主要是指幼园与养老院在同一建筑内,如西雅图的普罗维登斯山圣文森特养老院,通过PresentPerfect这部小短片讲述了幼儿与老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日本的西大井护理院和辛朋苑也是托)L所与养老院相结合的新型护理设施的典范。目前国内的养老模式也在尝试创新发展,根据动脉网蛋壳研究院相关数据的研究,如贵阳市夕阳红祖孙乐园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老与幼”的空间结合(如图1所示),老人与幼儿共享空间,又具有独立的隐私性。老人与幼儿之间相处的欢跃气氛影响着大家,研究他们的共融性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设计课题。

(二)“定期随访型”——日间照料中心:“定期随访型”是指幼儿园与养老院定期一起参与活动,与“紧邻而居型”模式不同的是具有两个独立的建筑体,而“紧邻而居型”只有一个建筑体。如国内的朝阳双井恭和苑老年持续照料生活社区,龙岗区群爱园老年人中心,欧葆庭仙林国际颐养中心,童心苑养老公寓都是“定期随访型”的养老机构。

通过对比,“定期随访型”相比“紧邻而居型”的模式更加灵活,复制难度较低,易于施工,但是老与幼两者之间相互交融的空间比较少,附加值效应不及紧邻而居型模式,因此,“紧邻而居型”的“老幼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通过对夕阳红祖孙乐园与恭和苑老年持续照料生活社区的实际调研,对不同人群的问卷分析并整理分析(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主要以居家和社区居家养老为主,大部分人还是比较乐意接受新型老与幼养老模式,表明“老幼院”新型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尝试性。下文将对老人与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进行分析,也阐述了老与幼两者对空间的不同需求,总结了“老幼院”空间模式的设计要素。

二、基于老与幼感知与认知特点的环境设计空间需求分析

(一)“老与幼”——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征下的环境空间设计需求:据调查,老人与幼儿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相对来说比较脆弱,需要更多的关心与呵护,通过对其生理与心理的特点分析,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从这个角度去探索两者对空间需求的共性。下面将对老人的神经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心理感知这五方面内容进行分析:

神经系统(空间标识记忆力需求):记忆力的衰退会导致老人的注意力会慢慢衰退,认知能力与集中力逐渐降低,即老人的大脑信息承载量会减少,在空间设计中需要根据老人们的记忆力的衰退,设计出具有强化记忆力标识性的空间改变。

视觉(灯光变化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视力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逐渐降低,因此需要在一些不易观察到的位置设置不同亮度的灯源,以此提高老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听觉(降噪需求):由于听觉系统的生理结构发生了退行性的变化,老人的听觉频率也逐渐降低,对于音调较高的声音会使老人的耳膜受到刺激,反之音调低,缓和的音乐可以促进老人的休息,因此需将降噪音等问题考虑在设计内。

触觉(材质需求):触觉是人们直接通过皮肤感受到外界对之的压力,年龄增长引起皮肤胶原蛋白的流失,相对应的皮肤对外界所感受到的痛感及温度的触感也会随之降低,需通过不同材质“刺激”老人的触觉。

心理感知(空间变化与心理需求):依据心理学依据老人最重要的是安全需求,其次是生理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求知需要。另外,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死亡具有不可逆性,必然性,终结性,不确定性,对于这种特殊心理应需要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缓解内心压力。因此在设计方面上更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创造更积极向上的有温度的空间设计。

(二)“老与幼”一幼儿感知特征下的环境空间设计需求:幼儿处于对世界的探索阶段,对空间的感知充满了求知欲。本节将在视觉、听觉、触觉和空间感知能力这四方面进行阐述:

视觉(色彩需求):幼儿的视觉敏感度比较高,对纯度比较高的颜色往往识别能力比较强,对颜色比较相近的识别能力比较弱,年龄比较小的幼儿通常会选择颜色比较丰富的事物,颜色鲜艳的事物会让孩子们感到兴奋、愉快,颜色饱和度比较低的事物会让孩子们感受到平静、温和。

听觉(降噪需求):分贝较高的声音可能会刺进幼儿的耳膜,会造成一定的听觉伤害,反之对于比较柔和的声音,音色优美缓和,对幼儿的性格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空间的设计上降噪需求尤为重要。

触觉(材质需求):与成年人不同的是,幼儿需要通过视触觉来感知世界,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睛所看到的事物需要通过身体皮肤的接触真正的客观感受,幼儿所接触事物的材质需要以安全为主,减少刺激与伤害。

4.空间感知(空间变化与心理需求):对方向,距离和形状知觉,幼儿对身体周边所处的位置方向具有感知,通过感知不同的方向位置辨别不同的位置,对不同距离的感知,分辨近处远处不同的事物。通过对不同幼儿年龄段的了解,在空间的设计中,可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让孩子在空间认知上能够发展得更加全面。

三、老与幼对空间需求的相似性

(一)“老幼院”室内环境需求:通过对老人与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特征的分析,发现两者对空间的需求有一定的共性,分别表现在色彩、降噪、光环境需求这三方面。

色彩设计需求:根据资料显示,幼儿生活在颜色比较丰富的空间中的智力平均高于生活在单一色调空间的幼儿。往往在幼儿园的设计中,色彩的选取会用一些饱和度较低的色彩装饰不同的功能空间,在老人的居住环境中也往往采取暖色调位置。在老与幼的空间设计中应注意不同功能分区的色彩搭配,如幼儿与老人的活动区域与休憩区域色彩的划分,共享空间色彩不同的表达。

降噪设施设计需求:由于幼儿与老人的耳膜相对比较脆弱,分贝较高的声音会刺激幼儿与老人的耳膜,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尽量采用降噪设施。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选用隔音的i门窗,隔音的墙面,吸音壁纸,降噪地板,多选用软性材料等。

光环境设计需求:不同的光源环境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生理上的机能。为了防止刺激幼儿与老人的眼睛,需尽量采用较为柔和的灯光,因此不同空间需采用相对应的灯光设计。根据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规范,空间门J窗的设计尽量朝阳方向,窗户的面积与室内地面的面积保持不低于1:5",注意自然通风,保障室内的空气质量。

(二)“老幼院”空间趣味性需求:在幼儿教育中良好的教学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多功能空间的丰富性有利于幼儿进行学习空间的新知识,在多元的活动空间中,孩子占主要的地位,让幼儿可以在自己的活动领域实现自我建构,激发孩子的潜力。与此同时,多功能空间的使用对老人也有相对积极的影响,老人可在不同的空间中进行不同的活动,因此趣味性的设计可激发幼儿的智力,也能让老人们提高自我与自信。

四、老与幼相互交融下共享空间的设计

(一)“老幼院”共享空间功能分析:依据老人与幼儿心理与行为活动对对空间的不同需求,在建筑空间上的划分需要将老人与幼儿相互交融在一起,因此又具有自己独立的隐私空间。由于老人与幼儿的作息时间有所不同(如图3所示),加之幼儿园属于半日托管理而老人则是全日在其中生活,需要将幼儿与老人的部分空间各自独立。整体建筑的空间构想是将动静区域分开,静区包括学习空间,休憩空间,辅助空间等,动区包括餐饮空间,娱乐区域,服务用房等。

在功能空间的划分上可分为老人区域、幼儿区域、共享区域这三大部分,初步构想(如图4所示),养老院与幼儿园的交通流线空间可共享主出入口,但各自也拥有单独次出入口,两者各自拥有静区的独立空间,在动区的功能空间部分共享。由于老人与幼儿年龄差异较大,幼儿与老人在共享空间一起娱乐之时,需要有看护人员在身边,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室外空间也可分为完全室外活动空间,半完全室外空间。室外环境需根据当地的地域性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地形条件以及当地的文化习俗,根据当地的特色进行设计,能让老人有种家的归属感,也可让孩子们感受家乡文化的熏陶。

(二)“老幼院”共享空间设计探索:本文主要研究养老与幼儿教育在功能空间中的交叠以及老幼共处所产生的附加值效应,以趋利避害的设计原则,对空间进行统筹和规划。通过对老与幼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分析,对“老幼院”的设计有了一定的启发。依据第一节对老幼院中共享空间的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养老与幼儿教育两者的相互交融影响的前提下,本文将探索老与幼共享空间更趋科学合理的空间设计手法,如:

1.增加公共走廊的交流,减弱界面隔阂:增加公共走廊的空间趣味性,突破传统上较为单一的走道,可在走廊中设置有意思的“小空间”,可让幼儿与老人再次休憩停驻,老人可以在此给幼儿讲小故事(如图5所示)。不仅如此,尽量减弱空间之间的隔阂,可采用全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栅栏、矮墙等来缓和界面,灵活隔断,扩大人们的视野,促进幼儿与老人的交流。

2.合理利用共享室内外平台:室内外公共空间的大厅可多设不同的游戏活动设施,小型活动空间的区域,可用灵活隔断,如老人在公共空间大厅下棋,练字等。幼儿现处于模仿阶段较强的阶段,也会受到老人的影响。室外阳台空间的有效利用,缓解了城市紧张的用地情况,也为幼儿与老人又增添创造了相互交流的空间,平台的功能可多样发展,增强空间附加值。

3.合作共享空间的交流:室外的活动区域没有明显的边界线,老人与幼儿不受到空间性的阻隔,相比在室内,室外空间在促進幼儿与老人之间的交流中会起到更多促进作用,使得老人与幼儿更加相融。其中园艺活动种植区域在老与幼儿的交流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室外的景观规划区域中,可将园艺种植空间安排在适当的区域,保证采光以及整体空间的布合理,其中种植的果蔬种类需根据气候与地形的变化情况而定。为了提高孩子与老人参与的积极性,可设置不同形式的种植区域(如图6所示),,以此来提高老幼之间相互合作交融的兴趣。一方面不仅老人们可以亲自动手耕种品尝到自己种植的绿色无公害的蔬菜,另一方面,孩子们可以更加亲近大自然,可以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结语

本文主要根据养老与幼儿教育现状的不同模式分析,从老人和幼儿的心理与生理上的不同需求出发,总结出两者对室内色彩、降噪、光环境这三面的空间需求与从心理角度下的空间趣味性需求的相似性。通过老与幼之间的相似性,对接下来的共享空间做出初步设计探索,以建筑设计的方式,找到老人与幼儿之间更趋科学合理的共融点与平衡点,并突破了传统的养老模式与教育管理理念,为探索更趋完善的“老幼院”空间模式提供了有意义的设计启发。

项目来源:北京服装学院2019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

120301990122/003)

参考文献

[1]张园.“老”有所养,“老”“幼”所乐——与幼儿园相结合模式下养老院建筑设计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14:11-20,

[2]刘超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与幼儿园结合设计模式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12:8-39.

[3]周燕珉养老建筑设计详解[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8(4):20,

[4]罗仕明前沿创新报告——代际学习中心[EB/OL]https:/maxbokl18com/htm1/2018/1224/8072133035001141.shtm,2017.6.

[5]高云鹏.老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5-52.

[6]陈帼眉.幼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6-76.

[7]尹婧基于人性关怀视角下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设计,2016(2):106-107.

[8]李惠竹,朱立珊.基于系统性思维的老年公共健身设施设计[J].设计,2018(1):31-33.

[9]J2176-2016,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10]丁肇辰,苏亚轩宜居老人生活空间设计[J].设计,2018(24):70-73.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幼儿教育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