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比较法,助推散文情感体悟

2020-09-02周佳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期
关键词:枣子郁达夫比较法

[摘           要]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情感是散文的生命。但学生由于阅历、感受力、思维、时代等局限,往往会和作品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而比较法就是这样一种灵活易行的“脚手架”,可以为文本分析寻求到一个有效的附着点。以《故都的秋》为例,分析了替换法、删减法、移位法、补白法、联想法等比较法在散文情感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并提出创设比较点要基于文本和学情,基于教师的个性化阅读。

[关    键   词]  比较法;情感体悟;比较点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090-02

一、比較法——灵活有效的“脚手架”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绘景状物,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作者总是将深挚的情感隐藏于语句之中。透过对语句的解读,我们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进而理解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但学生由于阅历、感受力、思维、时代等局限,往往会和作品之间有较大的认知距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认知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当学生与文本之间有较大的距离时,我们就需要为学生搭建起攀爬的“脚手架”,将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引导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比较法就是这样一种灵活易行的“脚手架”。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要鉴别必须辨析,经辨析方能感悟,这是认知角度多元发展的应然表现,是情感体悟得以深化的重要途径,是思维品质获得提升的切实手段。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提出:理解和思维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法,为文本分析寻求到一个有效的附着点。

二、比较法的运用——以《故都的秋》为例

《故都的秋》,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故都的秋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创造出一种深沉独特的“悲凉”情韵和意境。运用比较法,能让认知角度变多元,让情感体验变深刻,让思维品质有提升。

(一)替换比较法

替换法,就是用A词替换B词,或者用A句式替换B句式等。相互替换的词句虽然意义相近,但结合语境,所达到的表达效果却有很大差异。学生通过比较可以体会语境中词句的情感意义和表现力,进而提高语感能力。例如:

原标题:故都的秋

替换:北平的秋

比较:故都,当时叫北平。题目叫“北平的秋”好吗?

体悟:北平,仅仅是个地名。“故”,有旧的、过去的、怀旧的意思,如故乡、故交、故知、故友等。故都,不仅交代了地点,而且有一种悠远、厚重的历史感,流露出一股深沉的情味儿。

再如:

原文: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替换: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比较:替换后简洁些,原文是不是有些啰嗦了?

体悟:原句“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写出了路途的辗转、行程的紧凑、心情的急切,更能突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深情。

(二)删减比较法

删减法,就是删除文本中的一些字眼,通过比较原文和删除文,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微妙之处。(例文见“(三)移位比较法”中)

(三)移位比较法

移位法,就是将文本中词语的位置调换,通过比较,感悟文本的韵味和情味。

例如:

原文: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删减、移位:“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比较:两个“也”字、一个“只”字去掉,“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意味和原文有什么不同?

体悟:改句是客观描述,原句两个“也”、一个“只”多了些感慨、感叹的意味,融入了主观感受。这几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用身体感官在细致感受,而且用心、用情在体察秋槐的落蕊。这落蕊虽然不起眼、普通平凡,但在树上,也曾经缀满枝头,美丽芬芳,是淡白微绿、鲜嫩的存在,有一股特有的清香,而现在凋落了,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扫街的一阵扫后,连那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也没有了,无声无息、无味无痕,似乎从来没有在这世界上存在过。显然作者原是期望这落蕊能有更多的存在感的,可是没有,“也”“只”的背后,是隐藏着作者的伤感的。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用怎样一种细腻、伤感、疼惜的心在感受那“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啊。

(四)补白比较法

补白法,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文本情境中,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想象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所感,然后在与作者的比较中,获得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新认识、新感悟。例如:

原文: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补白:如果你在墙头屋角看到一株这样的枣子树,你们会想什么?做什么?

(学生:摘枣子、品尝、拍照、写生、发朋友圈……)

比较:这样的枣树,大家想到的是吃、玩、赏,可见心情是愉悦的。作者看到这样的枣树,心情又如何呢?

体悟:他想到这个时候“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心情应该是有点悲伤的。风景虽好,令人喜悦,可很快就会没有了。韶光易逝,眼前越美好就越让人伤感。如果说秋槐落蕊是已然的衰败,那么秋枣则预示着将至的衰败。

(五)联想比较法

联想法,是在阅读文本时,就文本中某个点联系出与之相关、相似、相反的内容,并与文本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联想探究能拓宽阅读的广度,增加情感理解的深度。例如:

原文: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

联想:在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中,也有一段跟枣树有關的片段。“院子有一架葡萄,两颗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他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头在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斗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这两颗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睡。在这样的幽幽的谈话中间,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这里的“他”是郁达夫早年和妻子孙荃的儿子——龙儿,肥满可爱,刚四五岁,一家人曾在北京什刹海度过一段短暂而快乐的时光。不幸的是,次年龙儿却因病夭折。当时为了生计,郁达夫远在南方,孩子是那样热切地期盼着他回家。病中的最后日子,更是连叫了几夜的爸爸。可以想象郁达夫对此该有多么歉疚和痛心!

比较:有过丧子之痛的郁达夫,他眼中的枣树和我们看到的枣树,会是一样的吗?

体悟: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万物皆著我之色彩”。曾经在枣树下有过多少快乐幸福,再看到枣树,就有多少痛心和难过!对郁达夫来说,枣树也是悲伤的树,沉淀着他生命中一抹悲凉的秋忆。

三、对比较法的思考——关于比较点的创设

比较法,通过搭建“脚手架”——设置一个对照文本,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感受思考,通过对比体悟文本语义的深与浅、情感的浓与淡、文辞的优与劣,从而促进学生走进散文深沉的情感世界。那么,如何创设比较点呢?

(一)基于文本和学情

基于文本。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架设通往情感世界的梯子,是因为作品本身情感世界含蓄深沉,学生很难读出语句的丰富内涵和作品的情韵。《故都的秋》,秋景图中融入了作者对半生坎坷、身世命运的人生感慨,那种悲凉落寞之情,对十六七岁阅历尚浅的当代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尤其是“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果奇景”这三幅图景。比较,可以深化阅读活动,助推情感体验,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基于学情。比较点宜选在:学生易忽略处,比如上文中第一例“故都的秋”中用“故都”而非“北平”的深情;学生理解不深处,比如上文第三例中“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中寓含的感慨、苦涩的人生况味儿;学生不理解处,比如第四例、第五例“秋果图”文段,明明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是乐景,哪里有悲凉?因而需要借助补白和联想等内容进行比较以深化感受,帮助学生体悟:秋蕊,铺得满地;秋蝉,处处可闻;秋枣,随处生长——在作者眼中,衰景、胜景皆是感伤;触目之处,皆是悲凉。

(二)基于教师个性化阅读

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是课堂上的三个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平等对话者、参与者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二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负有引导的责任和义务。而很显然,后者以前者为前提。

阅读的本质是个性化的。它强调阅读是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框架,自主地对书面符号进行感知、理解、探究,最终获得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感悟和体验的本质。面对文本,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要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与思想,才可能巧妙地设计合适的参照内容,用灵活的比较法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处,如果教师仅是照本宣科,是不可能巧妙地组织、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意境和情味的。所以,选准比较点的关键在于教师,基于教师深入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参考文献:

[1]郑媛,邵建刚.比较有“法”品析得“法”:谈“比较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恰当使用[J].教育科学论坛,2018(34):19-21.

[2]章鸿群.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的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7(12).

[3]周佳曦.当“清浅明快”遇上“深沉悲凉”:《故都的秋》教学难点突破[J].现代语文,2017(10):45.

[4]向冰冰.比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实施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5]刘珂.高中古代诗歌比较阅读法教学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6]周莹.阅读教学词语比较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7]周佳曦.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编辑 原琳娜

作者简介:周佳曦,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普通话教学。

猜你喜欢

枣子郁达夫比较法
应用比较法 培养物理知识迁移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证明不等式
贵人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鸭蛋小厨神
鸭蛋小厨神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秋风起,枣子甜
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不是所有的坦白都是对的